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无知的教师》中,朗西埃一方面阐明了约瑟夫·雅科托的普遍教育法对传统教学之讲解逻辑的逆转,另一方面又将教育的讲解逻辑应用到对社会的理解之中,阐明了教学化社会的原理。这一全新视角的敞开,在推进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的同时,通过验证作为起点的激进平等理念确立了朗西埃自身的思想起点,并呈现出其思想的主要缺陷,即对现实关切的忽视和对激进理念的非现实性追求。  相似文献   

2.
作为阿尔都塞的得意门徒,朗西埃在“五月风暴”后与老师公开决裂,这对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反思阿尔都塞的思想时,朗西埃发现了其意识形态理论中预设的工人群众与知识分子之间智力的不平等。这一发现成为朗西埃思想发展的转折点,他之后的哲学和历史研究都是围绕着对这种预设的揭露与反驳展开的。当他将研究的重心转向美学时,对“不平等预设”的揭露、对平等问题的关注贯穿始终。在布尔迪厄等人的美学思想中,朗西埃再度发现了“不平等预设”,并对之进行了剖析与批评。从艺术体制的演进中,他看到了平等的实现与解放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周雨 《世界哲学》2023,(6):103-108
在J.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的平等哲学中,智力平等、政治平等与感性平等共同构成了闲暇(■)平等的预备性分析。闲暇平等意味着:(1)劳动者应当从其遭受的智力偏见、政治偏见与感性偏见中解放出来,恢复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凭借自然秩序的任意性而合理剥夺掉的劳动者关于闲暇的权利;(2)劳动者应当从重复的、循环的和盲目的休息时间中解放出来,使自身的言语、行动及生活不再被贬抑为噪声、模仿与平庸;(3)劳动者应当从主体的或实体的个体化中解放出来,在此性的个体化中达到对闲暇的享受。在突破了时间的等级秩序——劳动者拥有的是休息时间,自由人拥有的是闲暇时间——之后,闲暇就拥有了双重的时间性,在此之中,闪耀的是未来的或新世界的人的光辉,或者说,是一种弥赛亚式的光辉。  相似文献   

4.
威廉姆斯在《平等的观念》一文中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两个角度分别批评了康德伦理学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强调了道德主体的认知维度,并以此确立了建立在理解善事物的本质的基础之上的分配方式。诺齐克与古特曼对威廉姆斯的批评落实在政治哲学的层面,并没有触及根本的伦理学理论。相对而言沃尔泽的批评则更具建设性,弥补了威廉姆斯方法论上的缺憾。  相似文献   

5.
卡尔·马克思把以自由人为目标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与理想构思;托马斯·阿奎那所谓的"人的全面自由"本质上是"蒙恩"之人的精神灵性向着无限终极实在的自由翱翔.两种观点共同指向人存在的内在诉求--神圣与世俗的共构.解放与救赎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对人的自由与解放、内在与超越的关注与期许是两位思想家的共同理想.人的全面自由、解放就是从肉体到精神的通透的、彻底的摆脱桎梏--无论是共产主义与人存在的自由之境,还是基督救赎与人的存在的神恩之境,都将是一个向着终极目标、终级理想迈进的永恒开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4,(5):143-151
嫉妒是在两方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关于嫉妒与不平等的理论多从被嫉妒方不应得的强势和嫉妒一方得不到的弱势两方面进行讨论,本文则着重考虑了影响嫉妒的多元因素,以及不应得的强势与得不到的弱势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这一思路下,将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平等的期待、强势和弱势地位的是否应得、自身的无力感以及与他人比较所得的被剥夺感都纳入分析框架,并称之为感知的不平等。从1980年代盛行的对红眼病的讨论到2000年出现的仇富心态再到2013年出现的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不均等累积都使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他人及自身的优劣势的理解在过去的三十几年内-至少在话语层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对《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刊登的有关眼红和仇富报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阐释针对嫉妒的官方话语如何通过批判眼红和仇富来影响不平等的感知、认知和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7.
密尔的功利主义包含了两种"人"的图景。在《功利主义》中,人以"有资格的人"的形象出现,他是社会化的产物,其主要特征是利他性;在《论自由》中,人以自由个体的形象出现,其特征是个性和自主。尽管这两种"人"都能纳入密尔的功利主义框架内,但两者形象并不完全一致,它们有接榫,但亦存在断裂。  相似文献   

