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非直接接续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概念,而是发端于对黑格尔哲学的接纳和批判。经由对黑格尔辩证法及其哲学基础的批判,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突破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视域,批判地划清了同黑格尔辩证法的界限。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以自我意识的"纯粹活动"为基础的、具有"逻辑的、泛神论的神秘主义外观的"思辨辩证法,而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实践原则为基础的、"阐明社会生产的真实历史发展的、批判的、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哲学方法的不同,造成了蒲鲁东和马克思对社会经济现象理解的对立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不同路径。前者把普遍理性看作社会存在的前提,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是作为普遍理性的工具的经济范畴矛盾运动的结果,尝试用系列辩证法来构建一门新的社会经济学。后者则以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为起点来把握社会和历史,认为经济范畴只是特定社会时期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和暂时产物,在唯物史观的维度下有针对性地批判蒲鲁东系列辩证法,并且萌发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延用到《资本论》及其手稿中。观照社会经济现象的不同哲学方法的背后,是马克思和蒲鲁东对黑格尔辩证法的不同态度、把握社会现实的不同程度和社会变革方法的不同可行性,这些足以成为评判他们哲学方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称辩证法为"我的方法"和"我的阐述方法",认为辩证法是主体实践活动的思想积淀。黑格尔作为辩证法的集大成者,把辩证法归结为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但是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被神秘化了,被认为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演化。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神秘性,恢复了辩证法的合理形态,认为主体性、批判性、革命性是辩证法的本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深刻理解辩证法的科学本性,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4.
肇始于苏格拉底的为了消除恐惧、构筑绝对安全、封闭理性系统因而往往走向传统形而上学的"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因为追求绝对、纯粹而导致自否定和自悖谬的"辩证法",以及对这两种辩证法保持批判反思态度并坚持开放性的"辩证法",是《启蒙辩证法》依次反思过的三种辩证法,也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反思过的三种辩证法。尼采的辩证法批判,黑格尔对绝对形而上学的追求,在回归马克思社会批判的意义上被整合、被克服。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辩证法是黑格尔辩证法体系中最"唯物主义"的部分,它对马克思辩证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劳动概念是黑格尔市民社会辩证法的建构性因素,同时也是一个解构性因素。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根本没有看到劳动的消极方面,而这种消极方面正是其市民社会辩证法中逻辑链条的断裂点。籍此,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重新勘定了劳动的消极方面在市民社会结构及进程中的真切意义,在扬弃劳动消极方面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市民社会辩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在黑格尔只是"意识"到了问题的地方发现了新天地。  相似文献   

6.
在《资本论》的辩证法讨论中,西方学界存在过分关注价值形式的倾向,以致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不少曲解。回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微观历程中去,依据《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分析,可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重新发现黑格尔辩证法,同样经过了艰苦的探索历程。"资本一般"概念的提出和放弃,以及资本主义物化批判与价值形式分析的关联都表明,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叙述方式。贯穿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批判改造始终的,是对现实抽象的解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7.
汪行福 《哲学动态》2006,1(10):16-22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是其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内容。德国古典哲学对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建构有重大影响。从康德到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贯穿着一个重要的思想线索,即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内在超越。这一过程以康德哲学为起点,经过费希特,最后在黑格尔哲学中得到系统地铺陈和展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对马克思来说不是外来的,而是内生于马克思所批判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传统之中。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说:“如果先前没有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么德国科学社会主义,即自古迄今唯一的科学社会主义,便…  相似文献   

8.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与马克思《资本论》分别揭示了形而上学与政治经济学混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共同谬误: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混淆了"知性"与"理性",将超出人类直观经验的"普遍整体"当作了知识的对象;马克思则认为政治经济学混淆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将"货币"这种一般等价物当作了价值的"普遍创造者"。与黑格尔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时对辩证法之能动性的积极肯定不同,康德坚持"知性概念"在"认识形式"和"直观经验"之间的综合功能,反对"理性辩证法"对"知性"之综合功能的僭越;马克思坚持"货币"作为特殊的商品所发挥的一般等价物功能,批判"资本逻辑"对"货币"之等价物功能的扩充;两者均对辩证法的能动扩张抱一种"警惕"的态度。必须区分辩证法的不同功能与适用领域,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理解和改造黑格尔辩证法的主要理论阵地。《巴黎手稿》作为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早期成果,也是二者正面交锋的重要思想领地。深入其中便会发现,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态度经历了一个由否定到肯定的转变,而非仅仅是否定的一面,即在劳动异化的意义上揭示了其消极方面,因为它的抽象形式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异化。事实上,马克思是在交往异化的意义上才发现了其积极方面,因为它以积极的异化形式把握到了真正的人的生命形成过程及其运动,所以被给予了充分肯定。通过对"穆勒评注"的分析,马克思的这种肯定可以得到合理的理解和说明。藉此,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过程中,马克思才能以经由交往异化而来的社会关系作为思想通道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方面加以科学改造。  相似文献   

