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过去的30年中,现实主义这一概念是中国当代艺术特别是美术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之一。中国现实主义美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形式,在新时期出现了诸如"伤痕美术"、"乡土美术"、"玩世现实"、"状态现实"等不同的形式,但是它们统一被称作"社会现实主义"。"社会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19世纪以来国外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本文对这一时期我国主要的现实主义美术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概括,结合一批主流艺术家的作品分析这一时期现实美术的发展特点与表达手法。  相似文献   

2.
<正>刘海粟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其在艺术领域做出的独特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他的美术教育思想,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从西方美术教育理论—"工具论"美术教育观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刘海粟美术教育思想的价值、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1984年间,中国美术从文革美术的"高大全"、"假大空"中脱离出来,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绘画创作道路,开始关注人性,关注生活,关注人本身,开始真正地对真实生活的描绘。  相似文献   

4.
以再现草原风光风情为题材的绘画是内蒙古美术的一大创作传统,内蒙古美术曾在20世纪80年代凭借“草原风情画”在全国美术界引发热烈反响,但本土美术的当代进程不尽如人意。海日汗作为在中国当代美术界享有盛名的内蒙古画家,其抽象表现主义绘画风格的草原题材绘画作品呈现出区别于传统写实派作品的特色,享誉海外。梳理分析海日汗草原题材作品主要创作内容、阶段特征以及意象表达,认为其创作观念和技法对当下的内蒙古美术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85新潮美术"运动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生于中国的一次以西方现代主义理论为核心的当代艺术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艺术勃兴的局面。"85新潮美术"运动的产生,离不开艺术家自身的反思以及创作环境的变化。对于"85新潮美术"运动的精神实质,目前学术界仍然有着诸多争论,为此,将从人的问题和艺术主体的复归这两条路线来论述个人所理解的"85新潮美术"运动的精神实质。时至今日,"85新潮美术"运动依然对我们产生着深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语言表达模式.如文革过后出现的“伤痕”绘画、“寻根”绘画,其情感展开遵循的是情感文本写作中的线性意指关系;“85新潮美术”,其情感展开遵循的是空间意指功能模态;20世纪90年代的城市文化时期,绘画作品则显示出语态文本写作中的显现自律功能模态.其从绘画语言模式的变革来看,绘画艺术存在的意义除了给人一种视觉或是精神上的享受或震撼外,还在于它对社会的监督、肯定、反思以及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7.
在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不断开展的过程中,体现国家意志与民族精神的人物画创作,占据了重要地位,取得了骄人成果,同时也成为美术领域中重要的议题。在丰富多元的艺术环境中,画家们在面对各式内容题材的创作时,希望通过各自的艺术语言提升创作水平。在这一前提基础之上,文章通过对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的思考,聚焦于当代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内容题材、表现手法、历史情境、思想情感等方面,展开对画家主体和艺术创作的深入探讨。艺术创作的独特性质与生动现实,要求画家主体体悟感知现实情境和客观物象,并由此引发艺术化的构思和表达,这样内容主题才得以与绘画创作相互交融,并进一步展现出真实而又动人的情感表达;同时,与人物与事件的客观真实不同,主题性人物创作始终围绕着人物事迹的真实性展开,但也亟需深入的体验与思考、深入与转化,才能够使主题性作品更加具有时代韵味,承载更多的情感寄托。  相似文献   

8.
"一代画魂"潘玉良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艺术成就较高的女艺术家。她的作品众多,感染力强,充满浓郁的东方色彩,意蕴深长,独具魅力,形成了她个性鲜明的绘画语言符号。她长期致力于中西绘画的融合探索,形成了"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风格,享誉中外。20世纪初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冲击,新艺术革命到来,潘玉良作为少数接受美术专科学院教育的女性,又先后两次留学法国,凭着对艺术的热情,对祖国的忠诚,创作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她的创作题材多表现女性主义,尤其以自画像和女性人体盛名,潘玉良是一位女性主义画家,她从不同角度更深层次地探索了女性主义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出现,揭开了对之前中世纪宗教美术的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广泛关注的序幕,并在之后卡拉瓦乔主义和法国大革命的推动下激发了人们敢于描绘现实社会中真实存在事物的勇气,打开了现实主义艺术思想的大门,使画家的作品开始区别于其他画派而充满人性的光芒。这为后来的写实主义、新古典主义部分画家以及逐渐作为独立画派的现实主义提供了独树一帜的指导思想和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10.
藤田嗣治是20世纪上半叶巴黎画派的法日裔画家。他以日本的美学理想参与欧洲绘画运动,通过西洋画的形式再现日本画淡彩线描的特色,从根本超越了黑田清辉的局限,成为连接东西方美术的桥梁。然而,藤田嗣治一生都在辗转,早期求学于巴黎,学成归国却被质疑,战时随军作画,战后却被祖国"抛弃"。人生的大起大落直接导致了藤田不同时期绘画风格的变化。文章重点考察藤田嗣治前期和后期绘画作品中日式审美情趣的出现和消失,分析其中反映出的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1.
"画家画"与"文人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蕴含着文化身份冲突的绘画艺术分野。张大千从文人画中觉悟,自觉追求"画家画"的新境界。其关于"画家画"的认识与实践,从中国画内部有效回应了20世纪初"中国画衰败已极"的时代挑战,是现代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杆。  相似文献   

