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密的《国富论》被看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相当大程度上启发了后来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以往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往往过多强调了马克思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与斯密在价值理论上的批判与继承关系。借助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批判视角,我们能够澄清马克思与斯密的这一关系。马克思对斯密价值理论的超越之处主要在于,马克思不仅认识到价值形式的重要性,而且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式展现了价值形式本身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
在《资本论》的辩证法讨论中,西方学界存在过分关注价值形式的倾向,以致在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问题上产生了不少曲解。回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微观历程中去,依据《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文本分析,可知: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重新发现黑格尔辩证法,同样经过了艰苦的探索历程。"资本一般"概念的提出和放弃,以及资本主义物化批判与价值形式分析的关联都表明,辩证法的合理形态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叙述方式。贯穿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唯物主义批判改造始终的,是对现实抽象的解析与说明。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行动构想"在世界中行动"可以更准确地概括为"在(我的)世界中行动"。通过行动的结果,黑格尔的主体走向超个体的"物象"(Sache),即"在世界中行动"中的"世界",但通过行动(Handlung)本身,"物象-世界"又内化于主体。马克思的旨趣在解释"在世界中我的行动"的现实根据。在《博士论文》时期,马克思吸纳了黑格尔《逻辑学》的行动思想,但他更关心行动的"条件"(Bedingung)。从《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马克思从"实践"(Praxis)的"条件"出发,解释了"物象世界"本身的形成。在《资本论》中,通过分析"价值形式论"与"交换过程论"的关系,马克思解释了"物象世界"中"我的行动"何以是拜物教性的"起初是行动"(Im Anfang war die That)。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中,许多西方学者倾向于把马克思道德理论解读为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式的。总体上看,这些学者的论述可以被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道德立场在何种意义上追问"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一德性论的核心问题;二是马克思哲学中的道德概念是否奠基于亚里士多德式的"功能论证"以实现人性向道德的过渡;三是历史唯物主义以何种不同于亚氏德性论的方式来解决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矛盾冲突。通过有效辨析亚氏德性论与马克思道德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可以发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经济学视阈中道德理论的实质内容,即以制度批判和革命实践的方式消除私有财产,实现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从而使之成为一种区别于亚氏德性论式的独特的道德理论。  相似文献   

5.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国家的特殊道路江丹林,孙麾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现象上看,是对他50年代形成的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理论的否定。据此有人认定,马克思晚年改变了他以前一贯坚持的关于社会发展“单线论”的观点,而重新选择了“多线论”的立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单线论”错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发展的理论,变成了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多线论”则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多元发展的论述突现出来,否定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普遍规律,把各个民族的发展看作是彼此独立的互不联系的历史进程。科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搞清楚人类社会更替的普遍规律和各个民族特殊道路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单线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更替理论的正统解释,因为斯大林把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所有制形态依次更替机械地理解成人类社会的单线发展模式。随着“单线论”愈来愈无法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各个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道路,“多线论”开始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意大利学者翁贝托·梅洛蒂所著《马克思与第三世界》一书,具体提出了对马克思历史发展概念的“复原”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资产阶级眼界"的概念,意指驻留在商品交换视界中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认知结构。该认知结构不仅主导了亚当·斯密和黑格尔的资本主义观,也制约了部分马克思主义者的资本主义批判,将资本主义批判狭隘地局限在商品同质化和社会合理化的界限内。对此,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双重视界,即商品交换视界和生产方式视界。通过劳动力的商品化,马克思不仅从商品交换视界深入到生产方式视界,而且还立足生产方式视界透视商品交换视界的历史前提。因此,马克思《资本论》的认识论意蕴在于:资产阶级认知结构的瓦解必须批判该认知结构的历史前提,这正是马克思认识论与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原则性区别,也是马克思的认识论超越阿尔都塞、广松涉和索恩-雷特尔等认识论批判理论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发现,货币的出现所导致的买卖的时空分离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而马克思对于李嘉图等人的批判则试图表明,否认这种普遍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根源,在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没有发现商品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这种商品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是通过"价值形式"概念充分表现出来的。从经济危机的视阈中理解商品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我们发现商品的社会形式并不是一种作为"社会劳动"的抽象同一性,而是对于这种抽象同一性的否定性实现。更进一步,商品的社会形式不仅是一种矛盾形式,也是一种危机形式。  相似文献   

8.
《管子》货币思想论张龙海一、关于齐国货币货币是从商品交换中演变出来的,是价值形态发展的结果。货币的产生和商品的出现是不可分割的。当人类社会上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以后,商品生产来到了人间,而货币也因此而诞生。随着商品生产和发展和商品交换的扩大...  相似文献   

9.
细读马克思的著作,可以发现他曾多次论及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理论在马克思人论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但学术界对马克思的这一重要理论却缺乏系统整体的研究。本文想就此做一初步探讨,限于篇幅,本文的重心放在马克思论自我实现和社会历史发展上,其他相关内容,笔者将另外撰文阐述。通观马克思的著作,可以这么认为,马克思并没有对自我实现下过全面、概括、明晰的定义。但他又在具体的历史情势中,广泛  相似文献   

10.
价值形式论的"内在机理"重在关注从简单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逻辑展开过程。虽然该逻辑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和起源,揭露了货币之谜,为资本主义拜物教预留了深度批判的理论空间,但要充分地把握价值形式论,还需要探寻其内在机理背后的"历史依据"。对历史依据的挖掘应当到原始社会中去寻找。在原始社会,伴随着生产力的缓慢发展,"公有财产、财产观念""私有财产"和"私有制、奴隶制"也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构成了价值形式论的历史依据。从历史依据中生成的人类学哲学,以生产为核心,展现了人类历史的原初图景,它启示人们,单纯追求财富不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命运,古代社会是充满活力而有限的,同时还阐明,原始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人作为生产的目的到人作为生产的手段的辩证过程。  相似文献   