10.
蒲鲁东哲学思想的重要特点是实现形而上学与政治经济学的结合,或者说用哲学方法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过去的研究普遍忽视或一味拔高、贬低蒲鲁东的上述理论。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贯穿了蒲鲁东的研究始末,他最初主张通过所有权批判,进而求得形而上学规律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应用;在创立了"系列辩证法"之后,他建构了"经济进化的系列",力图将政治经济学变为一种"在行动中的形而上学"。尽管蒲鲁东的上述思想包含着政治经济学变革的要素和可能,但由于其带有强烈的观念论色彩而无法付诸实现,也必然会遭到马克思的严厉批判。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法国新黑格尔主义者L.朗特格莱勃(Ludwig Landgrebe)教授、博士的“辩证法问题”一文中的第四节。该文共分五节,第一节主要论述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法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述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三节进而谈到黑格尔原来想要表述的辩证法和他在自己体系中所体现的辩证法之间的不一致。第四节论述马克思的辩证法,第五节论述恩格斯的辩证法。在第四节里,作者联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来探讨马克思的辩证法。作者一方面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现实的辩证法”,有别于黑格尔的“观念的辩证法”,并以为“马克思首先是把他的思想看作为一种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者一种真正的人道主义,这种人道主义既与唯心主义又与唯物主义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作者还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人的族类的自我生产的原则,它不是思维运动的规律,而是真正的生产活动的规律,是作为一个劳动着的并通过劳动来推行自我维持和自我生产的人的活动规律”,并说,“马克思的辩证法不是在一种无意识的变化的规律性的意义上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在谈到生产关系的时候,作者认为:马克思依照哲学传统所赋与他的非此即彼的概念不能对生产关系的实质作出最后的答复,作者以为:“生产关系既不是自然,也不是精神,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还讨论了马克思对于自然的观点,认为:“对马克思来说,自在的自然是一个毫无意义的、可以根本不问的问题。”并认为“在这一点上,马克思的观点不仅与唯心主义有血缘关系,而且甚至在结构上相同”。最后作者在谈到人的问题时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是自然整体,这个整体的本质核心不是精神,但也不是物质,而是两者的统一”,作者竟瞎说;“在这一点上显然可见:马克思的观点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形而上学思维的整个传统之中”。  相似文献   

12.
自由观念: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但却长期被简单化处理的问题.以往我们常将德国古典哲学等同于黑格尔哲学,甚至直接等同于其唯心主义的辩证法.因此,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也被化约为对黑格尔哲学不同部分的肯定或否定.例如,马克思的自由观念长期以来就被简化为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这事实上是将黑格尔的"认识"概念作简单的"唯物主义"改造,抽象地表达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而要揭示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真实"关系",首先必须避免这种简单化,承认德国古典哲学的复杂性以及马克思思想本身的复杂性,在多个层次和多个部分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直接改变了自由问题的提问方式,从世界如何因自由而成为可能的问题,转变为世界中的自由如何可能的问题.在马克思对自由问题探索过程中,康德和黑格尔的哲学元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博士论文"和"柏林笔记"直到"人类学笔记"和"历史学笔记",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思想关系,历经精神哲学批判与"重写"哲学史、揭示"思辨结构的秘密"、对逻辑学和辩证法的部分肯定与借鉴、同黑格尔辩证法的严格划界、"巨大的历史感"的不同表达等阶段。马克思所作的上述思想批判和建构是有具体语境的,他不是全部批判黑格尔哲学,而是根据研究内容的变化对它进行借鉴、运用、改造和区分。特别是面对"黑格尔式诡辩"这种无端指责和一些善意的"误读"时,马克思再次强调其辩证法的"新唯物主义"基础和性质,即超越唯物主义与唯灵主义的对立、费尔巴哈式旧唯物主义与黑格尔式唯心主义的对立,并以此来把握资产阶级社会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趋势,找到社会变革及通往"共产主义"的道路,实现解释现实世界和改变现实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之关系的探究中,康德和黑格尔的对比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有一种倾向由来已久,就是把康德和黑格尔对立起来:或扬黑抑康,强调马克思与黑格尔的思想传承关系,甚至把马克思和德国哲学的关系简化为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搁置或淡化康德的影响;或扬  相似文献   

