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涛是清代杰出的中国画大师,擅长山水画,同时也擅长诗文和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人们将他誉为扬州画派的鼻祖。他创作的绘画理论专著《苦瓜和尚画语录》得到了后人很高的评价,这也就证明他是一位杰出的画论家,该书道出了许多画家不传之法。近代的著名画家傅抱石、张大千、郑拙庐、吴冠中、黄宾虹等大师都对石涛的这本书产生了异常浓厚的兴趣,韩林德在《石涛与画语录研究》中指出,"《画语录》发前人所未发提出一画论……开创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新局面"。这些专家学者也就系统地总结了石涛的绘画理论。  相似文献   

2.
黄宾虹作为中国近现代国画中的杰出人物,他为国画现代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黄宾虹的作品融合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个人革新精神,他的作品展现出了其对国画笔墨表现的独特见解和研究,并通过实践总结了"五笔七墨"的绘画技法理论,极大地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和运用,开阔了中国山水画的多元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我非常钟爱国画。碰巧,我家楼上住着一位画家,他闲暇时喜欢和我爸聊天。一天,他看到桌子上一幅我画的国画《凤尾鱼》,惊喜地问我爸是谁画的。我爸回答说:“是我儿子画的。”于是画家当即表示愿收我为徒弟。那天下午放学后,我和小妹回到家,爸爸就对我们讲了画家要收我为徒的事。  相似文献   

4.
《庐山图》是张大千在83岁时创作的山水巨作,也是张大千最后一幅山水画杰作.1981年7月7日《庐山图》正式开笔,1983年1月20日《庐山图》基本完成,历时一年半有余.《庐山图》气势磅礴,青绿水墨,辉映交融,畅快淋漓.是一幅中国现代山水画中最具创新精神,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5.
傅抱石不仅是近代著名的画家,并且在绘画理论方面也取得了颇多建树。文章在以往对于傅抱石绘画技法的研究基础上,通过绘画实例,重点分析了傅抱石山水画章法布局中的美学内涵,论述他在构图方面的创新与突破。在文章的最后,通过对傅抱石美学思想的品读,进一步阐述了其绘画构图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张岚 《美与时代》2023,(2):48-50
郭熙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创作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政治。现以郭熙的山水画《早春图》为研究对象,分析《早春图》中各图像元素所表现出的“远”的意境,通过解读《早春图》的内涵和山水观,揭示郭熙山水画中图像和意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云礧国画集》于2013年1月由海燕出版社出版,精装彩印,8开本208页,收入国画作品258幅,分花卉蔬果、禽鸟鱼兽、山水风景三大类,内容丰富,光彩亮丽,美观大气,赏心悦目.作者云礧是雷布均先生的笔名,他原是一位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已经退休.在职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临摹古今国画名家的部分作品,对国画艺术孜孜不倦地钻研、探索,退休后更是集中精力、心无旁骛地进行国画创作.如今,他从自己的作品中选出部分佳作结集成册,出版发行,真是可喜可贺!云礧先生对于国画艺术长期进行研究和创作的刻苦精神,以及他的画作所达到的艺术水平和人文境界,使我激动,使我赞叹,同时,也使我开始思考一个有趣而重要的问题——我国传统的国画艺术为何竟然能够让众多文化人如此着迷?  相似文献   

8.
国画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其创作并不是呆板毫无生气的,也不是将生活照搬,而是作者融入感情创作的。国画作品是表达作者感情的媒介,是不掺杂功利性的艺术形式。当我们欣赏一幅国画作品时,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有最为直观的美,也有情景交融之美。国画从古至今都非常重视借物抒情,因此研究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对于国画的欣赏以及创作都非常重要。文章对国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重要性、蕴含的情感以及表达方式进行分析,从而为全面了解国画艺术情感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会诊是解决医疗疑难问题的常用方法,也是相互学习与交流经验的有效途径。现选择有典型意义的医案四则,供青年医生们参考。1老作家延年益寿孙犁是一位老革命,也是一位全国知名的大作家,读过他的作品的人们,都会被他的生动文笔和激情与理想所打动。他的代表作《白洋淀纪事》被选入《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是对孙犁先生在中国文坛地位的肯定,也是对他的作品的流传价值的肯定。孙犁虽然已于2003年故去,但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著作,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特点与所遗留下的精神财富,鼓舞后人继续前进。1993年春孙犁因患胃病住院。几个月的胃部不适及…  相似文献   

10.
山水画是中国传统国画中最具代表和影响力的画科。山水画的发展,特别是关于其画论的建树,在其兴起的魏晋时期便已萌发,后代则多以山水画的技法创作之论为主。元代饶自然的《绘宗十二忌》便是此类画论中的典范。以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为参照,阐释饶自然对山水画的结构分析。  相似文献   

