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理论是本质直观的理论的原初形态,本质直观是胡塞尔现象学方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要证明:胡塞尔与海德格尔的差异并没想象的大,《逻辑研究》中的范畴直观与符号理论也直接构成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前期在方法上极大的借用了胡塞尔的理论资源,甚至其问题意识也来源于胡塞尔现象学.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六研究"中发展出了范畴直观理论,通过这个理论他说明了一个空的意向如何被完整地充实,由此,从现象学的角度重新解释了符合论的真理概念。范畴直观概念的关键在于说明范畴展现的来源,以及说明如何从范畴展现(质料)中获得范畴形式(形式)。但是,胡塞尔的范畴展现理论存在着许多争议和难以克服的困难。他本人最终放弃了这个理论。本文结合学界对范畴直观以及范畴展现理论的讨论,从质料和形式的角度来说明,为什么后期胡塞尔最终选择放弃范畴直观的基础——范畴展现理论。  相似文献   

3.
现象学意义上的感觉对象的意向性构成,如果要与描述的范畴结构对应,必须以对象的自返同一性(reflexive-identity)A≡A为基点。这意味着,一个对象要被认定,必须首先使该对象被认定为就是它本身,而不是任何其它对象。这样,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才可以在有关对象世界的描述中生效。然而,对象的自返同一性的最简单无歧义的理想模型,就是对象的任一空间点的自返同一性。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试图在智性直观中把握逻辑的同一律与意识的意向性结构之间的联系,梅洛-庞蒂在《知觉现象学》中对感官知觉的样式与对象世界的本体论前提的关系有过一定的描…  相似文献   

4.
《逻辑研究》被海德格尔称为"一本带有七个封印的书",其中拥有全部现象学的"谜"。本文以胡塞尔《逻辑研究.I》为基础文本,先试以对"谬误"之所思为切入点,进入"逻辑研究"的视阈,领会胡塞尔《逻辑研究.I》的致思理路,及其所欲展示的"纯粹逻辑学的观念"的意义,以及某个欲开启的而在《逻辑研究.I》中又尚未得到全部彰显的真理领域。  相似文献   

5.
尹兆坤 《哲学动态》2022,(11):73-80
充溢现象是马里翁被给予性现象学中最重要的概念,这一现象在根本上是通过解构康德和胡塞尔的直观与概念这组范畴得来的。并且,马里翁在解构康德与胡塞尔的理论时,实际上也确证了其中蕴含的一些内容与结构。正是基于直观与概念的对立,马里翁从可能性与现实性上均给出了充溢现象的基本形式。最能确证其被给予性现象学之原则的是启示现象。尽管启示现象已经超出了直观与概念这组范畴,这种超出根本上仍处于马里翁与胡塞尔、海德格尔就现象学基本问题所进行的争执之中,理解了该争执就能更好地确认马里翁在现象学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先秦逻辑研究有"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现代主义’"与"了解之同情"两种范式,作为前种范式之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归为符号学、语言学、逻辑学、哲学等领域;后种范式基于文本与文本时代特征衍生出文本义理,归为历史学(如中国逻辑史等)领域。"‘白马非马’论证"研究也不例外,有"白马非马"论证兼名说、复合名词说、形式化理论说、诡辩说、任意对象理论说等,也有"唯谓"说、"物–物指"说等。本文提出了"唯位"说,即"白马非马"命题提出的理论根据是"位其所位",这里涉及"物、实、指、名、位、谓"诸范畴;并进而论证《公孙龙子》逻辑理论篇为《名实论》与《指物论》,其中《指物论》补充《名实论》里的"物"与"指"关系,例证篇为《白马论》、《通变论》、《坚白论》,其中《通变论》与《坚白论》完善《白马论》中的"白马非马"例证,得出"白马非马"论证是先秦思想孕育出的一种逻辑。  相似文献   

7.
普遍直观和范畴直观建立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之上,本质直观才是纯粹形式范畴的真正体现,向本质直观的突进体现了现象学从描述心理学向超越论现象学的突破.借用胡塞尔在内时间研究中得出的新的意向结构,本文将表明,本质直观建立在多维的意向流形之中,相合推叠和本质类型是纵意向性构造横意向性的结果,本质直观中的本质概念只能被理解为横意向...  相似文献   

