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在当代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空间正义作为一个理论视角越来越呈现出其重要性。它充分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叙事、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干预世界功能,为当下超大规模的全球空间重组提供了值得重视的理论方案,逐步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生长点。因此,清晰和准确地图绘空间正义的问题谱系,审理其思想史脉络,阐明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的原初视域、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发展动态,以及从空间角度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形成具有本土关怀和全球视野的优秀成果,便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正>一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正义问题是一种社会历史性产物。伴随着人类社会私有制与阶级对立的出现,它逐渐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也是长期纷争不断的焦点;不仅如此,只要社会中还存在非正义的现象,正义问题就不会从人们的视域中消失,人们关于"何谓正义"的争论也不会停歇与中断。一般而言,正义作为价值范畴,既具有规范性意义,也具有评价性意义。正义作为规范性概念表  相似文献   

3.
生态正义思想是哈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马克思主义及西方地理学马克思主义中都占有独特的地位。哈维从马克思的某些基本立场和方法出发,将正义问题置于更为广泛的讨论中:他在坚持空间研究的基础上,在自然与环境、时空及场所、认同与差异等关系中讨论生态正义问  相似文献   

4.
王岩 《哲学研究》2022,(5):5-14+128
生态正义是生态价值体系的核心范畴,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哲学内涵。人类只有将关于生态价值的理性考量纳入到实践活动之中,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正义之境,从而推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代中国生态正义既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传承,也是对西方生态伦理思想的镜鉴超越;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思想的弘扬,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表征。深刻把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公共权力与生态权利、生态权益与生态责任、美丽中国与绿色家园的辩证关系,是全面展示当代中国生态正义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经济正义:当代伦理学面临的重大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人类对正义的追求经历了一个由个人正义到社会正义、由政治正义到经济正义的过程。随着经济关系成为支配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经济发展的单向度价值取向的危害日益严重,社会不公正现象在经济领域中日益凸现,经济正义已成为当代社会正义理论中最重要、最具有社会意义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6.
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空间正义"研究开始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开创性地将"社会正义"纳入其空间分析视阈,将"空间正义"作为"反资本主义斗争能够坚持的最好的评价地形"[1],并以此为起点对空间正义进行了辩证的多维阐释,这些阐释对于我们审视当代人类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尝试对哈维的空间正义观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当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学者艾里斯.扬和南希.弗雷泽围绕多元压迫之正义框架还是二元正义维度会更有利于新社会主义的联合策略问题,以及差异和承认政治问题所展开的政治哲学论辩,所致力于揭示的是,如何使得正义的理念和实践在反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具有深层的颠覆性这样一个共同的议题。二者的正义构想异同及其争辩所打开的话语空间,一方面向我们昭示了解放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斗争的努力一直在路上,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对多元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框架的依赖本身限制了理论自身的潜力而未能深层有效地挑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8.
一、实践是人的本质的范畴马克思主义讲的人,是指现实的、历史的人。这种现实的人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关系中从事实际活动(首先是生产活动)的人。实践是人的本质属性,脱离实践的人和脱离人的实践都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久红 《学海》2002,3(2):26-30
作为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典型代表的罗尔斯的正义论 ,自其在 2 0世纪 70年代提出后就遭到了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阵营的尖锐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指认罗尔斯的正义论有十大错误 ,包括脱离社会生产来抽象谈论分配正义、陷入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不加批判地假定了社会阶级存在的永恒性 ,等等 ,同时 ,罗尔斯提出的两个正义原则也存在内在矛盾 ,是乌托邦主义的。本文即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的一个批判性考察  相似文献   

