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生死观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分为四种境界,这四种境界分别是: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庄子生死观的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庄子与《列子》生命观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及生命意识, 不能不同时想到庄子与《列子》。这是因为庄子和《列子》的生命观表面上看来比较相似, 二者都是重生派, 即把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看得高于一切, 因而与儒家重人生的社会意义的生命观划然有别; 而且二者都重视养生, 凿凿有言。但实际上, 庄子的生命观与《列子》的生命观有重要的不同: 庄子可称为养生派, 而《列子》则属于厚生派。一《列子》对生命的论述集中在《杨朱》一篇, 在《天瑞》、《力命》等篇也有论及。《列子》同庄子一样对死亡作一种唯物的观照, 认为死是命定的自然规律, 人不可抗拒。庄子一方面说: “死生亦大矣” (…  相似文献   

3.
孟娜 《管子学刊》2016,(2):73-77
庄子的养生思想包括养形、养神两部分内容。庄子认为养形、养神两者缺一不可。养形方面,针对世人过度保养身体导致伤身害命的弊端,他提出形神并重、内外兼养的养形思想;并进一步提出"弃世"的观点,即身虽参与世俗之事,但内心抛弃对名利的强烈追求。养神方面,针对世人被名利所困的问题,他提出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的养神思想。庄子认为人们做任何事情只有抛弃个人名利,从"道"生万物的无私角度出发,才能在复杂的世俗事务中,既做到保全性命,又做到顺应自然之理,以达到游刃有余的合道境界。  相似文献   

4.
本文尝试以<庖丁解牛>为例,将自己对老庄之道关于修道摄生方面的一点参悟所得,奉与诸同道分享并希见教! 一、遣有证无,是老庄摄生之道的一贯目标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篇幅不长,仅三百多字.但其中所寓含的养生之道和人生哲理,却给后人留下了震撼性的启迪.<养生主>是"老庄"之学唯一以"养生"命题的篇章,只不过今天人们对"养生"一词的理解与<养生主>的原意有所不同.所谓"生",是指人的形体生命,是<老子>中的"有".  相似文献   

5.
养生与养气     
正儒家和道家,各有其侧重点。道家重"养生",儒家重"养气",好像是没有疑问的。庄子有篇《养生主》,专门谈养生。其实不光是《养生主》,庄子《内篇》中的《人间世》《大宗师》《应帝王》这样一些鸿篇巨制,都是与养生直接相关。庄子的养生之道,不过是"游刃有余",也就是避开错综复杂的现实矛盾,在人生的罅隙中行走。这一点,直接继承了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做无谓的牺牲,  相似文献   

6.
《庄子》历称难读。解释《庄子》有很多种方法,其中"以儒解庄"便有将庄子判定为儒门弟子的倾向。钟泰先生一生致力于周秦诸子学的研治,他的庄子学思想,从早期的以《大宗师》为宗旨到后期的以《养生主》为主意,从早期的认为庄子学术"出入孔老"到晚期认定庄子乃是"孔颜嫡传",清晰地揭示出庄子思想与孔子的真实传承关系。他的学术努力,为重建一套儒道共通的心性学话语体系,从而实现今日中国思想界的内在超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正道家认为,"养生"必须身心兼养:"养身"是"养生"之次,"养心"是"养生"之"主"。《庄子·养生主》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缘督以为经"是养生总纲。督训中,中道是人生常经。然后是"养生"四义:"保身"是顺道人生的起点,"全生"是顺道人生的目标,"养亲"是顺道人生的义务,"尽年"是顺道人生的终点。庄子所言"全生",是人生至境:"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子华子》)  相似文献   

8.
《庄子·养生主》的主题可以理解为"如何实现养生全神并在此基础上超越生命的有限性"。庄子认为,人的肉体生命是有限的,不能消耗在对于有形世界的知识把握上,也不能停留在经验和技术层面上来应对世界,更不能为形体的残缺、生存的困境以及人伦的礼法所限制,而应该顺任自然、由技进道、率性顺天,这样才能"养生全神"并彻底摆脱有限性的束缚,如同无形之火超越有形之薪的限制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天道的大化流行中去,从而获得超越意义上的无限体验。  相似文献   

9.
生死是一对现实的矛盾.这对现实的矛盾导致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现实是有生必有死,理想是长生不死.对现实存在的认识可以影响理想.但是理想与现实却难以时时处处相符合.特别是当理想发自本能的时候,就更缺乏与现实统一的基础.不能统一,又难以放弃理想或改变现实,就难免会走向调合.调合的方法很多.庄子说"生死一也",甚至论证死比生好.有人说自己的生命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有人去炼内、外丹求长生不老.有人则干脆致力于不思考这一问题,从而取消之.而有人则以灵魂观念自慰.  相似文献   

10.
汉魏六朝道教无论是早期的太平道、五斗米道、符派、丹鼎派,或者是稍后的上清派、灵宝派等,都追求长生久视,羽化成仙,在这些道派的经典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同契》、《抱朴子内篇》、《黄庭经》、《养性延命录》中,其养生思想主要表现为养身、养神两个方面,最后发展为性命双修,经历了一个从贵生到养性的过程。道教养生思想建立在《老子》、《庄子》的养生理论之上,《太平经》在《庄子》关于“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的生命构成说的基础上,综合《淮南子》“形”、“神”、“气”三者之关系,提出了“爱气养神”、“自爱、自好…  相似文献   

11.
《养生主》是庄子的名篇,历代多有阐释者。其中庖丁解牛一段又被选入中学课本,使人们更多地知晓了其养生观念。然而,因为解读的角度不同,人们对庄子的养生思想多有微词。其实庄子所说的养生之生是指生命,养生并非只是颐养身心,以尽天年,还包括了全性、养亲的内容,即是其所说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相似文献   