8.
张昌盛 《哲学动态》2006,1(2):17-23
现代经验论在进行语言的逻辑分析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科学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理论对象的本体论问题。按照科学哲学的提问方式,问题就为:科学理论如何获得意义?科学理论具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地位?科学理论具有真理性吗?本文尝试以胡塞尔现象学的思路和方法,来探索科学理论的意义问题、本体论问题和真理性问题。按照现象学的提问方式,问题则变为,科学的超越世界如何奠基于生活世界?作为一种自由的意向构成物的科学的理念体系,如何能揭示生活世界的普遍本质结构?科学的抽象理念体系是否具有彻底的直观明见性?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转向“科学理…  相似文献   

9.
按照康德的先验哲学,物自身不是认识的对象,通过感性直观被给予我们的不过是杂多表象,由杂多表象而形成知识乃至形成经验所需的“综合”只能是知性的自发性功能.然而,当康德不只一次说通过感性直观一个对象被给予我们,通过知性范畴该对象被思维的时候,感性直观给予我们的对象是什么对象?感性直观所给予的对象与知性范畴所认识的对象如何可能是同一个对象?这就是我所说的“对象之谜”.本文试图从现象学的角度解开这个谜,围绕关于《纯粹理性批判》之范畴演绎的分析,说明知性范畴不仅构成了知识的先天条件,同时也构成了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10.
探究"S是p"的判断形式中"p"的普遍性时会发现一个新的"类对象",其普遍性即较高阶的普遍性。于是,在相关该对象的判断形式"S是p"中就有两个判断核心:一个是"S"中对象的个体核心,即共相(指实在中的普遍物);一个是"p"中对象的总体核心,即普遍性(指超实在的普遍物)。据此,胡塞尔区分了两种意义的普遍性:一是"共相",标示具体物中的共性因素;一是"普遍性",标示观念对象或一个"一般对象"。胡塞尔在《经验与判断》中对"普遍性"的考究,就是以实在中的"共相"建构为始端,从低级的、在构建上简单的"经验性普遍性"向高级形态或普全形态的"纯粹普遍性"的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11.
确切说来,胡塞尔哲学是一种从内部摧毁观念论的尝试,是一种借助于意识去击穿先验分析之墙的尝试。与此同时,它还努力把这样的分析尽可能地加以应用。胡塞尔具有打破传统观念论的企图。可是,由于胡塞尔从没有把自己从观念论的假定中完全解脱出来,因此,他又遭遇到种种困难。胡塞尔在本质直观、被给予性、真理客观性、范畴直观、回到实事本身等关键问题上自相矛盾,存在着理论张力。被胡塞尔视为反对观念论的主要一击的本质学说,最终把自己展示为观念论的顶峰:纯粹本质似乎摒弃了任何主体建构的客观性,但它不过是抽象的主体性,是思维的纯粹功能,是康德意识同一性意义上的"我思"。  相似文献   

12.
直观和意义或含义①的关系不仅造成了《逻辑研究》内在结构上的矛盾,威胁到其第五第六研究核心任务的完成,如意向分析的普遍性和认识的可能性等,而且也为一系列迄今悬而未决的争论提供了解答的新线索,这些争论既包括《逻辑研究》一二卷关系之争、观念论和实在论之争,也包括意向  相似文献   

13.
张庆熊 《世界哲学》2012,(3):53-66,161
本文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与辩证法的关系。尽管胡塞尔没有把辩证法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但从他谈到过辩证法的那些段落中,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胡塞尔对辩证法的基本态度和处理辩证法问题的基本思路。胡塞尔对辩证法的理解受到康德很大影响,但他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作为一个专题来讨论的所谓先验逻辑中的"辩证幻相"问题。胡塞尔批评康德的先验逻辑缺乏对逻辑概念和知性范畴的起源的论述。胡塞尔的现象学则追问它们的发生过程,描述它们在生活世界中的起源和分析主体际的意向的意识活动对它们的构成作用,这实际上是为辩证法奠定一个现象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索科拉夫斯基(Sokolovsky),美国天主教大学哲学教授,卢汶大学博士,英语世界著名现象学家。主要著作有:《现象学导论》(2000)、《胡塞尔构造观念的构成》(1970)、《胡塞尔与现象学传统》(1988)、《胡塞尔的沉思:语言如何呈现事物》(1974)、《胡塞尔逻辑研究的结构与内容》以及《胡塞尔与弗雷格》。我于2004年在华盛顿做访问学者时,多次拜访了索科拉夫斯基教授,现将这些对话整理成文刊发,供读者参考。高:现象学是否属于现代主体主义传统,或者是反对主体主义传统而属于古代的实在论传统,仍然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你曾说,胡塞尔的某些论证和…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理论是胡塞尔和舒茨哲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但前者主张"先验的"主体间性,后者则主张"世间的"主体间性。舒茨认为,主体间性不是一个可以在先验领域中解决的构造问题,而是生活世界的一种被给予性,换言之,只有生活世界的本体论而非先验构造,才能澄清主体间的本质关系;而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失败的根源在于,他把主体间性理解为由先验主体所构造的产物,没有通过先验主体的意识生活来揭示其先验意义。本文认为:舒茨对胡塞尔构造概念的批判是建立在芬克式的误解上的,即把构造理解为"创造";但实际上,胡塞尔的构造概念来源于实在之物的"生成",因而舒茨对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的批判并不具有应有的效力。  相似文献   

