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前半期,马克思主义曾在日本十分盛行,特别是在学术交流、社会运动两大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之前,受制于传播手段,日本的社会主义学者们只能在小范围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有限推广。而这一时期,借助书刊、杂志等新兴媒介,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对其进行大规模传播,促使这一思想在日本进一步普及。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相关论著的出版物,同日本出版市场一道繁荣发展,但与当局当时的言论控制矛盾颇多。从后世眼光来看,当时马克思主义相关出版物的盛行,可以说是在严格的思想控制和检查体制的背景下产生的。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共产党宣言》的传播和查禁,记录着出版发行方与日本政府艰苦卓绝的"攻防战"。在愈发严苛的镇压与变化的大众舆论的影响下,《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才最终在日本急速地走向衰退。  相似文献   

2.
<史记>以叔孙通为"汉家儒宗",<汉书>判定的"儒宗"达12人.对比"儒宗"中<史><汉>均有记载的叔孙通和董仲舒,差异源自判定"儒宗"的标准不同.在学说价值上,<史记>注重儒学的社会效用,<汉书>强调学术造诣;在致用问题上,<史记>强调对时机的把握,<汉书>突出学问和学养.从根本上,这是<史><汉>对儒学内容和致用途径理解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佛学研究作为独立和系统的学科得以确立以来,中国佛教史的研究一直是其中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佛教史研究方法的重要性亦日益凸现。前辈学人于此道中多有所探索和创新。胡适的实证主义、汤用彤的“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欧阳渐的“结论后之研究”、昌澂的“实事求是,分析批判”、印顺的“超时空和现实时空”等。而杨曾文在其新著《宋元禅宗史》中则体现了“历史、文献、思想三结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个人权利、资本人格和有限政府为核心建构起资产阶级统治的一般理论框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三个政治哲学命题:"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命题,以"阶级解放原则"取代"个人权利原则",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政治哲学的内在原则;"消灭私有制"命题,以劳动取代资本,复归劳动及劳动者作为现代政治哲学的主体地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命题,用"自由人联合体"重构了个人原则与共同体原则辩证统一的共产主义理想。通过这三个命题,实现了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原则的改写、政治哲学主体的倒转和政治哲学理想的重构,为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16世纪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等一些西方天主教传教士带着西学典籍进入中国,刺激了晚明中国会通中西学术思潮的产生和中西学者大量独撰、或合作的著、译作品的产生。汉语天主教文献的激增促使对其进行整理和编目的工作产生,直至今天,这些工作都还未停止。对汉语天主教文献目录编纂史的梳理和研究,将会有助于中国历史文献学、古代史和宗教文化史的研究。本文以纵向的自晚明至今、横向的综合目录和专题目录两种类型的书目为立体纲目,考察了这些书目对天主教文献的著录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编纂汉语天主教文献总目录面临的一些困难及思考。  相似文献   

6.
7.
《周易》东传后被纳入古代日本的国家教育体系,成为大学寮等国家教育机构的必读经典;中世日本的易学教育主要由足利学校承担,足利学校为日本各地武将培养了大批军师,成为日本最著名的易学中心,中世易学集大成之作《百纳袄》也深受足利易学的影响。足利学校成为日本的易学中心及学术重镇,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福关系问题一直是儒家伦理学的重要问题之一,纵观中国思想史,德福问题的讨论即为德福如何一致的问题,儒家士人对此或多或少有所涉及,王夫之对此也有自己的看法。其继承荀子"天人相分"的自然理性天命观,在实有的气本论立场下,于"以人造命"的天命观基础上,把命二分为德命与福命,通过与知能、阴阳、虚实等概念的类比与互相诠释,明晰了德福相资相因的关系,并通过"德肖于知,福有其能"的命题,对德与福的内涵给予了新的规定,丰富了"德福一致"命题的内涵。他从"无定命之命"和理气关系的双重角度,为德福不一致这一亘古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对儒家人文理性传统的发展做出了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经由日本古注本解读《凡读我诗者》,可知寒山自视为佛教一大宗主,将其诗歌作为佛教修行证道书,故有意规制读者的阅读行为。寒山希望其诗的读者为一心向佛者,能置身清幽环境里,保持"护净"心态阅读其诗,从而驱除恶业,修成正果。寒山对其诗读法的重视,为日本古代注家所理解,并进行详细阐发,从而将阅读行为与佛教修行紧密结合,形成别具特色的日本寒山诗注释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杨时是宋明理学南传的重要过渡人物之一,他继承洛学后开出道南学派,对闽学的思想有指导性作用。杨时曾以诚为中心,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内容有创新,他根据《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推出"一阴一阳之谓善",进一步指出"善"是"顺性命之理"的本质意蕴;又根据《孟子》"尽心-存心"、"知性-养性"、"知天-事天"说出"知"与"存"的横向意义,配合孟子"尽心知性知天"、"存心养性事天"的直贯意义,补充孟子未尽之义,与孟子构成一套立体意义。本文以杨时对《易传》、《中庸》及《孟子》的阐释,以探讨杨时的本体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朱秀丽 《法音》2022,(10):54-59
<正>一、《今昔物语集》与观音故事《今昔物语集》(以下简称《今昔》)是日本平安末期的佛教说话集,按照佛教的产生与传播分为天竺(1-5卷)、震旦(6-10卷)、本朝(11-31卷)三部分,收录佛教故事、世俗故事共一千余篇。《今昔》最初编撰的目的就是弘扬佛法,劝化世人,然其作为说话文学之集大成者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今昔》对日本人的精神品格、文化艺术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不仅是后世《宇治拾遗物语》《古今著闻集》《三国传记》等说话文学编撰之基准,  相似文献   