8.
卢克斯认为,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拒斥道德,对社会进行一种科学的研究,另一方面又极富道德判断,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只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矛盾,只要将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道德区分为法权的道德与解放的道德,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拒斥的只是法权的道德,而信奉的是解放的道德,这个似是而非的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塞耶斯对卢克斯的观点提出了明确的批评.塞耶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道德只是历史的、相对的,而卢克斯却错误地割裂了科学与价值的关系,并基于对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非此即彼的选择而错误地将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道德分割成了相对主义的法权道德与绝对主义的解放道德.实际上,塞耶斯不仅在多处误解了卢克斯,而且他本人既未能有效解决有关的道德问题,又始终摇摆在道德的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之间.相反,卢克斯的观点对我们思考相关问题却具有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33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反刍思维量表、孤独感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考察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说明反刍思维既可以对个体情绪产生消极影响,也可以对其产生积极影响。结果表明,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反刍思维的反省维度得分高于抑郁相关和沉思维度得分;反刍思维总分及三个维度都可以正向预测孤独感;反刍思维的抑郁相关维度负向预测情绪智力水平,反省维度正向预测情绪智力;情绪智力分别在反刍思维、抑郁相关和沉思三个变量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可以缓解三个变量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高景柱 《学海》2011,(3):113-119
罗尔斯、诺齐克与德沃金的平等观通常被视为自由主义平等观的代表性观点。就德沃金与罗尔斯和诺齐克在平等理论上的亲疏关系而言,人们通常认为德沃金与罗尔斯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与诺齐克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实际上,早期的德沃金与罗尔斯一样亦是一个激进的平等主义者,但是,德沃金晚期已逐渐褪去激进色彩而渐趋保守,其平等立场与罗尔斯的差别原则已"渐行渐远",与诺齐克的资格理论已"渐行渐近"。  相似文献   

11.
韩庆祥  张健 《哲学动态》2023,(3):5-12+127
要建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明确其研究对象、基本方法、哲学范式、核心概念、主体理论、总体框架、理论地位等,其中哲学范式是最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和“西方中心论”的哲学根基是“主客二分”,马克思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是“主主平等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确立的新范式是系统为基的“主主平等普惠”。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也反映了21世纪世界发展大势和走向的时代逻辑。系统为基的“主主平等普惠”,摒弃主统治客的“主客二分”哲学范式;反对基于“一元”的对立,立足“多种”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把系统各要素都看作主体,而非有的是主体、有的却是客体;强调各要素作为主体都是平等的“主体”,主体之间是平等关系,具有“平等性”;注重主体际所具有的“普惠”性,即共享发展、共同富裕、和谐共生、合作共赢;蕴含“利他为善”“化人为善”“善治普惠”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亚当·弗格森的《市民社会史》对马克思影响甚深,但是学术界对二者的联系,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力图淡化。因之,在对马克思与弗格森关系的研究中还存有诸多空白和疑问。本文力图在文献考证和文本关联的基础上,指认出二人不容忽视的历史关联,并从分工、民主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视角解析出马克思阅读弗格森《市民社会史》的主旨:马克思有些偏爱地认同亚当.弗格森对分工的预断,却只是批判地认同他对民主的诉求,这两种不同的接受和阐释方式都将在人的全面发展主题上得到深入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3.
对“权利与义务”从“公正”方面进行了解读,论述了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中,受试者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受试者权利优先”是平衡两者关系的基本原则;确立了“受试者权利优先”的具体策略:首先尊重受试者的权利(首要性);当受试者的权利与受试者的义务出现一定矛盾时,应该把尊重受试者的权利放在首位(至上性);在尊重受试者的权利中,化解两者矛盾。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历史,并以王宝洺案为视角,审视了我国现行医疗损害鉴定制度在鉴定模式、鉴定资料真伪性、运用鉴定意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一元化的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构建、鉴定资料真伪性决定权的归属、专家辅助人制度的引入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底抉择与道德理论>是翟振明教授在美国出版的一本伦理学专著.在这部著作中,翟振明以哈贝马斯的交互理性及对话伦理为理论出发点,提出了本底抉择的概念,从而形成了对哈贝马斯理论的某种超越.在交互共同体中,翟振明赋予交互共同体中每个成员的选择以最本底的意义,哈姆雷特式的经典问题"To-Be-Or-Not-To-Be"成为每个成员进行本底抉择时必须直面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翟振明将本底抉择建基于真正的人(具有人的度规的人)之上,并对人的生命给予一种现象学意义的审视.  相似文献   

16.
赵家祥 《哲学动态》2008,23(4):11-12
人在观念上掌握外部世界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理论观念方式,另一种是实践观念方式.所谓人掌握外部世界的理论观念方式,是指人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反映、再现外部世界的过程,追求的是人的观念符合外部世界,对外部世界进行科学的认知.  相似文献   

17.
宋代道学以天理作为性善论的形而上学基础,这暗含了两个困难:一、与传统儒家经典之间的矛盾;二、性之本体至善无恶,那么恶的来源何在。道学中无论是理学还是心学都必须面对这两个困难,并给出解答。本文以张九成"性善之善不与恶对"的思想为例,通过张九成与二程、张载、杨时、朱熹、胡宏等思想家的比较,展现性善论在宋代发展完善的思想脉络,并厘清道学对以上两个困难的解决途径。特别是通过讨论恶的来源问题以及善恶究竟是实质义还是形式义,来分析二程、张九成、朱子与胡宏之间对性善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