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超越情感的干扰而寻求尘世心灵的健康安宁是希腊古典哲学探讨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古典哲学向中世纪基督教思想传统转型中的教父巨擘,奥古斯丁有丰富的关于情感本质和心灵疗治理论的阐述,其中斯多亚学派和新柏拉图主义构成了奥古斯丁理解情感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资源。特别是在"不动情"(apatheia)和"怡情"(eupatheia)理论上,奥古斯丁展示出对古典哲学情感诠释的浓厚兴趣。然而,关于奥古斯丁是否真的承继希腊古典哲学调控情绪与超越情感的理论,学界一直有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奥古斯丁与传统斯多亚学派立场相符并很好地保留了"不动情"的超越情感的哲学理想;而另一种挑战性观点则认为,奥古斯丁已经完全脱离希腊古典哲学的框架。本文将梳理奥古斯丁情感理论资源并定位出奥古斯丁关于超越情感思想的真实立场。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透视出晚年奥古斯丁情感思想的内在逻辑并探讨其视阈转型中所展示的新的情感价值向度和精神目标。  相似文献   

2.
基督教早期教父学所形成的神学,既有教理神学也有冥契神学,这两方面相互交织在一起。然而,对于奥古斯丁是否是一位冥契主义者,西方学者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争论不休。本文从词源学上分析了"冥契主义"的双重维度,并考察了奥古斯丁两大思想来源中的冥契主义倾向,继而分别从奥古斯丁自传性文本和纲领性文本出发,梳理和解读其冥契体验和冥契主义思想,探寻深陷在其神哲学之中的冥契主义思想,为理解奥古斯丁的思想遗产提供一个维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谈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关于"教育"与"神学"的概念的理解,指出"教育"所具有的双重意义,即灵性教育和实践教育的双重互益,以及为人的发展与为教会和社会承担责任的双重使命。希波主教奥古斯丁提出"神学是关于神的理论或论述"以及当代中国神学家们提出"神学是教会在思考"。二是从基督教历史中选择一些神学教育体系的典型实例来说明多维度的神学教育理念。比如古代犹太人的神学教育模式、早期基督教发展过程中的神学教育特色、中世纪的大公教会传统的基督教神学教育,以及宗教改革后的若干神学教育等。最后,就当前中国教会的发展情形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主要集中在:"敬虔"的追求、"学问"的装备、"实践"的推行,以及中国基督教博雅神学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圣像是一种独特的宗教艺术,是东正教和天主教重要的教会传统。然而,两者对圣像的理解,圣像在各自教会传统中的作用仍具有一定的差异。东正教会较之于天主教会更为强调圣像的神学内涵,礼拜仪式的意义,因此形成了不同于天主教圣像的一套独特的艺术表现原则,以及东正教对圣像理解的理论学说。本文在众多神学家对东正教圣像崇敬阐释的基础之上,认为东正教圣像崇敬具有四点相互依存的神学依据:(1)圣传与传统的关系,圣像是再现圣传的一种视觉表现传统;(2)《圣经》诫命的内在一致性,圣像的"原型说"和圣传的批判性很好地解决了《圣经》禁止人造像的"悖论";(3)圣像表现的是神化的人和变容的世界的像,与原型不是本质一致,而是与原型相似;(4)"心智"与物质的关系,东方教父认为通过"心智"内观上帝离不开物质的中介,需要相似的东西,首当其冲的就是表现道成肉身的基督像,已经神化的圣徒的像。总之,东正教圣像崇敬最主要的根据在于道成肉身,捍卫圣像崇敬的传统,在东正教会看来就意味着捍卫信仰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神学是教会在思考",而教会当怎样去思考是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以思想史上的教父神学为例,尝试从"地理意识"的进路进行神学思考。本文通过结合地理区域的思想特征来认识教会自身的身份与处境,以期对中国处境中的的神学探索有所启发,建立一种合乎圣经教训又适用于实践的中国基督教神学。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对卡尔·巴特神学产生过影响,推动了巴特神学政治的形成和发展,凸显在其反对20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危机和追求宗教社会主义的政治理想。具体而言,一是巴特从神学政治范畴上吸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常年将牧师的工作服务于工人阶级和贫困人群;二是从神学政治方法上模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工人向资本家争取权益而斗争;三是从神学政治理想上借鉴马克思主义革命世界观,推动认信教会反对纳粹主义和希特勒的独裁,为教会和信徒争取自由而战。马克思主义对巴特神学的深刻影响启迪我们:一是要扩大和深化与基督教神学特别是巴特神学的对话交流,使世界宗教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强大的思想力量和团结力量;二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来指导中国宗教工作,要服务于人民群众、时代需要和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7.
奥古斯汀在撒谎问题上持有绝对主义立场,许多当代学者认为这种立场过于严厉。奥古斯汀的支持者试图重新解释撒谎和撒谎的语境来为奥古斯汀辩护。这些方式并不成功,也许应回到奥古斯汀的神学来理解他在撒谎问题上的立场。奥古斯汀的三个观点可为其撒谎立场辩护。首先,奥古斯汀关于世俗生命与天上生命的区分是撒谎禁令的基础;其次,人性的软弱是通常导致我们认可撒谎的原因;最后,奥古斯汀对撒谎的禁令实际上反映了人类生活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基督教传统的人性观进行了概括,简要梳理了现代基督教人观的发展。本文中名为"奥古斯丁—阿奎那传统"的传统人观强调人内在与外在的区别,认为"上帝的形象"体现在无性别的单一灵魂或者理性中,这种实在的理性将人与万物区别开来。与这种实体性的人观相反,现代基督教人观更强调人存在于与某种超越的终极实在的关系之中,以及人作为男性或女性与其他人形成的关系之中。人格的人是每个人发展这两个方面位格关系所有的结果。成为人首先意味着成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以此差别为基础反映了三位一体上帝的形象。现代基督教人观打破了自启蒙以来把人理解为"理性人"的抽象观念。  相似文献   

