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剩余价值学说的关键在于剩余概念,剩余问题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根本问题。随着阶级斗争的加深,价值概念会逐渐转变为一种无形的人与社会相联合的力量,剩余价值概念背后不可见的权力关系为价值概念的本体论转化提供契机。而剩余问题却是一直存在的永恒问题。《资本论》的贡献在于,在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结构下显现出剩余价值概念的政治意蕴。历史唯物主义表明,马克思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总问题视域的变化,即从揭示价值量向揭示生产关系的结构的转化,由此使剩余价值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对"剩余"概念的政治哲学解读,不仅使马克思与其他将生产过程的物质条件还原为价值规定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相区分,且对于重建革命主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原始文献中,他并没有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样的观点,从德文原文看,马克思用以表征历史唯物主义关键性原则的概念是社会定在和定在方式。虽然在1845—1847年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特定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刻意回避使用定在概念,但是从《共产党宣言》开始,特别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重新启用社会定在等概念来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具体性和现实性,并由此揭露资产阶级经济拜物教的秘密。社会定在决定人们的一切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异化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异化本质,通过“拜物教”三级层面批判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内在特征,运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认识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经济与宗教关系。《资本论》中蕴含的科学无神论思想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一步做好新时代宗教工作具有重要启示,即要辩证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化的异化本质,坚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不断清除“拜物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科学无神论的理论环境;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把握宗教对经济的依赖关系,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欧阳英 《哲学研究》2023,(10):30-37+128
“更多地强调《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是马克思留下的重要课题。《资本论》中重点论述的工人活劳动,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人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以工人活劳动为立论基石,将《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建立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为《资本论》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透彻分析了工人活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内在联系,为《资本论》奠定了科学的价值论基础。马克思揭示出工人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个被掩盖的事实,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为工人运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为《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奠定了牢固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形成之重要环节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立场即以"现实的历史"为对象。由此,彰显了《资本论》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关系:《资本论》通过对资本的批判,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现实的历史",而且揭示了融资本主义历史于一体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资本论》不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简单运用,而是对作为"新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真正建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资产阶级眼界"的概念,意指驻留在商品交换视界中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认知结构。该认知结构不仅主导了亚当·斯密和黑格尔的资本主义观,也制约了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的资本主义批判,将资本主义批判狭隘地局限在商品同质化和社会合理化的界限内。对此,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视界,即商品交换视界和生产方式视界。通过劳动力的商品化,马克思不仅从商品交换视界深入到生产方式视界,而且还立足生产方式视界透视商品交换视界的历史前提。因此,马克思《资本论》的认识论意蕴在于:资产阶级认知结构的瓦解必须批判该认知结构的历史前提,这正是马克思认识论与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原则性区别,也是马克思的认识论超越阿尔都塞、广松涉和索恩-雷特尔等认识论批判理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逻辑延续和当代表达。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有必要关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的问题域和历史逻辑,即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开创性的、秉承绿色发展理念的论断:其一,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方法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密切相关,为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分析当代生态危机和社会转型的独特视域。其二,马克思主义阵营的分裂集中体现在辩证法对自然界的适用性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立场。其三,马克思立足资本积累展开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生态批判,《资本论》同时还可以被理解为生态经济学批判。其四,空间的边界乃是福斯特提出的人类安全空间问题,是对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理论思想的推进。其五,在人与自然的持续和谐相处中,推进全球绿色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有两种不同的商品概念,一是作为资本关系的前提的商品,二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结果的商品。在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到《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写作过程中,马克思以对第一种商品概念的解读开始,逐步推进到对第二种商品概念的全面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深刻剖析。站在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层面上对马克思的这两种商品概念作出准确的解读,是深化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及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关系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并且不断改变着的。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是私有财产运动的感性表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生成是历史的;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进入21世纪,普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莅临了,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不能自圆其说。因此,澄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进行批判的要义,对于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要著中,通过对"物质生产"这一经济学范畴之规定的前提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是被生产性所规定的,其存在的前提是资本作为一种抽象的社会权力统治具体活劳动,劳动力和劳动条件发生分离,而国民经济学家逻辑的、抽象的表达了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关系,把具有社会-历史规定的现实变成了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现存关系是如何落入生产强制的"支架"中,资本主义生产强制、需求强制和消费强制又是如何内在勾连的。  相似文献   

10.
郗戈 《哲学研究》2022,(4):36-45
《资本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不是普遍原理应用于特殊对象的演绎关系,而是一个更为复杂的特定理论形态建构过程。《资本论》不能归结为一重批判或双重批判,而是包含资本逻辑批判、物象化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三重批判”的差异与联系的复杂总体。《资本论》“三重批判”开启了对资本主义特定社会结构的总体性再现,把握了社会结构诸层面之间的复杂交织与丰富互动,呈现为批判与建构相统一的特殊理论总体,蕴含着对马克思新世界观的丰富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发展。《资本论》在“三重批判”的“特定化”定向中,综合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特定性内涵,内生出一种相对独立的、以历史特定性为原则、以特定社会形态为研究对象的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资本论》研究形成《资本论》的解读史。在《资本论》的解读史上,有这样三个非常重要的公案,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围绕着商品问题而展开的。奈格里公案引发我们追问商品概念在《资本论》中到底具有何种意义和价值;詹姆逊公案厘清了《资本论》第一卷的前三章(从商品到价值),马克思到底要揭示什么;柯尓施公案试图澄清为什么《资本论》的理论主题是商品拜物教而不是剩余价值理论。三段公案再一次强调了对《资本论》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商品概念。商品是决定马克思《资本论》理论本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同恩格斯一起,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作为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出来。而后,他又在《资本论》中从商品二因素的内在矛盾入手,通过劳动二重性的剖析和剩余价值的论证,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和具体表现揭示出来。在这里,马克思为我们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基本思考线索:不停留在对社会矛盾的社会——历史分析上,还必须深入到经济事实中去揭示矛盾;不停留在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原则认识上,还必须深入到具体历史阶段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揭示具体的社  相似文献   