12.
方用 《现代哲学》2020,(1):154-159
金岳霖将"道"视作"时间"的根基与归宿,视"时间"为道演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定现象。他注重"时间"的"秩序"义,以个体的变动作为时间的实质,并以"运"与"命"作为个体"时间"的具体表现形态,同时考察了"时间"与"意味"之间的关系。金岳霖将"时间"概念主题化,对"时间"的理解与规定逻辑严密,又兼具中国情怀,这丰富与深化了20世纪中国哲学对"时间"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针对简帛《五行》篇中的论述,探讨德的内外之分及内外的关联。《五行》开篇即区分了"德之行"与"行",以此强调了德的内在向度的重要性。该篇还同时指出,"德之行"呈现于内的正是以情感为代表的各种内心活动。而《五行》经、说有关慎独思想的讨论,进一步阐发了德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关系。内心的情感因素被规定为外在行为所以然的依据。《五行》篇强调不能一味地追求德行或仪式的外在形式,同时也并没有排斥或贬低外在的形式,而只是强调不应过度关注外在仪节。  相似文献   

14.
彭国翔 《中国哲学史》2007,20(4):110-118
一、引言迄今为止,在有关现代新儒学的研究中,较之对牟宗三先生的研究,尽管对唐君毅先生的研究似乎有所不足,但仍然可以说已经具有了相当丰硕的成果。①不过,细检目前所有关于唐君毅先生的研究,几乎都没有对其《哲学概论》一书予以足够的重视。②虽然唐君毅先生自己谦称此书“乃一通俗性的哲学教科书”③,然而事实上,该书不仅体大思精,将当时包括中国、印度和西方差不多所有的重要哲学流派都囊括殆尽,更为重要的是,正是在对比、包罗、融通世界上不同哲学传统的基础上,唐君毅先生在《哲学概论》中表达了他对于“哲学”这一观念的理解。本文之…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法治”思想源远流长,始于先秦法家,从春秋时期的管仲提出“以法治国”的主张,到战国时期的商鞅治国重“法”,再到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的构建,先秦法家的法治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的衍变过程,但法家的法治思想始终没有脱出君主专制下“以法治国”的巢臼。  相似文献   

16.
《周易》之文的原初论述主要表达在《易传》中,"文"是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和呈现的样态或理则,而《贲》卦之经传为《周易》说"文"之典型。藉由王弼、程颐和朱熹对《贲》卦各有侧重的阐释,可从文如何产生、文质关系、天文人文和神道设教等层面说明"文"的基本含义和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梓波 《法音》2021,(8):16-21
倓虚法师(1875-1963),俗姓王,名福庭,河北宁河县人(今天津市宁河区),为天台宗第四十四代传人。他一生解行并重、建寺弘法,为天台宗在我国北方地区和海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他的《影尘回忆录》记载,倓虚法师年轻时学过医卜星象,接触过道士,甚至两度想随其出家修道,均被婉拒;还曾参与"佛教宣讲堂"的活动,与友人讲习儒释道经典及劝善书,并于1910年开始研读《楞严经》。  相似文献   

18.
武士道之道与中国道家、儒家所论之道、理等概念有很大差别,根本的差别在于武士道的思想缺少形而上学的考虑。而且武士道的思想没有性善的根基,它以忠主为根本准则,这会导致行为伦理的缺失和行为目标的盲目。  相似文献   

19.
卫礼贤的《周易》译文,在卦名、词义、句义、文化专有项、卦爻旨意等各个层面都存在翻译失当之处。其根源在于:《周易》辞句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周易》蕴藏儒家的密义;易理具有洁净精微的缜密体系性,体现于各个层级语言单位的有机关联;《周易》具有摩尼宝珠式的特质——义理与语言符号的语意、外形、音声、文化底蕴等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具有普应万象的功用。《周易》所具有的这些特质,无论对于哪个个体来说,都是难于全面深刻把握并在翻译中具体贯彻的。由此难免导致翻译的失误。基于此,可以说,传统的翻译策略是不足的,或者说是部分失效的,因而必须实施新的思维,建立跨空间的团队译介模式和跨时间的渐进译介模式,注重解决译者对于文本义理掌握的难题,进行翻译范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20.
杨柱才 《周易研究》2007,3(5):69-74
罗钦顺认为《周易》的宗旨就在于"穷理尽性"。《太极述》是罗钦顺在易学上的一个创造,其中讲述了太极之义、太极之全体、太极之妙用,及人物之性、圣学体用之全等问题,建构了一个宇宙万物及人生性命的演化的总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