9.
康德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一书中,以人性的善恶问题开始了他在后批判时期的宗教哲学论著。在《论恶的原则与善的原则的共居或论人性中的根本恶》一篇中,康德集中论述了人性的善恶和原罪的含义。本文通过梳理康德的人性论和原罪观及其交互关系,从中引出康德与基督教传统教义的原罪观在自由意志层面上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人性问题始终是麦金太尔学术研究的关切点。麦金太尔早期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弥补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道德缺场",将对人性的解读与重释历史唯物主义结合起来,以解决人之"异化"状态。通过剖析人性中需要与道德的分离情境,麦金太尔提出若要真正回归人之本身,就必须重视人的需求,将其与道德统一,以实现"人性复归"的目的。在此基础上,共产主义提供了最佳的实践路径。概而观之,马克思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不仅是麦金太尔理解人性的基本立足点,更是其整个理论建构的致思逻辑。  相似文献   

11.
格列高利     
《天风》2015,(8)
<正>格列高利(Gregory,也称大贵钩利,540-604),与安波罗修、奥古斯丁和耶柔米并称为"四大拉丁教会教父",大公教会古典时代与中世纪分水岭的重要代表人物。格列高利(Gregory,也称大贵钩利,540-604),出生于罗马贵族家庭,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家庭有着深厚的信仰传统。在格列高利少年成长时期,被他的父亲送往隐修院学习,从圣经、神学、语言、音乐、绘画、管理等各方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与积累。在政治、法律、社会  相似文献   

12.
也谈孔子的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上人们对孔子人性思想的论述往往从善恶的角度立说。其实,孔子并没有明言人性是善还是恶,而是认为人性应当是"仁",应该朝着"仁"的方向去塑造。与其说孔子的人性论是性善论,毋宁说是具有引人向善意义的人性观。孔子提倡用"诗"、"礼"、"乐"涵养和塑造人性,以实现自然人性向道德人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在西方思想里有两个传统,一个是西方古典哲学传统,即"4世纪教父→奥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尔和世俗化唯心主义",另一个是东方正教传统,即"4世纪教父→认信者马克西姆→帕拉马→20世纪东正教唯能论"。索洛维约夫为其奠定基础的俄罗斯哲学是西方古典传统里的一个学派。这个地位导致俄罗斯哲学先天地包含一些局限。弗洛罗夫斯基创立的新教父综合是俄罗斯思想的一次向根源的转折,在此之后,俄罗斯思想回归到东方正教传统。只有在这个传统里,未来的俄罗斯哲学才能克服过去的局限,完成自己的精神使命。  相似文献   

14.
人性与道德     
中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人性争论的关键,在于没有弄清人性的内涵及其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在从人性到道德的逻辑过渡上出现了问题.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人性论的批判分析,将人性划分为"实然"与"应然"两个层次,并指出:人性的两个层次都是道德的基础,二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为道德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5.
3.加尔文神学思想对新教教会的历史性影响如果说是马丁.路德在新教神学传统的创制上为后世新教神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确定了基本神学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发现,今天世界基督教新教的基本神学命题和教义立场,如对《圣经》的基本原则,对古公教会传统的立场,和罗马天主教进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是探讨莱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关于人性的阐释,尼布尔是以伦理思考为出发点来阐释人性这个问题的。他认为人同时具有自我超越性和有限的被造者两方面的属性。尼布尔对人性的看法主要表现在:1.上帝的形像和人的自我超越;2.人是被造的和有限的;3.罪的不可避免性。此外,尼布尔也提出人性"焦虑"的根源和道德意义范畴中的罪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斐洛论自由意志和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意志和罪的关联是西方思想史所要处理的一个核心问题。关于这个主题学者们多只追溯到奥古斯丁的著名论述,然而这无法真正地揭示其演变脉络。该文分析了希腊化犹太教思想家斐洛对自由意志和罪的阐释,着重论述了自由意志作为神圣性的存在原理何以成为罪的自明性自欺的根源,进而指出了希伯来和希腊传统在这个理论上的各自贡献。  相似文献   

18.
圣经的权威性是麦格拉思福音派神学思想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福音派始终坚持的神学立场。但是圣经在面对世俗文化、理性主义、教会传统和圣经批判的冲击时,其权威性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和挑战。麦格拉思从福音派神学的立场出发为圣经的权威性进行了辩护。  相似文献   

19.
叙利亚语教会礼仪中使用的主祷文与其他版本的主祷文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即在"免我们的债"后面还有"和罪"的字样。这个表达并不见于叙利亚语教会通用的简行本《圣经》之中,却是一个固定的宗教仪式组成部分。本文通过考察几个版本的叙利亚语福音书、简行本翻译策略以及叙利亚教会的使徒统绪即多马传统,来分析"和罪句"的源流、对叙利亚教父释经的影响,以及最恰当的主祷文译本。  相似文献   

20.
英语术语"New Perspective on Paul"是20世纪西方新约神学研究界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着重研究了新约之神学诠释与教会信仰的关联,对于我们认识成长中的中国基督教和教会的信仰有特殊意义:对于思考今日中国基督教和教会这样的问题而言,专注于新约正典与教会信仰,将有益于我们确立现实的立场,从而将圣经作为中国教会至高衡定标准,或者,将从圣经视野去审视中国基督教问题确立为对话与交流的基本原则。而路德改教传统,就我们所正在思考的议题而言,亦特具意义,这就是路德乃至新教传统的首要原则:"唯靠圣经"(Sola Scriptur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