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艺术觉醒的魏晋南北朝时代,顾恺之在画论中第一次提出了"传神论",他是最早将此观点应用到绘画当中的。其中"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思想理论成为中国人物画创作的主要依据,对中国的绘画创作及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章从"形"与"神"的辩证关系出发,对顾恺之的"传神论"进行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并结合他的画论,试图探析人物画创作中是如何通过传神来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动人。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以来,时局动乱,战争不断,政权分裂,因此引起了社会思潮的变化。玄学的日趋成熟以及佛教的流传都体现了重神轻形的思想。这样的社会背景,使得神形之说渗透于人物品评当中。通过东晋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顾恺之的论述,将"传神论"的层次提升到了美学的高度,不断地充实着艺术理论。他提出了两个著名的美学观点,即"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对中国传统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都强调了绘画中的"形"和"神",这也是国画人物创作所要面对的基本命题和考评标准。在这两个艺术创作主张的基础上,从创作本体出发,通过解读相关理论观点,对以形写神和形神兼备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以期澄清有关国画人物创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当认识,走出当下国画人物创作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东晋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这标志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形神观的诞生.在中国传统人物画中,"以形写神"理论的运用使人物画最终走向形与神的辩证统一."形"是可见的、表象的,是物象外在的面貌;"神"是不可视的、本质的,是事物的精神内涵.形是神存在的依托,如张彦远说到:"夫象物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如果没有"形似"为依托,那就更不用谈什么"全其骨气"了,即无形则无神.神是形的灵魂,潘天寿在《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一书写到:"然有形无神,系死形相,所谓‘如尸似塑’者是也.未能成画."  相似文献   

5.
以魏晋作为一个大的分水岭,人物画的形神之变可分为魏晋之前、魏晋、魏晋以后三个大的阶段。魏晋人物画家在观念上的转变,是古代人物画形神之变的重要起点,其突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西晋的卫协解决了画艺精微的问题,使得人物画在"形"的认识和应用上有了根本的变化;二是顾恺之解决了画人物"传神"的手段问题,并首先提出有关形神的问题,完成了古代人物画由不自觉的感性认识进入到自觉的理性认识的阶段。顾恺之"以形写神"的观点与汉画的遗形取神恰好形成反拨,开始了中国古代人物画真正关注"形神"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画山水序》是南朝宗炳所著,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恰是中国山水画起源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习画者又多为士族阶层,故能以笔墨阐发山水画的品鉴与理法。而把山水画与作者寄托的情感、精神进行论述,并触及到山水画美学灵魂的便是宗炳的《画山水序》。文中除提出"畅神"审美思想外,亦包含有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美学思想、"以形写神"的创作技巧以及体现"三位一体"艺术发生的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7.
儒佛关系历来是探索佛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儒佛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颧儒佛关系论的殊胜之处,认为智颧从实相层面破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融合儒佛关系基石的形神依据,使儒佛关系从外在比附所寻得的雷同升华至内在义理的契合,从而为儒佛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儒佛关系历来是探索佛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儒佛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儒佛关系论的殊胜之处,认为智从实相层面破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融合儒佛关系基石的形神依据,使儒佛关系从外在比附所寻得的雷同升华至内在义理的契合,从而为儒佛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书画艺术不仅没有因此而停滞,反而完成了重要的转型,表现在书法领域就是书体的成熟、名作的产生、名家的林立、书法理论成果的大量涌现等方面;表现在绘画领域就是绘画题材与创作思想的变化、名家名作以及绘画理论的大量涌现等方面。而在传承方式方面,除了学校教育、师徒授受等主要方式之外,以门阀士族为主的家学教育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传承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0.
儒佛关系历来是探索佛教中国化问题中的热点.在充分剖析魏晋南北朝儒佛关系论利弊得失的前提下,以实相为视域,详细地分析了智(岂页)儒佛关系论的殊胜之处,认为智(岂页)从实相层面破除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融合儒佛关系基石的形神依据,使儒佛关系从外在比附所寻得的雷同升华至内在义理的契合,从而为儒佛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内观、守静、存思、守一诸术,属道教修真之术,魏晋南北朝之前即已信行。这些术,皆是依据形神相依,形须神立的教义而来。认为人身肢体脏腑器官都有神,神皆有姓字服色。这些神存在于人身,则形体安康,也就是说存神则可以安形、固形。但由于外界有色、香味、欲的引诱,人身之神往往有的被诱引外逸。神离开了形、即生机离开了形体,神不守舍(形),形体就会败坏,生命就要死亡。因此,欲求长生,则必须存神于形体之内。  相似文献   

