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庄子的思想是唯心論还是唯物論,目前哲学界正在开展热烈的討論。过去我的意見是:庄子的所謂自然的观点,实际上,就是离开了时空的超現实的观点。我們知道,空間时間是物质存在的形式;要超越时空,即是对时空的否定——否定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时空既非物质的存在形式,于是自亦无所謂物质,无所謂物质世界;于是所謂世界只是人們的主体观念,只是观念的世界。庄子的所謂“道”就是如此。荀子說“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苟子》《解蔽篇》),近人罗根澤批評荀子对庄子的这一評論是很大的錯誤!因为庄子《大宗师》篇明白地說“庸讵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可見他是主張天人不分的;由是而知,庄子的所謂天,并非真的是指自然界;  相似文献   

2.
《哲学分析》2022,(1):187-189
<正>在众多中国哲学经典当中,《庄子》一书有着独特的魅力,不但一般爱好者喜爱,专业研究者也青眼有加,单是书名中包含庄子哲学字样的,仅北京大学哲学系不到二十年时间就贡献了五部,按出版先后,依次是:王博《庄子哲学》(2004),韩林合《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2006),郑开《庄子哲学讲记》(2016),章启群《渊默而雷声:〈庄子〉的哲学论证》(2019),杨立华《庄子哲学研究》(2020)。其中,韩林合、章启群两人的专攻方向还不是中国哲学。庄学之热,即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
对话问答是庄子言说方式的主要特点之一,基本上每篇寓言均由对话问答构筑而成.庄子的对话实质上是一种自问自答的独白,但其独白却又有着对话化的倾向.从对话的角度对庄子的言说方式作一细致的探讨,既可以看出庄子言说方式的特点,也可以从中管窥中国对话的一些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徐克谦 《现代哲学》2006,(1):103-107
庄子的怀疑论其实是对语言本身的怀疑。庄子并不怀疑客观世界的“真”,他只是怀疑语言表达“真”、表达“道”的有效性。《齐物论》的主旨就是对人们语言中的“是非”、“彼此”、“然否”的意义表示怀疑和否定。庄子的语言怀疑论有助于人们破除对既有话语体系的盲从与迷信,启发人们怀疑既有思想体系与常规,大胆进行创新和探索。但他根本否定语言之说的客观性和普遍意义,则又难免导致彻底的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5.
佩蒂特认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可以按照自己持有的各种态度构成自己的心灵。心灵通过各种能力进行言说,人们通过言说的心灵进行社会交往和生活。人们的心灵言说不可或缺地包含这样一个过程:决定如何判断以及思考什么;通过基于规则的推理控制他们的思考;享受一个特别的认知意识;达成承诺和形成共同体;构建人格和自我;因为他们的行为而承担责任。我们只有在人类社会学的基础上,回溯人类心理,才能理解这一过程。这也是有关"人类生活如何是一个语言交往的社会"的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6.
林凯 《哲学动态》2022,(12):70-79+123
《庄子》主张“道不可言”却又反复论道,这一内在相悖不免引起逻辑质疑。但《庄子》的表达有其特殊之处,即作者对其论道中所存在的悖论和可能的读者质疑已先有自觉,他是在主动反省之下依然坚持悖反的表达。因此读者不应轻率斥之为作者疏漏,而当尊其为一种作者有意使用的语言策略,优先听从作者自觉的指引。通过悖论自觉,庄子想要表明:为应付名辩语境,他精心构造了这一论道悖论,使用了所谓“吊诡”或“卮言”的表达策略;他想借此制造一种既解构又建构的理解张力,瓦解读者的逻辑固执,使其以更开放的心态去体味论道。在此理解张力中,庄子的论道悖论并非毫无意义,相反,它有强烈的功能意义并为可能更深的内容意义提供理解准备。  相似文献   

7.
王焱 《管子学刊》2010,(2):61-64
为了在无道乱世中增加生存机会,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与"与物委蛇"这两种生存策略。前者主张世人将自身的世俗之用掩盖起来,以免于祸害,最终实现自身的根本大用;后者主张世人尽量避免与他者发生正面冲突,在矛盾的空隙中求得最大的生存空间。庄子吁请世人尽其所能保全生命,是为实现生命意义做必要准备。庄子对生命的态度可概括为:不伤生,乐然生,不贪生,安然死。  相似文献   