15.
文章说,独立的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虚构。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为占有黑格尔的辩证法、和它结成一种明确的关系而进行的斗争史。在谈到马克思所使用的“显现”概念时,文章说马克思的意思有两方面;一、要把某物理解成为他物的形态;二、要在他物的形态的自我表现运动中去认识它的意义。文章在叙述了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之后接着说,在解释历史状况时,马克思几乎是粗暴地使用了辩证法,马克思思想的全部发展特征是:和单纯的还原批判以及和费尔巴哈的基础相比较,活动和生产的因素却始终是愈来愈占居领先地位。文章说,如果说黑格尔的辩证法中所完成的是精神的反归自身,那么,马克思的劳动中所完成的则是人的人类生成。马克思力图在劳动与辩证法之间建立起相互对立的关系。黑格尔最终想扬弃对象性,而马克思却要证实这种对象性。马克思利用对象化过程重新解释了黑格尔的扬弃过程。他把劳动视为人的生产力量,把辩证法视作抽象思维的否定活动,并把两者对立起来。文章说,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思想基础的形成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结束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现在系统地获得了它应有的地位,它的最基本的形式在马克思的思想中永远保持着生命活力。马克思的内在发展就是黑格尔的“颠倒”和“翻转”。文章最后说,马克思颠倒黑格尔辩证法的尝试是否成功了呢?回答是:按照辩证法的最初问题,颠倒辩证法的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辩证法是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从根本上说来是实现不了的。如果我们试图从生存的范围中去把握黑格尔的辩证法所提出的问题,并使之再现的话,那么,马克思则走上了相反的道路。马克思的“辩证方法”恰恰又把最拘泥于形式的黑格尔的辩证法规定为一种绝对价值。马克思的这种辩证方法最终是起着一种包含在历史内的形而上学的作用。总之,卡尔·马克思的辩证法并没有什么不考虑它作为整体是如何在他的思维中巩固下来而就可以信赖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中存在一个从康德-费希特形而上学转向黑格尔辩证法,并运用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论证自由原则的阶段。但仍存在分歧的是:自我意识究竟接近康德-费希特还是接近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如何与自由的自我意识相并存。回到1840年前后德国的思想语境以及青年马克思的探索历程中去,从历史法学派争论、基督教人格主义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演进出发,可以发现:以自由的实现为原则,建构将现实和理性结合起来的法和国家哲学,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发展初期聚焦的问题意识。相应的,较之借助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实现的"唯物主义转向",由"物质利益难题"所引发的"市民社会解剖",以及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唯物史观"的制订,构成了马克思思想发展中更为关键的理论转变。  相似文献   

17.
对于马克思颠倒黑格尔“国家”的传统理解,容易把黑格尔的“国家”贬低为维护普鲁士专制、宣扬君主独裁、强调古典整体主义和国家意志高于一切的现存政体。基于辩证法的进路可以发现,黑格尔的“国家”并非现存的国家,而是指伦理理念的现实化,是普遍意志与个人自由相契合的有机统一体。马克思承认黑格尔国家有机体的观点,但认为黑格尔颠倒了国家有机体的辩证法前提。本文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从绝对精神出发的、外在于事物的抽象方法;马克思的辩证法则是面向事物自身的辩证法。基于辩证法的颠倒进路,有利于从方法论视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的颠倒。  相似文献   

18.
在对历史辩证法的探索过程中,一方面,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和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性地实证,进而发现了两者的意识形态性质;另一方面,他通过对"实证唯心主义"的批判来揭示社会存在的历史性特征。马克思历史辩证法具有意识形态批判和揭示社会存在历史规定性的双重旨趣。在20世纪的历史研究方法中,谱系学方法侧重批判性地实证,现象学方法注重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这两种方法都彰显了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旨趣。但是只有将两者深入到社会存在历史性的维度,才能具备历史唯物主义所强调的科学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德国的批判,直到它的最后掙扎, 都没有离开过哲学的基地。这个批判虽然没有研究过它的一般哲学前提,但是它谈到的全部问题终究是在一定的哲学体系,即黑格尔体系的基地上产生的。不仅是它的回答,而且连它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包含着神秘主义。”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当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特别对有关历史学、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具体和基本材料,作最简单的四则运算时,他并没有得出答案……马克思的辩证法主要是在他所开垦的理论新土壤上诞生的……黑格尔和马克思从不同的源泉吸取思想营养。”霍普纳《论青年马克思》《国际研究》杂志向我们介绍了外国马克思主义者关于“青年马克思”的十一篇论文。其中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将其辩证法的特质标示为"批判的和革命的",但后人在对马克思辩证法的阐释中,却将之肤浅化了,批判性被理解为一种外在的运用。孙正聿教授将哲学的任务理解为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本身的追问,对于各类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和无条件的前提"的批判,并由此将辩证法理解为一种突破形式逻辑之排斥内容的内涵逻辑,因而对于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便首先是对于形式逻辑的前提批判。正是通过对辩证法之对形式逻辑之形式成立前提和内涵前提两方面批判的考察,孙正聿教授构建了一个辩证法批判的整体性的理论框架。这是对于康德、马克思批判性思想之弘扬与阐发,是对辩证法研究的一个极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