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行者"王征     
痴心无悔的"情缘" 现任教于新疆师范大学并任中亚美术研究所主任的王征,以极大的艺术热情,在克孜尔千佛洞面壁九年,对龟兹壁画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临摹、整理、编纂和研究. 2003年至2007年期间,他独立完成<新疆古代佛教石窟美术风格技法研究>,首次把龟兹壁画风格细分为八至十种类型,比德国学者的风格分类分期更为细致而合理,并...  相似文献   

2.
唐代安西大都护府设立,龟兹石窟艺术出现"回流"现象。文章以龟兹地区阿艾石窟、库木吐喇石窟中汉风"卢舍那佛"为例,探讨敦煌壁画粉本对龟兹石窟艺术的影响。同时对比龟兹汉风石窟与克孜尔石窟、于阗地区发现的"卢舍那佛",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区域间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以增添美术粉本的实证。  相似文献   

3.
杨波 《法音》2010,(4):38-40
<正>龟兹是古代西域著名的佛教国家,中原佛教素来受惠于龟兹,如中原净土信仰之形成就与龟兹僧人对净土经典的传译分不开。但是,公元7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并设安西都护府于龟兹,大量汉族僧俗西渡流沙,来到龟兹,出现了中原佛教向龟兹的回传。汉人在遥远的龟兹开窟建寺、绘制壁画,为汉人热烈推崇的净土艺术也在龟兹石窟内大放异彩,其中不乏精美之作,可  相似文献   

4.
龟兹地区的石窟壁画绘制于4世纪至8世纪,壁画的样式基本是统一的龟兹风格。然而龟兹地区的库木吐喇石窟却是特例,它有大量的汉风壁画的遗迹,呈现出中原的绘画风格。由此,文章对7-8世纪的库木吐喇石窟汉风壁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从佛教文献以及龟兹现存的佛教遗迹可以明显看出,古代龟兹佛教属于小乘佛教,早期流行阿含部,法藏部也杂有流行,还发现了密教的经典。龟兹佛教受到罽宾一带佛教的影响,后来小乘说一切有部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当地出土的梵文、吐火罗语文献绝大部分属于说一切有部经典,这与古代高僧的记载相一致。从龟兹保存的石窟中可以透视出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在龟兹的流行情况,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其壁画内容主要反映"唯礼释迦"的小乘思想,并且有些题材仅出自小乘说一切有部经典。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敦煌壁画以线条为主的表现手法,在民族融合、社会昌盛及经济繁荣的大背景下,是绘画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突破形式,有其特殊的历史意义和地位。敦煌不仅是古时陆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也是"敦煌学"的发源地,更是现代"一带一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文章以敦煌壁画为基本依据,通过图像学研究法,从三个时间段(初唐、盛唐、中晚唐)分析敦煌壁画在线条上的造型表达及其所蕴含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克孜尔千佛洞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东南克孜尔镇附近的一个山谷里,这是古代西域地区的一处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址,目前尚保存着236个石窟和约近1万平方米的壁画。在克孜尔千佛涧丰富多彩的壁画中,涅槃变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重。因此,考察和认识克孜尔千佛洞的涅槃画,对于研究古龟兹佛教史、探索克孜尔千佛洞佛教艺术的特色以及进行克孜尔千佛洞的分期,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新疆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形制、丰富的壁画内容被称为“龟兹样式”,而以中心柱石窟最具代表性。壁画内容主要包括本生、因缘和佛传故事画等,这些壁画是围绕着释迦牟尼佛本身展开的,着重反映释迦牟尼前世本生、今生本行、最后涅槃的事迹,是小乘佛教“惟礼释迦”思想的具体反映。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出土的佛经残卷,大多属于小乘说一切有部的经典,主要来源于小乘佛教经典“四阿含经”,说明这一地区小乘佛教占据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高艳 《中国宗教》2023,(3):82-83
新疆石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始凿于约新公元3世纪左右,现今石窟遗址主要分布集中在三个区域:古龟兹区(在今拜城-库车一带)、古高昌区(在今吐鲁番附近)、古焉耆区(在今焉耆地区,为唐代佛教文化遗存)。新疆石窟大都选址于山寂空远、溪水中流处,洞山为窟,石窟内的艺术形态丰富多彩,包括各种彩塑和壁画,而壁画艺术更是占有突出地位。新疆石窟壁画内容丰富,绘制技巧精湛,见证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宗教艺术交流。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坊间广为流传着一句谚语:"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其中大召寺与乌素图召是至今现存屈指可数的蒙古召庙壁画遗址,其壁画受到"藏传佛教"艺术特征的影响,由于明清政策使然,蒙藏汉三地文化开放,因此大召寺与乌素图召壁画集蒙藏汉艺术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蒙古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更为特别之处即两大寺庙的壁画艺术形式在形成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无不体现着蒙古族特有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及审美意识,是对当时多民族文化相融盛况的还原,是蒙古壁画艺术独特魅力的展现,也是探寻蒙古族地区文化发展脉络的重要载体,因此其历史地位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1.
壁画艺术作为人类艺术发展史中几乎最早的艺术形式,其制作技术的发展变化不仅与其所处地理环境相关,也与不同社会时期的宗教、习俗和社会生活相联系,体现了东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东方的壁画体系主要以干壁画为主,其壁画艺术传统源自亚洲地区和部分非洲地区;而西方的壁画体系则主要指湿壁画,其技法源自古希腊、罗马的爱琴文明。在壁画艺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艺术家在制作壁画时所使用的材料、制作技术对画面的艺术效果和长久保存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对资料的搜集梳理和实验室数据、图片的比对分析,东西方干、湿壁画制作有异同。研究古代壁画的制作技术不仅可以为今人的艺术创作提供经验与借鉴,也可为当今古代壁画修复与保护工作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人类最古老艺术形式之一的壁画,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不断演变发展成为多样的表现形式。从古老的阿尔塔米拉、拉斯科洞窟壁画艺术到永乐宫、法海寺壁画,再到近现代首都机场、北京地铁壁画,壁画艺术承载历史,穿越古今,以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表现形式及新奇的工艺材质融入人们的生活。壁画艺术美化了公共环境,在公共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期,"乡村艺术化"逐步走进我们的视  相似文献   