12.
《庄子》系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经典之一,内中诸多寓言,融通涵摄着丰赡广博的哲理与文化内涵。古往今来,学者见仁见智,聚讼不已。本文以《庄子》"鲲化鹏"和"混沌之死"两则分居内篇首尾之寓言为例,选取易学视角,主要以卦气说,同时兼用训诂方法,分析"鲲"、"鹏"、"混沌"、"儵"、"忽"等意象义涵,以及"混沌之死"寓言中相关数字与《易》之间的相应性,认为《庄子》与《易》颇有相通之处。基于寓言意象以及"儵"、"忽"二帝之交会对待之分析,认为庄子充分利用了寓言及易象文约旨丰、言简理赅之特点,融寓言意象与易象于一体,使言外之意与象外之旨不言而喻,不见而彰。同时,认为《庄子》重顺应、养生与归藏,其哲学立场体现了《归藏》易首坤之旨,此其皆与老子相同或相近者,是以庄子为老子后学,而道家在哲学立场上与《归藏》易有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养生主》是庄子的名篇,历代多有阐释者。其中庖丁解牛一段又被选入中学课本,使人们更多地知晓了其养生观念。然而,因为解读的角度不同,人们对庄子的养生思想多有微词。其实庄子所说的养生之生是指生命,养生并非只是颐养身心,以尽天年,还包括了全性、养亲的内容,即是其所说保身、全生、  相似文献   

14.
两千多年前,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火纷扰、"人为物役"的复杂时代;两千多年后,西方海德格尔将他所处的时代视为技术泛滥、人被异化的"贫乏时代"。他们为了摆脱各自的生存困境,庄子凭借生命之"化",追求"诗意的逍遥",从而通达"道";海德格尔依托艺术之"真",寻求"诗意地栖居",从而回归"存在"。在这一过程中,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都渗透着人生艺术化倾向,庄子希冀借此达到人生的自由状态,海德格尔旨在由此为现代人寻求存在的根基。  相似文献   

15.
<正>其实庄子所持为形神兼养而以养神为主的养生理念。生命之善境,就是要身、心自由,形、神清畅。"养生主"三字,就是讲养生的这一主旨。历代对《庄子·养生主》篇之文本、义理、文化、艺术阐释者甚夥,可谓众说纷纭,其中有不少精彩之论,也有不少疑点。本文就其所涉之解题、警句、寓言、结构及相关之文化艺术问题加以梳理、辨析与评议,希望能进一步深化此篇之探究。"养生主"如何解"养生主"三字应作何理解?主要有两说。  相似文献   

16.
三庄子的道与物关系 庄子至少在三个方面深化发展了老子的道、物关系.其一,老子"玄之又玄"的道,是为域中之一,仍是处于空间之中,庄子则将道往无限的时空延伸;其二,老子的道是"独立而不改"(25章),庄子则将道与生命做更紧密的结合,道落实到人心,并且"唯道集虚"(<人间世>),透过"心斋"之虚,使得道体现出精神境界的意涵;其三,庄子透过道--气--物的关系,提出"物化"与"安化"的观念.前者意指个体生命在宇宙大生命中的转化,后者则触及死生问题,而宣畅死生乃气之聚散,人应安于气化.以下,即就庄子思想中的道物关系,逐次展开申论.  相似文献   

17.
以《论语》中孔子"化而日进"的生命精神为基准,庄子或认为"游方之内"或"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并非孔子理应知止的圆熟境界;在这种"游方之内"的道德境界之外,尚有"踰矩"以"游方之外"的进境可能。所谓"矩"、"方",实即以礼乐为核心建制的"人间世"。面对崩坏的礼乐制度,孔子通过对"礼之本"的论述而强调礼乐的情感内质与生命关切,并以在秩序之中安顿生命为至高理想;然而,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情感与秩序之间呈现出的是难以消解的张力。在此基础上,庄子遂以"自事其心"为原则,以"礼意"为旨归,意在超越"方"的拘限(也即"踰矩")而追求"相造乎道"的本真、自适之境。循乎此,"孔子"也便在庄子笔下"重获新生"了。在这种理解进路中,庄子既不"诋孔",亦不"尊孔",而是通过"释孔"的方式回应着孔子生命与思想中存在的难题。  相似文献   

18.
有情、无情之辨为何晏与王弼圣人观分殊之要。现有研究一般从性情关系入手,以"性其情"来把握王弼之圣人观。然就相关论说来看,王弼之关注重点似在"无累"与"应物"。王弼与何晏均主张圣人"无累",但就如何实现"无累"却有不同。何晏延续了庄子以来"弃世则无累"的道家思想,而王弼会通儒道提出了"应物而无累"的观点。王弼之所以主张圣人"应物",在于其强调"得志"之重要;王弼之圣人之所以能"应物而无累",在于其"神明茂"与"通无"。理解王弼所言"累""得志""神明""无"等概念,均需从《周易》及其易释中探寻其源。  相似文献   

19.
技匠形象是《庄子》思想中比较特殊的人物形象,他们承载着庄子的生命美学意识。技匠形象所呈现出的生命意识有"道"与"技"的互释;无为、顺势的生命情怀;虚静、坐忘的追求自由生命;藏与显的生命态度。从生命美学的角度来看,技匠形象所呈现出的生命意识也透露出庄子对生命美学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线,对于生死问题,其主要思想可依次概括为:关注今世,死而不朽;生死统一,死而不亡;生死轮回,死而不灭。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生命哲学尊重死亡的自然法则,但是重生讳死,极重生的延续。在临终关怀发展势头空前的趋势下,对中国传统生命哲学进行积极地探索,取长补短,从临终关怀的接受者的心理进行考察,有利于为临终关怀本土化所面临的融合困境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