13.
柄谷行人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左翼理论家之一。他试图通过对康德哲学和《资本论》的重新解读,重铸反资本主义的抵抗逻辑。然而,他的康德化马克思主义方案具有明显的缺陷。柄谷行人对批判概念的理解依赖于康德的视差概念,由于对康德先验理性的无批判肯定和对黑格尔历史理性的无分析否定,使批判成了可以脱离现实的思想活动。在对《资本论》的理解中,柄谷行人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把流通领域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差异理解为剩余价值的来源,把流通在剩余价值实现中的作用和劳动者的购买者地位直接等同于劳动者的主体政治地位,造成了理论逻辑与现实政治逻辑的混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关系主要是由他们在资本和权力占有中的非对称地位,而不是由他们的抽象市场地位决定,马克思的《资本论》不可能提供一种消费者抵抗的政治逻辑,离开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不可能真正地消灭资本主义体系。在这个意义上,柄谷行人的理论是一种选择性的视差。  相似文献   

14.
<正>马克思的经典巨著《资本论》以商品分析为研究起点,从工业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全面、系统地研究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理论家们对《资本论》的解读过多地从垂直向度(历史向度)着眼,很少从水平向度(空间向度)推进。理论家们从历史向度解读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15,(6):126-131
马克思的《资本论》,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意义。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为精髓的马克思经济学说,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伦理观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立,又使唯物主义历史观、伦理观得到了全面的、周详的科学证明和运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深刻揭示商品交换中伦理关系与伦理意义的同时,鲜明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特殊范畴的伦理意义和伦理界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伦理道德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探索历史唯物主义和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程中,对象化概念的词频、用法几经变化,对于马克思的理论逻辑转折和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文本词频统计,揭示了这一概念的人本学来源和在1844年马克思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复调内涵,继而阐明了其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重新出场对马克思透视资本逻辑的意义。对象化概念的经济学转用,不仅促成马克思超越人本学异化批判逻辑,而且使马克思后来在哲学层面贯彻劳动价值论,导引出"对象化劳动"与"活劳动"的现实颠倒,从而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为其经济学成果即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正>义的现实性与超越性是马克思正义观念的两个不同位阶,后者是一个既批判又涵盖前者的概念,二者既是逻辑相连的又是历史连续的,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辩证结构。现实性正义与超越性正义分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占主流地位的正义形态,只有当历史发展从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时,才可能从现实性正义过渡到超越性正义。现实性正义内蕴着两个性质截然相反的形态:交换领域的形式性正义和生产领域的实质性非正义;超越性正义内蕴着两个历史相续的正义原则,即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马克思正义理论的确立离不开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思考正义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原则,即历史原则。  相似文献   

18.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侨居伦敦时完成的,1867年在汉堡用德文出版,它探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其经验典型是英国,其现实关切则主要是德国。饶有意味的是,同时代的热切评论却以俄国最为突出。英国似乎一向有自己应对问题的办法,德国也没有出现《资本论》学说是否适用于德国的疑虑,但俄国理论界关于《资本论》却显示出深深的不安。一方面是对《资本论》的辩证法、剩余价值学说的觉察或格外重视,此类理论评议既不限于俄国,也不源于俄国。另一方面则是就《资本论》学说而思虑俄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这是颇具俄国特色的。而这种特色之意义,其实也不限于当时的俄国。马克思对《资本论》的俄式效应很重视,曾数次提出有针对性的回应,这些回应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均有重要意义。1877年,俄国《祖国纪事》杂志刊出了米海洛夫斯基意在为马克思《资本论》辩护的文章《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针对的是此前茹柯夫斯基对《资本论》的批评文章。但在马克思看来,米海洛夫斯基的理解也有自身的问题,于是马克思当年拟就了后来名为《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的文件,其要点之一是表示不应把《资本论》的学说简单理解为关于一般发展道路的历...  相似文献   

19.
孙赫 《世界哲学》2020,(1):14-21
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使其得到运用与发展。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定义的批判,运用了唯物史观科学批判功能的历史辩证法引导出生产劳动的历史性生产关系线索,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历史性;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之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与此同时,唯物史观的价值批判功能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非人道性质的批判。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丰富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也是一种伦理学批判。我们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持有的一些伦理观念:一是包含选择自由和自我实现的自主自由,一是包含身份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劳动对等的平等原则。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关系中得出这些伦理观念,也通过这些观念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有权关系。马克思是借助"经济关系的人格化"概念讨论这一问题的。这个概念为马克思的伦理学提供了基于"第三人称视角"的认识论图景。这一图景为开发"第一人称视角"的规范伦理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