11.
混合道义论的马克思道德理论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中,许多西方学者倾向于运用规范伦理学的研究范式来解读和重建马克思的道德理论,道义论便是其中一种路径。英美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科亨、杰拉斯与佩弗都将平等主义的分配即分配正义问题视为马克思道德理论的核心,并将正义原则的正当性基础归因于自然权利,按照对马克思道德理论建构的自觉程度区分,三人被认为是不同程度上的混合道义论者。混合道义论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并发展了马克思的道德理论,但从本质上看仍然是非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价值形式"的演变中对"货币之谜"的批判性考察,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的秘密,而且确立了科学的"货币"观。如果能将马克思的"商品语言"转述为"政治语言",将马克思破解"货币之谜"的方法切入近代以来的"政治正当性"论题,则不仅可以确立科学的"权力观",还能揭示洛克、霍布斯与卢梭以来社会契约论的演进逻辑,真正彰显出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指向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斯·韦伯思想发展的过程中,作为前人的马克思在思想取向、研究对象、问题视域、理论方法、基本观点等方面为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使韦伯思想呈现出一种显著的"马克思因素"。在韦伯思想的不同阶段,"马克思因素"一边通过多种方式不断推动着其发展,另一边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扩展,从而使韦伯与马克思在19-20世纪之交的复杂社会历史背景下,产生一种同频共振的思想因缘和谱系关系。  相似文献   

14.
社会形态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不是一种历史决定论。历史决定论指的是,只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并同时排除偶然性历史作用的一种严格决定论。与之相比,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不论在"三形态论"或"五形态论"的理解下都实现了对历史决定论的否定,这表现在三个方面——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不是抽象的必然,而是在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必然,即是大量偶然性积累下的必然;历史必然性为历史发展指明了方向,而历史偶然性则是其蕴含的多种可能性;社会形态结构是在"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北宋正统论是一种规范性政治正当性理论。在欧阳修创立的范式中,"居正"和"一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判断标准:"居正"从权力取得方式立论,包括禅让、世袭、革命、被限制的力夺四种方式;"一统"实质上是对实际统治权力的认可,并不具备规范性。欧阳修倾向于以"一统"为标准。此后,苏轼、司马光等进一步引入"天下有君"的优越性作为预设前提,以补充"一统"的规范性。理论上,侧重"一统"的正统论是一种不成功的理论建构,"居正"指引了正统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阿尔都塞以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理论"而著称,尤其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和"质询"概念,成为当代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主要参照与来源。然而,人们有关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讨论往往局限于《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一文,而忽视了他早在《论青年马克思》中就对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常常被人指责带有将马克思主义改造成拉康式精神分析的嫌疑,但在这篇早期文章中,阿尔都塞提出的较系统的意识形态理论更接近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论域与论题。这里的阿尔都塞在考虑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与作用方式时,始终围绕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重要概念"历史"和"物"展开。以全新的视角重读这一文本,将为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面对当今的意识形态批判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论:方法论渊源和理论性质辨正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阿尔都塞是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之一。在阿尔都塞理论的研究中,主导的观点认为,阿氏的马克思论是一种“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西方的一些研究者们率先将阿尔都塞理论作为结构主义方法的特例,把他与列维一斯特劳斯、拉康等法国的结构主义者相提并论。国内学界从80年代初以来,在介绍和研究阿尔都塞理论时,大多数人也沿用了西方的倾向性说法,给阿氏理论定性为结构主义。我认为,国内外研究者对阿尔都塞的马克思论的定性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之所以形成这种定性,基本原因有三:其一,没有全面、系统地把握阿氏的思维逻辑,没有…  相似文献   

18.
《庄子》哲学,其实质是一种气论哲学。"气"在《庄子》中具有五种内涵,气论思想贯穿《庄子》始终并有其内在逻辑。《庄子》气论哲学为自然美奠定了哲学基础,但也有其理论盲点和理论困境。《庄子》气论哲学的理论盲点集中体现在未对"心""气"二者关系进行自觉、恰当的阐发,这也就造成了其理论困境,即"听之以气"缺乏切实可行的学理通路。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对价值形式的初步系统阐释可以追溯到《哲学的贫困》,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作为观念论哲学的推崇者,蒲鲁东醉心"发明"各种"科学公式",用"建议""意见""自由意志"等观念间的推演来解释价值形式的二重性与矛盾性,诉诸虚构的历史来描述所谓构成价值的基本内涵、决定因素、形成过程及现实应用。马克思从批判这些"变戏法"出发,揭示了构成价值的实质与矛盾,指出它无非是相对价值的"另类表达"且漠视建立在阶级对抗基础上的经济事实,故而不能适用于解释金银成为货币的经济原因、证实凡劳动必有剩余的定理。马克思此时的价值形式理论看似尚未超过李嘉图价值理论,实则在方法上尤其是尝试解决剩余价值问题方面实现了飞跃。相形之下,蒲鲁东的构成价值论虽由于旨在解决工人的贫困状况而具有部分进步意义,却终究无法摆脱沦为工人遭受现代奴役之公式从而被历史遗弃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齐泽克高度重视列宁的思想遗产。他倡导回到列宁,强调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尤其是政治性的维度的重要性:列宁在俄国1910年代的绝境中,以创造性的姿态突破并改造了马克思的原创理论,使之成功应用于革命实践并实现了马克思理论的普遍化。这一杰出贡献可与保罗对基督教、拉康对精神分析学的再创造相提并论。今天要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潜能,就必须重复列宁对马克思进行再发明的姿态,把反资本主义的斗争进行再政治化。这也意味着齐泽克开始重回马克思的理论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