12.
龙江地域黑土文化是当代诸多艺术创作的优秀题材。龙江山水画家更是围绕龙江地域物象创作出众多国画艺术作品。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龙江地域黑土文化给予国画艺术提供了区域特征、民俗传统、价值审美等创作语言,为黑龙江美术乃至中国美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几代艺术画家遵循从物象到精神追求的努力,形成既有着民族审美趣味又体现龙江地域核心文化相互融合文化表现形式,拓展了人们对黑土文化的审美认知和审美经验,营造符合当代民族精神文化传承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革"开始的十七年间,在党的文艺政策指导下,山水画坛的主流画家钱松喦、傅抱石、李可染、关山月、石鲁等人的代表作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革新的经典之作。这个时期涌现了大量以毛泽东诗意、革命圣地、社会主义建设图景和祖国秀美河山为主题的山水画。这些红色主题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透露着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4.
画作《采薇图》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所作。《采薇图》的主题立意及绘画构图特色都能典型地代表了李唐的艺术风格。李唐作为从北宋到南宋的过渡画家,以及"南宋四家"中资历最老的画家,他所创造的绘画风格,为后期南宋时期的艺术风格创造了典范,成为后期模仿与创作的样本。从大山水到边角山水,从披麻皴、点子皴到斧劈皴,从人物形象的神仙化到人物的平凡化、叙事化都有李唐的影响于其中。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关于油画民族化风格的探索一直是画家比较关注的问题。杨斌先生是贵州省文联美术研究院的专职画家,他将油画创作植根于贵州本土,在表现语言上致力于民族化形式的新探索,他在创作中注重由特定的民族文化场域所形成的精神空间的表达,深化了民族题材油画的表达内涵。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大众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也更加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美术画作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涵养,提高生活品质,中国画在美术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就我国目前的中国画发展来看,人物创作仍然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脱离写生现象,很多画家对于人物创作的追求偏离了正确的路线,其逐渐摒弃了面对自然的写生,忽视了客观对象对于中国画创作的重要性,造成画面对于实物本质探讨不足的现象,这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就写生在中国画人物创作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够为相关的美术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精神、肉体乃至家国与民族的冲击,都使得我们不断追求突破与前进的空间及方法,中国美术创作思想也在这种情况下逐步实现了现代化的转变与发展。本文基于这一因素,深入阐述了对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审视与剖析,探讨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创新与成就,进而分析了中国美术创作思想脱离"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国画是中国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画作品中蕴含着画家的创作灵感和高超的艺术技巧。部分画家在创作国画作品时会采用书法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以给观众传达出一种或自然、或气势恢宏的视觉效果,这些国画作品都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装饰价值。以制作与表现技法对国画创作的意义为主要内容,对国画及国画创作的概念进行阐述,分析制作与表现技法对国画创作的重要性,并对制作与表现技法在国画创作中的应用进行探索,以推动国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吴勇 《美与时代》2007,(6):60-61
20世纪初,法国"野兽派"画家德朗将传统与现代形式语言相结合,运用较为写实的表现手法,创作了油画《小树林》.  相似文献   

20.
广西山清水秀、田园似锦,吸引了诸多著名的文人墨客到此游历作画。20世纪以来,徐悲鸿、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关山月、李可染、陆俨少、白雪石等等都到此采风写生,在中国美术史上产生很大的影响,也给广西山水画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广西本土画家也不懈努力与实践,逐步形成以地域审美特征和文化精神为表现的创作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