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美育作为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塑造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自由。美育塑造人格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人的内在精神因素的整体培养,促进人的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的协调发展,通过情感的提升恢复人格的完整、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超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1 审美教育对医学创新人才品质培养的作用1 .1 美育塑造完美人格席勒曾明确地指出审美与人格塑造的关系 ,并把理想的人格称为“优美的灵魂”。他说 :“有促进健康的教育 ,有促进认识的教育 ,有促进道德的教育 ,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 :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1 ] 。”医学美育的塑造创造性人格功能首先表现为它作为高级的社会的情感活动 ,具有一种影响、调节人的心理状态的作用 ,而心理状态是审美过程向人格特征过渡的“中间环节”[2 ] 。美育通过“形象教育”、“移情作用”等环节 …  相似文献   

3.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既与德、智、体育关系密切,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态和教育功能。审美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它“寓教于乐”,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它通过传授给学生美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理想,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判美、创造美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灵魂,美好的情操,能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文明与粗野、善与恶、高尚与卑劣,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既与德、智、体育关系密切,又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态和教育功能。审美教育绝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它“寓教于乐”,可以起到“以美启真”、“以美导善”的作用。它通过传授给学生美学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理想,并通过实践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判美、创造美的能力。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高尚的灵魂,美好的情操,能辨别生活中的美与丑、文明与粗野、善与恶、高尚与卑劣,从而达到人格的完善,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把美术作品的审美功能与欣赏教学有机结合,这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美的敏锐感知能力,引发高尚的审美情感,升华主体审美的精神境界,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建立正确的,健康的审美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背景下,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并且在国内大范围开展,实现了教育教学理念的有效转变。在全新的教学理念当中,对于学生个性以及自主性的培养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希望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样应当适应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发展理念。在教育教学领域,美术教育占据关键地位,对学生人格塑造与审美意识能力的强化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其发展的重要时期,塑造性极强,所以有必要进一步推动美术教育教学的开展,将美术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具备美的意识以及想法,使其未来的生活中更具艺术性。基于此,文章将审美艺术作为研究重点,阐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艺术的培养措施,希望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也将教育的目光放在了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培养上。目前,在高校美术教育中,有些学校以及老师过于注重美术知识与技法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这不仅与高校开设美术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同时还阻碍了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所以,各大高校应该从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出发,对其在大学生理想人格培养中的作用有一个深入研究以及了解,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进一步加强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8.
书法是中国文化中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瑰宝,她所蕴含的审美因子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语文教学科应当充分挖掘书法的形体美、文化美、精神美。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建构学生的完美人格,优化语文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1问题提出美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池通过各种美的事物,培养学生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格品质行为、发展智力、增强体质、热爱劳动等促进身心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她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在现行的学校教育体系中,而美育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未得到应有的培养。因此,通过开设专门的“美育课”,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是一…  相似文献   

10.
李丹 《美与时代》2003,(9):95-96
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人格”缺陷。通过艺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激发其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其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美术是初中阶段渗透人文情怀,提升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下实现情感的塑造与升华,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文章从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现状出发,简要探究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初中美术教学实践在对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策略进行思考与探究。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即审美育人,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借助各种媒介,向受教育者施以审美影响,从而达到使受教育者性情受到陶冶、人格得到健全的目的.德国诗人席勒在其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审美教育"的理念,认为"人要从感性的物质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就必须经过审美教育阶段." 中小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的主人,正处于对事物认知、观念塑造的关键阶段,对其审美观念和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3.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音乐这类艺术课程实现的。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对于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培养是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的。而作为现代教育技术之一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其具有化抽象为形象的信息传递与呈现作用,因此其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相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学音乐课是中学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和塑造中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新课改下中学音乐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音乐教学问题。要加强基础音乐课的教学改革,构建以人为本的中学音乐教学实践机制,通过音乐教学塑造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相似文献   

15.
肖建波 《美与时代》2007,(12):159-160
根据国家体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探讨体育教育与美育.美育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体育教育中的美育是为了塑造健康的人体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体育美育.  相似文献   

16.
儒家壮美思想自先秦提出后慢慢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就书法而言,汉碑的沉着雄浑、晋书的俊朗劲健与魏碑的苍劲雄强都是壮美思想影响下的产物。从美学角度切入,可以探索汉魏晋南北朝书法中壮美的审美意趣,进而探索壮美思想对书法的影响与塑造。  相似文献   

17.
教师人格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人格为基础,淡化教师权威。现时代,教师应该把握人格塑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构建适应时代与教育现实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同时也要重视师德、情感世界与个性魅力建设。以期发挥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结果的最大人格效应。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审美教育是一个涉及诸多相关因素的动态演进过程,其中人格优化就是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深刻认知大学生审美教育与人格优化的属性表征,科学把握大学生审美教育与人格优化的内在统一,在审美教育中促进大学生的人格优化,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提高医学生对解剖学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为培养医学审美观及优秀的医技奠定基础。通过对遗体捐献者的褒扬,使学生受到美育的熏陶;教师要具有美育教育的能力,通过介绍人体美的理念,坚持让学生结合自己操作的标本设计简图、描绘线条图等,发挥寓教于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可提高医学生对解剖学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为培养医学审美观及优秀的医技奠定基础.通过对遗体捐献者的褒扬,使学生受到美育的熏陶;教师要具有美育教育的能力,通过介绍人体美的理念,坚持让学生结合自己操作的标本设计简图、描绘线条图等,发挥寓教于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