12.
线是人们生活中较为常见的视觉语言,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中的基本表现技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条从最初的描摹自然,到后期的写意、写神、形神兼备,突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审美趣味与要求。围绕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审美与发展展开研究,阐述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历史和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地位与作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线的特点,并从线的观物取象和写形、线的写意、线的写神和形神兼备三个方面介绍中国传统绘画中关于线的审美。  相似文献   

13.
人物画的造型特点一直是围绕着形神展开的。中国历来的人物画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造型特点,不论是唐朝以前的还是以后的人物画造型,都是在中华历史中留下深厚的审美沉淀。它一直都是画家以自己的思想来表达绘画对象的,与西方国家绘画中的人物画造型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人物画造型主要是突出形与神,用黑白色表达感情。文章对于人物画造型特点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由末达本的"反本"问题是三教会通的生长点,在魏晋南北朝成为时代思潮的中心问题,也是复性论兴起的前奏。以此为纲便可一以贯之地把魏晋南北朝玄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许多表面互不关联的现象贯穿起来。汤用彤首创从本末之辨的角度来解释三教之争,总结出玄学是以"由末返本"的方式融合儒道释,从而开创了现代意义上玄学与三教关系的研究。汤用彤是对儒道释三教发展史有着通盘把握的前辈大师,系统总结他在这方面的贡献,是推进当前三教关系研究的一条捷径。本文以魏晋南北朝本末之辨到理学缘起为中心,对汤用彤关于"反本"观念源流的考辨进行梳理,进而揭示其汉魏两晋南北朝研究的治学思路和独具慧眼的问题意识,希望有助于理清魏晋南北朝时期复杂的三教关系及理学缘起的脉络。  相似文献   

15.
工笔人物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可以说工笔人物画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工笔画的基础便是传承与发展,既要继承前辈的绘画经典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所创新的东西要符合时代的需求。本文以研究现代工笔人物画的传承与创新为主,文中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以继承传统为主,讲述的是工笔人物画在历史的发展概述,第二部分以时代创新为主,强调的是现代工笔画的创新特色与形式语言。总之,希望通过研究工笔人物画的传承、创新,带动着现代的绘画方式朝着一个全新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16.
在绘画理论中,"形"和"神"的关系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处理好"形"与"神"的关系,达到形神兼备的和谐状态,是中国传统绘画欣赏美学所提出的最高审美准则.古代美学家所倡导的由"写形"到"传神",进而又上升到"体道"的精神世界,就是从对象再现到主体表现再深入到生命体验的一个不断接近艺术本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形神意象--中国绘画的造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晋画家顾恺之倡导"以形写神"的艺术观起,到张璪的"心源"说,再到后来的"物我合一",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画论的灵魂和创作依据.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关于"形"和"神"的关系,我们要继承中国传统中"物我合一"的积极部分,同时还要找出蕴含当代社会生活状态的形神关系特征,赋予传统观念以时代的鲜活.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园林受儒道两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崇尚自然,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设计的转折时期,是山水园林发展的奠定时期。在唐宋时期,我国园林的设计更是受到诗歌和绘画的影响,"诗情画意"成为中国园林设计的指导思想,注重园林山水的仿神写意,力求在园林中注入高雅的意境。  相似文献   

19.
傅抱石人物画风格的形成深受顾恺之与陈老莲的影响,但又习古出新,自成一格。其人物画的创作题材多取自古代文学著作,笔下的人物形象用笔凝练,笔不虚设,注重气韵,表现了其炉火纯青的绘画技艺。人物形象"以形写神",意在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气质,虽乱头粗服,却彰显了六朝风骨,充满悠远恬静之意。不同于传统承袭画谱的技法,傅抱石人物画的用笔甚为洗练,行笔勾勒中注重速度、压力和面积三者的变化;其亦将山水画的技法融入到自己的人物画创作之中,显示出独特的艺术格调。  相似文献   

20.
梅花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题材。以梅花为精神皈依的"梅痴"张大千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与艺术生涯中不断叠加着与梅花的众多交集,总结出了一套独属于自己的画梅理念。在进行梅花创作的艺术实践中,张大千秉持体察物态写其形,取法自然得其色,从心而作显其神,力求"形神兼备"的创作理念,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以独到的画梅技巧和明确的艺术观念展现了他对如何画好梅花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