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道家思想的最初理论觉醒,从道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哲学思潮的发展演变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在现代观念背景下道家思想所获得的理解和确认,都显示出它可能会是属于未来高文化、高理性人类的一种哲学选择。  相似文献   

2.
范蠡是早期道家的重要人物,他在很多方面传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长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予以发挥和应用,开创了道家思想成功指导社会实践的新局面,为道家学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新的方向。范蠡对老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主要表现在推天道以明人事等思维方式上,特别是他提出的“因”论更是对老子思想的重要推进,对战国时期的黄老道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黄老道家最重要的哲学方法论。范蠡上承老子,下开战国黄老道家,他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述道家要旨相契合。  相似文献   

3.
老子《道德经》既是道家学说的开山奠基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著作,即使在2500年后的今天,《道德经》所提出的道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认识价值和生活指导价值。笔者认为《道德经》中最具有现实价值的思想主要有三个,即道法自  相似文献   

4.
《易传》与道家哲学的可通约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传>和道家是先秦哲学中最具形上学思维能力的哲学流派.尽管<易传>的"尚刚"和道家的"贵柔"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两大方向,体现了儒道二家各自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然而,当<易传>和道家哲学在寻求终极性的形上学根源时,却不约而同地运用了类似的思想方法,即在形而上的"道"论中走到了一起.本文从传统形上学的本原论、本体论和体用论等方面,试图阐释这两家哲学的可通约性.<易传>和道家的形上学之所以能够相互贯通,是因为<易传>和道家的哲学处在同一个层次上以阐释其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也就是说,"性与天道"是道家的形上学,也是儒家的形上学,不是那一家的"专利".正因为这样,儒道二家才有可能在魏晋玄学和宋代理学中走向新的沟通和融合.  相似文献   

5.
正王卡先生在道教文献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向来为学界推重,但他同时重视道家思想、道教义理的研究,所著《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可见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敏锐的学术思想,而他的遗著《道家与道教思想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亦是一部侧重思想义理的著作。该著从老子创立道家开篇,由此论及杨朱、庄子、黄老等道家学派的分化,出土文献所见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哲学的发展,道教流派的传衍及其思想特征,现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6.
愚公移山典故出自道家经典《列子》,愚公的形象本质上是道家文化的产物,道家思想构成愚公移山精神的文化底色,不宜简单地把愚公移山精神归入儒家的精神思想体系。愚公移山精神所蕴含的道家思想主要有以愚为本、大智若愚的智慧境界,天地无私、多予少取的道德胸怀,基于理性的乐观与超越生死的达观,积小成大的执著与真实无妄的至诚等。  相似文献   

7.
在先秦道家哲学中,原为人文概念的"德"被运用到宇宙论,而与"物"发生了义理关联。这种物德观念在不同的语境里具有不同的含义:在形而下层面,道家以此表征各种事物的特质,反映了现象界的多样化;事物的多样性直接来源于内部潜存的统一性,这样形上和形下因之具有了内在通贯性;事物属性的最终来源是形上统一的"道","德"在其间综合展现了宇宙生成论所包含的生论和成论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8.
道家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自然推衍人事。将一种思想纳入道家哲学的谱系,往往是由于这一思想具有以自然推衍人事的方法论特征。在这一根本特征之下,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也就构成了道家内部不同流派思想差异的基础。在政治哲学领域,道家认为一个正当的政治秩序必须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应当以自然为准则。面对道家谱系中的不同政治思想的差异时,其背后自然观的差异是值得重视的。而厘清自然观的差异,又有助于更清楚的认识到贴着"无为而治"标签的道家政治思想中间具有多大程度的分歧和差异。  相似文献   

9.
在儒学的思想体系或理论构成中,《易传》最显著的特色和价值,是它为儒学提供了一个比较周延的自然哲学的宇宙图景,弥补了孔子儒学的学术内容上的主要缺陷。《易传》的宇宙图景是通过解说八卦或六十四卦这个独特的逻辑框架而表述出来的,并且显然是感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其内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这样三点:  相似文献   