10.
正义概念一直是政治理论家最为关注的重要概念之一.自柏拉图起就是如此.在当代,正义理论依然是当代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主流话语,具有极强的学术号召力.其鲜明例证便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政治学和规范伦理学的空前繁荣.但在西方的一些学者眼里,"柏拉图的正义概念是令人关注的,但基本上是错误的,罗尔斯的正义概念让人着迷并令人钦佩,但它不合时宜而且抽象深奥,只有卡尔·马克思才是最易于理解的理论家,他追求概念的清晰明了"(《马克思与正义理论》,第326页).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所具有的指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殊魅力,中国学者在进行伦理学和政治学研究时,更是不能不到马克思那里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11.
休谟认为,正义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中等匮乏,自私的人性和大致相等的力量)下才会产生,在缺乏这些条件的地方,正义既不会产生也不会发挥任何作用.本文通过对休谟提出的三个条件的分析,认为休谟对正义条件的探讨有其合理之处,但也存在巨大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古近代政治哲学中,追求普遍的、绝对的、永恒的正义理念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然而在现当代政治哲学中,随着19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不少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似乎确信,在由多元文化构成的世界中,或者说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正义理念。马克思对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的批判内在地包含着对正义的诉求,包含着对普遍正义的理解。这个理解体现在人的自由本质及其现实化这一命题中。依据这个命题,可以正确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正义性及其历史局限性,可以正确地思考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公平正义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就是以人的自由本质及其现实化为依据,在理论上达到了正义理念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仍然致力于减少各种形式的异化、压迫和统治。直到1980年代,一种开放的马克思主义形式和一种自觉的法律理论开始汇合。柯林斯的《马克思主义与法律》试图概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法律分析,修复被证明存在缺陷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框架。布坎南的《马克思与正义》分析了马克思与正义的关系。根据布坎南的观点,马克思将正义作为一个相对主义的概念,正义被赋予一种边际的、策略性的功能。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在地方、国家、国际层面去寻找一种新的社会安排形式,以便进一步调查为什么在一个明显能够减轻痛苦的世界中会有如此多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立足于历史相对主义的立场反对一切规范正义,而是反对那些自称普适的和永恒的规范正义;他们所认同的规范正义同样不是某种非历史的价值悬设,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历史地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规范正义。我们可以通过澄清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正义的确切态度来挖掘他们文本中的规范性价值观,并借鉴当代西方左翼正义理论的有益思想资源来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这种正义理论契合于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是适用于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正义理论,是从克服资本主义结构性缺陷的社会主义因素的现实化进程中产生出来的正义理论;同时它也是规范的而非描述性的正义理论,是能够从狭隘的分配领域之调解延伸至社会经济制度之改革的规范性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一居住地的分化与隔离及其非公正性后果空间问题曾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尤其是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间批判而对人的空间实践方式所进行的探究,为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对空间及空间正义理论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城乡对  相似文献   

16.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因此,只有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把这个理论放在它借以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才能理解它是反映客观规律的;同时也只有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把这个理论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对它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的特色,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一个正义的城市空间,首先应当是适宜居住的。现代城市空间日益同质化、精致化和审美化,但同时也存在着物质空间资源分配不正义及伦理精神缺失的两重困境。物质空间资源分配不正义体现在由住宅分层导致空间隔离,造成社会空间资源被不公正地分配;伦理精神缺失则具体表现为传统伦理观念、城市人文精神及空间场所精神的缺失。解决这两重困境,需要在空间资源分配中合理协调和平衡不同阶层居住群体的空间利益,同时关注城市伦理精神建设,促进居住空间与人的和谐共融,实现城市居住空间的公平、正义、美好。  相似文献   

18.
《学海》2016,(4):110-113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也达成了不少共识,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就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历史意义而言,我们要批判地借鉴国外思想家的理论成果,扬弃资本逻辑,落实和谐理念,关注民生,构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镇化的理论体系;就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指向而言,我们要立足于全球化背景,立足中国联系世界,立足现实、审视传统、面向未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不断接近空间正义的目标;就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布局与路径选择而言,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城乡共生、空间共享、公平正义的目标,要结合中国国情,科学规划,形成合理的城市格局以及处理好产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问题,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9.
"正义在于合乎人性",这是很多正义论者潜藏的理论范式或预设。基于这样的理论视角来探寻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会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的不同解读而对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作出三种不同的诠释:(1)正义在于与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相适应;(2)正义在于与合乎人的生产以及与人的生产方式相适应;(3)正义在于与人的需要相适应。客观地说,这三种诠释都提出了一些富有启迪性的观点,但相较而言,第一种失于抽象,未能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特色;第二种存在着还原论、机械决定论的痕迹;唯有第三种最富有理论前景,其潜藏的理论解释力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研究处于"隐蔽"状态;改革开放影响下有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探讨,构成了我国正义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由此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研究的帷幕。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义观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并形成了哲学反思正义问题、回应西方正义理论及发展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研究格局。近年来,学界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探究正义问题,梳理、廓清西方正义理论,积极回应"塔克—伍德命题"引发的关于马克思与正义关系问题的争论,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进行多元化阐释与解读,以期推进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