11.
宋代山水画家范宽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美术界中,对于传统大家并未真正地认识和了解。在传统中不仅仅是技巧与笔墨,在其中包含着我们现代人所不及的和应该学习的。我们通过对范宽的认识可以对传统有一个新的认识。范宽作为北宋山水三大家之一,在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中是一位关键性的人物,对于五代北宋山水画及后世山水画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20世纪50年代新国画运动的兴起,画家张晋走出画室,深入生活,立足苏州本土人文风貌,创作了《枇杷黄时》《银杏林》《太平枫叶满山红》等作品,其创作实现了从延续古典到表现自然的转变。这一转变也是张晋对于青绿山水画改造的回应与实践。基于此,以张晋早期苏州地区写生作品为例,分析其绘画技法和绘画风格,以期促进当代绘画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关伟 《学海》2001,(2):203-204
在众星闪烁的当代江苏画坛 ,卢星堂是一位颇具光彩的画家。他 1 938年出生在江南水乡 ,少时酷爱画画 ,2 1岁入金陵 ,跻身江苏省国画院 ,是该院最早学员之一 ,受业于著名山水画家傅抱石、钱松岩、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从小受灵山秀水的润泽 ,擅作林木、冬雪 ,作品清新精丽、赏心悦目 ,既纯朴自然 ,又富有诗意和时代感。这是他的艺术个性凸现江苏画坛的重要原因。著名艺评家王朝闻先生在看卢星堂作品《山花春早》时说 :“看来你的传统功力很深 ,但你能打破传统框框 ,把江南湿润的气候在画面上描绘出来……”的确 ,读了卢星堂山水画之后 ,我…  相似文献   

14.
山水画的独立,归根到底,是人对自然山水审美态度的确立。这需要两个条件:一是主体与山水的真正融入;二是绘画的才能。而这两点,却在宗炳身上高度地统一起来。他以一篇《画山水序》向世人宣布了中国山水画的独立。  相似文献   

15.
正说起国画,浮现在人们眼前的肯定是泼墨挥毫、笔酣墨饱的景象。但有人却不用丝毫宣纸笔墨,制作出一幅幅具有国画神韵的作品。他的作品将源远流长的传统国画与电脑新科技photoshop完美地结合起来,让历史、动漫中的经典人物从书中款款走出,气势如虹,栩栩如生,引领国画新风潮。这种"叛逆"的表现手法,在当代书画艺术界荡起阵阵涟漪。  相似文献   

16.
刘瑶 《美与时代》2023,(1):60-62
唐允明是一位具有极强思辨能力和敏锐知觉的画家,他特立独行,对事物大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野山》开始,其就显现出非凡的创造能力,在笔墨语言和图式构成、创作思路和实践方法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使作品具有超前的时代气息。研究其山水画创作的审美特色,厘清其创作思路和审美追求,对当今正在山水画创作中摸索的新生画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窦宪敏是一位国内知名的太行山水画家,他的太行山水画独树一帜,带有浓重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而故乡情结是研究其山水画的核心问题。通过对窦宪敏山水画的艺术特点、形象塑造的精神内涵及笔墨语言分析,探索与解析太行文化精神。利用荣格分析心理学阐释窦宪敏故乡情结的成因、故乡情结在其山水画中的具体表现,来分析与梳理其故乡情结的发展脉络和作品价值。通过研究窦宪敏的太行山水画的艺术特色,让更多的山水艺术爱好者了解窦宪敏,感受其艺术风格及价值,同时也在美术理论与创作上为山水画学习者提供一个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李可染先生是中国山水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画家,其绘画作品对后世的意义,可以从其笔墨、构图等几个方面论述,但是从审美层面上研究其绘画艺术,则不能忽视其作品的境界。他的山水画是一种壮美,表现祖国山河的博大、崇高、雄浑。是"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一种具体的表现,正是这种追求,使得李可染最终确立其独树一帜的中国山水画。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中国传统山水画是古人主观思想的二维体现,那么中国古典园林则是一幅幅呈现在三维空间中的立体画卷,可谓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并且在路径的转变、时间的推移中带领我们渐入佳境。那么中国传统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又是如何被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呢?从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指导思想、艺术手法和意境传达几个方面入手,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之间的关系,仍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钱松岩是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杰出的中国画家。他绘画题材独特,多为革命题材,他的作品融传统技法与现实写生于一体,是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的典范。代表作品有《红岩》、《莫愁湖》、《井冈大瀑布》、《延安颂》、《常熟田》、等。这些作品代表了五六十年代新国画的一些面貌。他的画以古拙、稳健、沉着、浑厚为突出特色。钱松岩独特画风和杰出创作才能以及诗书画全面修养对中国画创作题材的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