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觉音所著的《清浄道论》,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南传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觉音引用了整个南传三藏要点并参考斯里兰卡当时流传的许多古代三藏义疏和史书而写成此论。所以《大史》称它“为三藏和义疏的精要”;德国的唯里曼·盖格教授也说它“是一部佛教百科全书”。亚洲南方各国的佛教学者都要研究这部名著,其他世界佛教学者也都很重视研究它。读了此书,可以了解南传佛教的主要教理,也可以看到一些当时当地的社会、经济、历史等问题。尤  相似文献   

2.
法界春秋     
《法音》1986,(2)
本刊讯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研究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著名学者叶均居士,因病医治无效,于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下午七点二十分在北京逝世,终年六十九岁。叶均原籍浙江省瑞安县,生于一九一六年,早岁披缁,法号了参,从太虚法师受学子重庆汉藏教理院。一九四六年赴锡兰(今斯里兰卡)留学,潜心研习巴利语及上座部佛学,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翻译出版了南传《法句》,完成了《清净道论》等经论的初译稿,颇受彼邦佛学界的推重,获论师学位。一九五七年回国后,在中国佛学院任教,讲授南传佛教及巴利语,并从事佛典翻译工作。叶均一生热爱祖国,忠于佛教事业。回国二十  相似文献   

3.
日本自19世纪末就开始引入欧洲的语言学和文献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研究上座部佛教,并取得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进入21世纪,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的马场纪寿脱颖而出,在上座部佛教研究领域做了新的开拓。在佛教的教科书中,在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传播的"上座部佛教"与东亚地区传播的"大乘佛教"被视为不同的体系。但在古代印度(包括古代南亚地区),两者的历史真相如何,在历来的研究中并不明了。特别是在日本佛教界和学术界,人们习惯于透过所谓大乘佛教的视角看待上座部佛教,或者贬之为小乘佛教或者将其视为大乘佛教之前的原始佛教。马场纪寿大量利用巴利文、梵文、汉文文献,对上座部佛教的思想发展作了重新解读,特别是对《清净道论》的作者觉音的思想作了综合考察,再现了从原始佛教到5世纪的上座部佛教思想发展历程,探讨了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因此,马场纪寿的上座部佛教研究可为国内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月称撰写的《清净句》是注解龙树《中论》的一部重要的佛学著作,该著作不仅是简单意义上的文字注释,而且月称力求在他这部著作中,回应、展现论主龙树的思想线索。本文疏理了月称《清净句》解释《中论》第25品的思想要点,并且据此对龙树中观学名著《中论》第25品的思想线索做了分析、探索,希望藉此能够推动学界的龙树研究、《中论》研究以及月称研究。  相似文献   

5.
陈兵 《法音》2002,(9):3-9
心性(梵citta-prakrt,citta-da),指心的本性、实性,可以理解为心本来具有、不可变易的性质、实体,或心未被烦恼妄念遮蔽的本来面目,禅宗人谓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心性是中国化大乘佛学尤其是禅学的核心,探清心性在早期印度佛学中的渊源,对于正确认识中国佛学的心性论,正确认识禅宗,具有重要意义。《阿含经》的心性本净说心性一语,始见于《增一阿含》。汉译《增一阿含经》卷二二《须摩提女经》有“心性极清净”一语,原系赞颂佛陀之辞,意谓佛永断烦恼,心极为清净,“意念不错乱,以无尘垢碍”。南传上座部《增支部·一…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斯里兰卡科伦坡市僧伽会大长老、鲁忽奴大学校长、般达那噶拉(padhanaghara)大寺住持慧喜大长老(paravaharapan鄄nanadanayakemahathera),于2003年7月15日安祥圆寂,世寿94岁,僧腊80夏。慧喜大长老就是译《清净道论》的了参法师(叶钧)的巴利文老师,也是近代许多中国留学僧在斯里兰卡的担保人。他每年都要为不少中国留学僧办理签证担保、承担责任。慧喜长老每天修习禅定,生活朴素,是少有的一位通晓南北传佛教教义的兰卡长老。他待人慈善,对外国学僧不论是大乘的还是上座部的、是官派的还是自费的、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都一视同仁。只要…  相似文献   

7.
周拉  班班多杰 《法音》2009,(2):39-44
在2007年第2、5、10期及2008年第10期的《法音》上,我们以宁玛派学者华智仁波切的名著《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萨迦派学者阿罗仁波切的著作《萨迦加行教言解脱道之明灯论》、噶举派学者塔玻拉杰·索南仁青的著作《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论典的内容,梳理和阐释了藏传佛教各宗  相似文献   

8.
龙树的《中论》是印度古代哲学及佛教哲学的名著,是深刻影响古代中国佛教哲学思维的经典性著作。因此,对这部著作的原语及义理展开深入的探讨,仍然是今后汉语佛学界值得重视的课题。本文以第七世纪中观著名论师月称疏释《中论》的梵语佛学名著《清净句》为依据,对《中论》第24品第18颂的梵本原义,作了精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李炯 《中国道教》2011,(5):53-55
一、"清净"与"清静"探讨"清净"的话题,首先我们应懂得"清净"这个词的意义。从字面上看,"清净"可以解释为"清洁纯净";"清静"可以解释为"纯正恬静、安静和宁静"。"清净"最早出现在文子所著《道原》:"真人体之以虚无平易,清净柔弱,纯粹素朴,不与物杂,至德天地之道,故谓之真人。"《本际经》也说:"无染无秽,是名清净。"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没有被污染,达到洁净的程度  相似文献   

10.
蒙默教授送我一本他整理的他父亲蒙文通老前辈的名著《佛道散论》(共257页,约30万字,商务印书馆2011年12月出版).这是"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之一."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收的都是学术名家原创的经典之作,能展现中华传统文化之新意,探求中华现代学术之根基,可与该社所出版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相辉映.  相似文献   