8.
从语言与精神的关系以及语言在庄子思想中的地位来看,语言可被视为一种精神练习,或者说是一种精神修炼术。因为语言不但是人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精神的延伸。在《庄子》中,最能表现庄子哲学精神的非"游"莫属。"游"不仅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庄学气质与精神,更表现为一种游移不定、变化无形、天马行空式的写作风格,而梦境、醉酒以及神话,则是展现庄子之"游"的最佳载体。正是这些特殊场景的出现,加强了庄子颠覆传统与活化语言的文学力道,同时也展现了庄子从苦难与无奈的世界中挣扎的努力,即他试图以一种"游"的态度来消解现实世界的苦难,实现精神的提升,并促使由人向天、由物及道的转变发生。  相似文献   

9.
色彩是绘画的灵魂。在万千艺术中,作为视觉体验的一种形式,绘画能直观地给予观众精神刺激以传达信息并引发共鸣。造型、光影、构图、色彩、情绪体验,在艺术创作中多种技巧组合而成就的作品总是成功的,这其中,最具创造力的色彩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没有色彩的填充与渲染,意味性不足。  相似文献   

10.
11.
一方面,没有语言,人与万物就处于混沌之中;另一方面,语言带来的分辨使人进入到由符号构筑的世界。对于前一方面,庄子和麦克道尔形成了共识;而对于后一方面,两者的评价却迥然不同:庄子侧重指出语言的局限,麦克道尔则侧重论证语言的不可或缺;庄子看到语言中理解的差异性,麦克道尔则强调其共享性;麦克道尔要求符号与对象之间的清晰对应,庄子提倡的直觉体验则需要突破语言对思维的束缚。两种语言观各有利弊,应该优势互补,以便更为丰富地展现语言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是通过特殊的语言结构而展示的。“寓言”、“重言”、“卮言”、“无言”、“玄言”等几种语言形式就是《庄子》一书语言结构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中充满了"中国艺术精神",确实是"美学"。《庄子》中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充满了美学意蕴。这是因为,庄子的"道"其实就是美,他的"体道"就是审美,而他的"与道合一"就是审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庄子对语言有着深刻的洞察。在他看来,道超出了语言的范围,且语言时常会遮蔽大道,然而道又必须被言说,否则语言将走向沉寂与灭亡。所以,如何找到并运用一种能够言说大道即终极真理的语言,便成了庄子思想的重要问题。通过以隐喻为特征的三言,庄子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创造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文本空间。  相似文献   

15.
试论庄子语言观及其对道教内丹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健 《中国道教》2003,(3):33-35
一、正确认识庄子语言观在道家经典《老子》中有不少章节强调语言的局限性,如第1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的这些观点在《庄子》中得到了更详细的阐释,如《庄子·天道》: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乎,…  相似文献   

16.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有一则澳柯玛冰柜广告,广告词“澳柯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乍听出人意料,细品回味深长,较好地满足了广告创意的“创异”要求。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看,其成功之处在于巧妙地违反了两条语言规律。一是违反了语言的否定规律。自然语言否定的基...  相似文献   

17.
美是无法言说的,美学却是要去言说的。现代美学要走出古典美学的本质主义的陷井。手指指月而手指非月,美学要说好那些可说的,让人去通过所说领悟那些不可说的。  相似文献   

18.
曾玉森 《天风》2002,(11):14
经文:提后3:16读四福音书,觉得耶稣的教训直叩我的心扉,不但体会到耶稣教训的伟大生命力,而且感受到耶稣说话艺术的感染力。一、正确认识四本福音书,四个不同的作者(马太、马可、路  相似文献   

19.
庄子既反对"江海之士"的避世,即抛弃世界而隐迹山林,因为避世一来有违命运的安排,推卸了人所应承担的诸如"事君"、"养亲"等最起码的责任与义务;二来太过刻意,且往往止于逐末,更有甚者,还有可能以隐邀名,以名渔利。庄子也反对儒家的入世,即卷入国家政治生活而居于庙堂,因为一来入世无效,乱世之乱,绝不会因个人的介入而得以整治;二来入世会对自身生命构成心灵上与身体上的双重戕害。故此,庄子倡导游世,游世乃是一种既顺应这个社会,又不丧失自我追求的处世态度,用庄子的话来说就是"顺人而不失己","外化而内不化"。"在世"而非"入世","远世"而非"避世"的"游世"之道,成就了庄子在乱世之中独特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易导致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常见疾病。早期应用胰岛素是使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手段。但许多患者不愿接受或延迟胰岛素治疗。本文旨在探讨胰岛素应用过程中患者及医护人员存在的心理障碍,即心理性胰岛素抵抗,并进一步阐述其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