16.
在《逻辑研究》的第五研究中,胡塞尔批评了布伦塔诺的“表象”概念,批评的焦点只有一个:布伦塔诺认为表象是所有意向体验的基本的意向性结构,而胡塞尔则认为客体化行为才是所有意向体验的基本的意向性结构。布伦塔诺的表象理论奠基于描述心理学的分析,也即是以他对“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7.
阿多诺认为,胡塞尔的范畴直观理论由于陷入了感性图像化的悖论、范畴觉知与概念实证化的困境,最终错误地掩盖了范畴的辩证本性。本文认为,阿多诺尽管借助于对概念的辩证本性的洞察,在直观被给予性和觉知问题上揭示了描述心理学的内在缺陷,但由于他缺乏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内在视角的理解,在错失了质料的综合先天和觉知的多重含义的同时,也错失了描述心理学向先验现象学突破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18.
胡塞尔认为作为本质的观念之物通过直观来把握,德里达则认为本质的把握必须借助符号。德里达的观点是基于对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的困难的深入思考,这种困难涉及胡塞尔直观主义在理念问题和符号问题上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胡塞尔的文本已经显露出来。德里达对胡塞尔的文本的"解构"尽管偏离了胡塞尔的原意,却准确指出了胡塞尔本质直观问题的困难,并试图提供出解决困难的方案。但由于德里达式的辩证法也未能成功地被主题化,并且德里达对于延异如何把各个层面的非直观和非当下的要素贯通起来以及对于生成运动缺乏必要的阐述,所以德里达用以克服这些困难的方式是不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9.
另外,正如胡塞尔所明确坚持的那样,认识作为此刻的“对象性”的意义的构成行动,包含着这种行动的价值和意志(《观念(二)》,第79页)。价值、希望、意志和行动通过判断而涉及到判断和真理,而且在这点上,它们从价值论上被规定了。胡塞尔在这里完全从本质上把价值、希望、意志和行动同判断本身区别开来了,判断甚至不是价值、希望和意志,相反,从本质上说,它们仍然是区别于在物中被论证的判断。胡塞尔正是在对哲学、形而上学和一般科学的科学性提出要求的情况下,企图澄清这种对本质的理解。在《纯粹逻辑导论》中,他是从一个“有争议的原理的基本内容的明确观念”出发的(第3节8页)。他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体现”知识观念”的“体系形式”(第6节、第15节)。在讨论科学理论的问题时,他明确谈到了“理论”和“科学”的观念(第10节第25页)。他认  相似文献   

20.
本文致力于研究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对认识加以阐明时所使用的核心概念——含义意向。本文首先对“含义”和“意向”这两个要素做了详细分析,接着对由此产生的“含义意向”这一表达的多义性进行现象学考察。这一考察揭示了针对个别对象的含义意向,以及所谓符号性的含义意向所面临的疑难。本文对这两方面的疑难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在用胡塞尔自己提出的反例反驳了逻辑含义起源于感性直观这一观点之后,对含义意识本身的研究便得以开启。本文揭示了含义意识如何在最为多样的行为种类中(不仅仅在感知和想象中)原初地造就了含义,以及我们因何必须在感性之充盈与含义之清晰之间做出一以贯之的区分。这为研究和比较含义意识在所有行为种类中的功能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