11.
《孙子》是兵家传世至今的第一部兵经,它的深刻的军事思想,不仅示人以致胜之道,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军事家们视《孙子》为“兵家必备”、“兵家必读”,哲学家们认为,《孙子》是一部杰出的军事哲学名著。本文试从《孙子》的价值论、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探讨其军事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周拉  班班多杰 《法音》2007,(10):43-49
三、噶举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本文以塔波噶举派的创始人塔波拉杰·索南仁青(亦名岗波巴)的名著《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以下简写《解脱庄严宝论》)[1]中关于依止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为根据,探讨噶举派关于依止上师善知  相似文献   

13.
王真的道家用兵之道何建明王真是唐代后期的一位政治思想家,他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一部道家军事政治学的名著,先后收入明《正统道藏》和新编《道藏》等重要道家和道教丛书之中,其中所阐述的“用其所不用”、“权与道合”的用兵之道,不仅反映出他在当时思想的进...  相似文献   

14.
泰国的佛教     
一泰国古称暹罗。13世纪以前,暹罗曾受到中国和印度两大文化的影响,境内流行北传大乘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13世纪中叶,素可泰王朝建立,第三代君王毗罗康恒从斯里兰卡礼请上座部大德到京都传戒,上座部佛教渐渐有了重要影响。1361年第五代国王县摩罗阇·里泰王又请斯里兰卡戒师来国内传法,里泰王亲自受戒出家,是为帝王出家之始。里泰王对佛学甚有研究,曾撰写了泰国第一部论书《三界论》,并造披沙奴鹿府大佛像一座。与此同时,泰国北部地区的孟拉王朝诸王也热心佛教事业,戈那王曾遣使至素可泰迎请高僧宏法,至逻迦王时又举行了泰国  相似文献   

15.
在唐代道教心性论中,"清静"与"清净"这两个词频繁出现,有时还会混同使用。本文认为,"清静"与"清净"都是道教心性论对道性的界说,但却具有不同的内涵,"清静"与"变动"相联系,是对老庄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说明道性具有玄深不测、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为而无不为等特性;"清净"与"染欲"相对立,则是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主要强调去除染欲、修复其性是"返性归元"的主要进路。杜光庭运用它们从不同的侧面来说明道性既是"清净"的,又具有"寂静"的本性,不仅使唐代道教心性论中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致思向度,其中对性与情关系的讨论,又反映了唐代道教对儒、佛思想的借鉴与吸收之后所形成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7,(2)
印顺法师谈如来藏思想再说真常唯心系,这是依如来藏———如来界、众生界、自性清净心等为本依的。如《如来藏》、《胜》、《楞伽》等经,《宝性》、《起信》等论说。在印度及中国,这一系的宏扬,是比般若经论迟一些。中观者依彻底的我法无自性(无我)说,缘起是如幻...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8,(3)
藏要(线装本)全称《大藏辑要》,为近代佛学家杨仁山居士等从大藏经中选出的《般若经》、《法华经》、《摄大乘论》等70种重要经论编印而成,分为三辑,69册,为教内外读者掌握佛教要义提供了方便。(定价:三百三十七元八角八分)摄阿毗达摩义论[斯]阿耨楼陀著叶均译略述上座部佛教各种重要的法相及介绍全部论藏的哲学理论,文简义丰,为研究南传佛教的一本指导手册。(定价:二元)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1,(3)
1月13日,香港显密佛学会会长郭兆明居士来访赵朴初会长,就弘扬佛法问题,进行了亲切的会谈。郭居士发愿筹组力量翻译巴利文大藏经,希望中国佛教协会支持合作,赵会长赞叹说:“你出的是一个好题目,一个大题目。过去陶希泉、黄幼希、夏丐尊居士、芝峰法师和我曾经组织一些作家翻译了巴利大藏的一部分经籍。建国后,我会叶均居士翻译了《清净道论》、《摄阿毗达摩义论》和《法句经》,合计译出的经论约占全部巴利大藏经的十分之一。”赵会长最后说:“我们共同发愿,圆满成就此一功德。”  相似文献   

19.
释净智 《法音》2022,(6):5-11
<正>《瑜伽师地论》将烦恼分为“见性”与“非见性”两类,见性烦恼与错谬的见解有关,共有五种,即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瑜伽师地论》并没有给出“一切恶见分为五类”的经教出处或整合逻辑,似乎这只是理所当然的佛教常识,但若对照其他部派的论典,如南传上座部的《法集论》《分别论》,法藏部等的《舍利弗阿毗昙论》[1],就会发现它们并没有“五见”的说法。将一切见分为五类,似乎只是说一切有部、瑜伽行派等部分宗派的主张,并非佛教界的共识。[2]  相似文献   

20.
《管子》哲学意义上的道分为天道自然之道、客观真理之道、万物本源之道三个层面。《管子》天道观体现出春秋时期过渡的特征,既有对天道、上帝的崇拜与祭祀,又有对在逐步构建自然天道的客观真理性认识。《管子·经言》组较早的把生命现象与"道"联系起来,奠定了万物本源之"道"论的逻辑起点,这也是中国生命哲学的真正源头。《道德经》成书当晚于《管子·经言》组,《道德经》万物本源的"道"论是对《管子·经言》组中被赋予生命意义的"自然天道"之提升。《管子》哲学意义的三种"道"论指向不同,但却有相同的特征,表现为虚静、广博、周密的特征。物质性的水、精气作为万物本源,代表着从本源论上逐步建构起春秋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架构。《管子》"水本源论"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其成文当在《管子》四篇之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