10.
"道"性-"水"性-人性-中国人人格具有内在一致性,形成了一个一以贯之的有机体系。在这一有机体系中,作为"道"性的"代言人","水"性成为"道"性与人性及中国人人格间的"中介者"。以"几于道"的"水"为中介,通过对道家思想的分析,反观得到了道家思想影响下中国人的人性建构及人格特征,具体表现为:在思维上明"道"并懂得"道"的运行规律,以联系、变化和矛盾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情绪情感上静而不躁,意志品质上柔韧而不强作妄为,行事处世上既超脱一已之私、于物寡欲,又能待人谦退不争,并能从整体上显现出"道"之"自然本真"的根本特性。文末探讨了道家思想文化影响下,所形成的中国人独特的人格特征与现代化建设事业可能的适应情形。  相似文献   

11.
白奚 《哲学研究》2015,(2):28-34,127
本文提出和详细论证了汉简本《老子》首章的"下德为之而无以为"应是《老子》旧貌的观点,并通过对王弼注文的研究详细论证了其经文本应亦作"下德为之而无以为",而传抄致误为"有以为"。汉简本首章的思想脉络十分清晰,阐明了道家关于德的基本思想,揭示了道家式的德同儒家式的德的差异:"上德"是道家式的德,体现了"自然无为"的道家精神;"下德"(包括仁、义、礼等具体内容)是儒家式的德,它们与"自然无为"的标准相违且渐行渐远。因而以"自然""自发"为特征的道家式的德在价值上要高于以"自觉"为特征的儒家式的德。  相似文献   

12.
在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反思过程中,儒家学说的局限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性日益被人们所认识,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史概括为经学史的观点早已过时,儒学在中国哲学发展中居于主流地位的观点也正被“儒道互补”和“多元互补”的观点所补充或取代。继之,一些学者又提出了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中居于“主干地位”的观点(参见周玉燕、吴德勤:《试论道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地位》;陈鼓应:《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先秦道家是最具特色的一派。老庄的“大美”思想揭示了“道家关于美的本体的最高范畴”,对各个门类的艺术、尤其是对书法这门“中国特有之高级艺术”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对儒、道两种书学观在审美差异上的分析与比较,深入探讨了老庄“大美”思想在书法艺术上的体现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由于道教思想体系对于“道”(自然规律)的特殊理解,决定了它在“科学思想”层面上的重要性。道教思想实际上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科学技术在道教的信仰、实践中又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最终道教哲学“发展了科学态度中许多极为重要的特点,因此对中国的科学史非常重要。”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优美的东西都源出于道家学说。如果没有道家学说。  相似文献   

15.
本文借鉴了英国学考哈耶克的思路,对道家的社会观作了新的论述。详前人所略而略前人所详,重在体现“道”此一点之两面,即以善治国与以正治国。同时,对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否认道家思想合乎理性的论断作了分析,以便为道家文化的现代转换廓清道路。最后,广泛吸取国内外研究道家与黄老之学的研究成果,强调重估道家思想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6.
易、道相关"舆"象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象、象喻在<易经>和道家文献中的大量运用,不仅表现为一种修辞手段,而更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破解其中的象喻是探得这些经典文献的理蕴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所必须的.道家文献与 <易经>在相关于"舆"象的象征意义上有很多相互关联之处.本文在道家思想受<易经>影响的认识基础上,对<易经>中的<坤>、<姤>、<剥>、<大壮>、<乾>等卦与道家文献的相关车舆之象的象征意义进行相互阐发,并据以对<易经>与道家文献中涉及到车舆之象的文句进行诠释,以此探讨道家文献与<易经>在内在思想上的异同关联.  相似文献   

17.
《淮南子》作为秦汉时期新道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笼络万有,博采百家,对后世学术多有影响。以《淮南子》为主要思想体系所形成的黄老道家,在汉中期以后,逐渐成为了早期道教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黄老道成为了早期道教的前身。因此,《淮南子》所具有的思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早期道教所吸收。特别是《淮南子》在宇宙论、天人同构论、形神论、重人贵生论等思想方面对早期道经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道家化和道家的儒家化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儒道两家从他们的创始人开始,便有着思想上的对话。战国中期以后,在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里,稷下道家在伦理思想上吸收儒家的仁义学说及礼制文化;儒家的孟、荀在哲学上接受道家的宇宙论、自然观。因此我们可以说所谓先秦儒家的道家化乃是指儒家在哲学上的道家化,而所谓稷下道家的儒家化,乃是指稷下道家在伦理学上的儒学化。  相似文献   

19.
正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常常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金钱和权力,在获得财富和权力后却无福消受,这样的例子在现代社会中屡见不鲜。日复一日地超负荷工作,长期积压自我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类似的行为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相悖的。老庄思想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却在无数个思想学派不断产生、兴盛的  相似文献   

20.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