13.
<正>一、"读图时代"中壁画的公共性"公共艺术的要旨是人类的一切行为最终指向审美的境界,服务大众审美要求。壁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直映社会情绪。综合反映了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人文情况。壁画被称为环境艺术、大众艺术、实用艺术。""网络读图"的公共性是在它的传播功能上的公众性,与壁画艺术的公共性有区别,这里的公众性,即与个人私自相对立,是一种社会属性。是在网络社会的一种平等的,自由的,不受限  相似文献   

14.
壁画在城市空间环境营造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庆 《美与时代》2004,(10):36-37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空前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改善和文化水平的显著提高,环境艺术迅速兴起并日趋繁荣,开始成为城市、建筑环境中至关重要的人文景观.壁画艺术作为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当代城市空间环境当中担承着其他品种的视觉样式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5.
昭化寺壁画绘制完成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在该寺庙大雄宝殿之内,壁画由描绘佛、道、儒三教人物及传说故事组成,融汇三教神祇,其表现内容为三教合一思想。本文结合地方志、宝卷等历史文献,通过调研考察,从宗教艺术的视角对昭化寺壁画中的"三教合一"思想进行考证和诠释。  相似文献   

16.
陕西耀县药王山南庵道教壁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对陕西省耀县药王山南庵道教壁画做了初步描述、分析探讨和求证解释。第一部分"引论",概述宫观壁画,介绍已有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同见解;第二部分"壁画的年代",从碑石文献和壁画中人物的衣纹服饰进行比较分析,验证壁画绘制的年代;第三部分"壁画内容与风格",通过历史文献研究、运用图像分析等方法确认壁画中的主要内容、绘画风格和艺术特点。第四部分"结论",对耀县药王山南庵道教壁画的创作时间、内容题材和艺术风格作一小结。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壁画的复兴始于首都机场壁画的建成,创造出许多风格独特、艺术特色鲜明、时代气息浓郁的现代壁画。其中彩石壁画由于其特有的形式艺术语言,逐渐被艺术家运用在其壁画创作当中。与其他壁画艺术形式相比,彩石壁画中所运用到的石材具有的天然色彩和纹理,并且彩石壁画作品本身带给人们不同的视觉审美和心理体验,故彩石壁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彩石壁画作为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其产生的壁画作品带给人们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受,是中国现代壁画艺术的一种比较独特的表现形式。文章试图从彩石壁画的造型语言特征着手,通过对造型语言的思考和研究可以从中反映出其艺术审美价值,它既是彩石壁画作品过程中创作情感和审美意味形式得以表现的前提,也体现出了文章对彩石壁画造型语言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中"空"的"人格"性与当下公共精神追求如出一辙。在公共壁画空间中,"空"是壁画物质密度、数量上的空,也是人的精神活动空间中的"虚空"。公共壁画的艺术空间要为拥挤的城市环境减负,成为去产品性、商品性的精神空间。尊重社会空间规律,充分利用艺术手段以少胜多,营造出利他的"尚空"栖居空间。  相似文献   

19.
克孜尔第205窟是龟兹石窟群中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以往学者多认为该窟壁画表现的是龟兹王对佛教的支持和赞颂。本文通过考察该窟龟兹王及王后供养像、主室前壁说法图的菩萨造型、南甬道北壁的阿阇世王闻佛涅槃闷绝复苏图像和券顶中脊的须摩提女请佛图像,认为该窟传达了更为深刻的社会背景及内涵,是龟兹王心理需求、治国理想和政治背景的反映,也是其身份"自我塑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桑吉扎西 《法音》2006,(2):33-41
在藏传佛教壁画艺术中,阿里古格壁画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情调,有别于其它藏区的壁画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流派,并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在藏族艺术史乃至中国艺术史上,古格壁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宗教文化研究价值。现存的古格壁画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阿里同周边克什米尔、西域、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文化关系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古格壁画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证明古格艺术是域外多民族佛教文化艺术融合创新的典范。一、古格王朝的建立古格都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18公里外的郎钦藏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