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非常喜欢一句歌词: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这句话平实、美丽而深刻!清清楚楚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最显而易见的关系和人生在世最自然最根本的需要。生活在生命与生命相互维系的氛围里,别人需要我们或我们需要别人,就象维持生命的水对整个人类是必不可少的一样至关重要。如果身边的人都弃我们而去,我们的生命将何以为继?有些人在生活不如意时,会轻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自以为他对自己的生命掌握着生杀大权,其实这是极端自私和残忍的表现。天主用爱救赎了人类,为了我们的重生,他把自己的独生子打发到世界上来,使我们藉着他的痛苦和死亡得到生命…  相似文献   

2.
单渭祥 《天风》2005,(4):22-23
祷告是神儿女的一项权利,我们可以把我们生命中的忧虑和生活中的担子放到神的手中,让他替我们解决 问题。可是不少信徒总是感到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神许多时候并没有听他的祈祷,这使他们十分沮丧,也严 重影响了继续祈祷的信心。不是说"祈求就得着"吗?为什么我的祈祷总是未蒙应允?关于祈祷不蒙应允,原因 当然是多种多样的,今天我们不妨从圣经的原则中找出人方面的原因有多少,从而来调整我们祈祷人的状态,使 我们的祈祷没有阻碍。  相似文献   

3.
正大家都知道《清明上河图》,一个画家受命去画他的城市,表现其中的繁华。画家画了1600多个人,各式各样的场景。其中有一个场景是:官家的轿子出来,前面有人举着"肃静回避",一个小孩在路中间玩,他妈妈怕他被马踩到,惊惶地把他抱起。如果是你受命拍一个关于北京的纪录片,你能不能拍出这个画面?还有一个画面,出现在画卷快结束的地方。一个做大官的人进城,前有开道车,后有随护。  相似文献   

4.
趣品人生     
为什么要谈一谈生活方式呢?为什么想说一说中国人的闲情雅致呢?不是为了让我们拿出大把时光去浪掷,不是为了让我们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是要让大家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人生路漫漫,如何用中国人的方式,从容踏上旅程?悠闲是一种生活姿态,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值得去尝试。大家在路上行走,在公园里散步,会看到很多亭子。亭子有何用途?想必大家都知道。"亭"  相似文献   

5.
沸腾的生活与回避现实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一些美术展览会上相当数量的作品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对画家的影响.一些像机械人似的形象充斥着画面,这些作品要么表现的是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要么仅仅是画面形式的"新颖",要么就是东拉西扯,把互不相干的东西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似是而非的画面,试图表现画家玄虚的"深刻思想".艺术创作规律被这些画家忽视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一常识被这些画家遗忘了.他们常常关在屋子里进行所谓的"理性思考",冥思苦想地玩弄"概念游戏",或是蜻蜒点水、走马观花似地在现实生活中拍摄一些照片,拿回家临摹复制.此种画风似乎有日趋兴盛的趋势,很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6.
女人问男人:“你会爱我多久?”男人说:“永远。”什么是永远?已经愈来愈少人说永远了。我们能够爱一个人比他的生命更长久,却不可能比自己的生命更长久。我们爱的人死了,我们仍然能够永远爱他,但是也只能够爱到我们自己生命终结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正电话里,T告诉我,他为了一件忍无可忍的事,终于发脾气骂了人。我问他,发了脾气以后,会后悔吗?他说:"我要学着不后悔。就好像在摔了一个茶杯之后又百般设法要再粘起来的那种后悔,我不要。"我静静聆听着朋友低沉的声音,心里忽然有种怅惘的感觉。我们在少年时原来都有着单纯与宽厚的灵魂啊!为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在成长的过程里让它逐渐变得复杂与锐利?在种种牵绊里不断伤害着自己和别人?还  相似文献   

8.
真正的交托     
陈贤君 《天风》2007,(24):20-21
犹如汪洋里漂泊的小船寻找指路的航标,渴望到达理想的彼岸,基督徒需要的是能够融人生命照亮生命的真理,我们一直在寻找值得委身的祭坛。两千年前,主耶稣的一声召唤:"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已,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不知激励了多少代人舍  相似文献   

9.
正本书出自"未读·探索家"系列,书中汇集了你经常想到却找不到答案的问题,比如:蠢人是否都长着一张傻瓜脸?为什么我们要躲起来上厕所?……让人在笑声中认识科学。——编者因人长相就对人有偏见是不对的。但话说回来,有些人头一眼看去就是蠢人样,然后,再看第二眼,他们真的是,蠢人。当然,我说的"蠢",不是指智商。问题的真正含义是:人的相貌与他的性格是否有关联?为了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纳粹头目这里开始。到互联网上寻找一下他们的嘴脸吧。鲁道夫·赫斯和艾尔曼·格林带着棱角的嘴脸直接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15,(3)
<正>基督教全国两会近期出版的《幸福在敲门》一书是一本谈论"如何践行生命之道"的书,展现了信仰与生活的息息相关。它告诉我们,信仰不仅在讲台上,不仅在教会里,也在黑暗的光景中,更在世相百态里。天国的伦理如何践行于世间?这是每个基督徒必须要面对、要思考的问题,否则耶稣道成肉身岂不枉然?"幸福在敲门",书名中运用了现在进行时的语态,这正是为了告诉那些寻找幸福的人们:天国  相似文献   

11.
不同的生活经历、价值认知丰富了每个人的情感记忆,但总有一个地方储藏着自己内心珍贵的记忆,这些记忆就像日记一样记载着你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着你对生活、对成长的独特感受。木心先生创作的《从前慢》,用"钥匙和锁,日色和车马邮件"等美好意象追忆过去朴素的生活,这种有生活场景的画面感受转化成了一种美,一种好,一种生命的哲学。这就是人内心深处的"情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生活,同一事物,每个人依照自身的经历和价值认知会有不同的诠释方法,如何将生活、自我想法艺术化地表现出来,这就要释放出自我的艺术创造力。作为一名绘画者,我们扮演着叙述者、讲述者等局外人的角色,同时也身处在社会这个大的环境中,我们将绘画视为舞台,书写着别人故事的同时也书写着自己的心路历程……把生活如何和艺术串联,将生活的精彩瞬间演绎得淋漓尽致,使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得以传达,这一直是我在创作过程中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买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的——"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  相似文献   

13.
你们要什么     
江竹 《天风》2004,(7):10-11
经文:约1:38;弥6:8 耶稣最初呼召门徒时,向他们发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要什么?"今天我们愿意撇下手中要做的事情,到教堂来做礼拜,我们想要得着什么呢? 在约翰福音3章到11章的经文里,从"你们来看",我们看到耶稣所接触的人大多是弱势群体,他关注这些人,爱这些人。耶稣从没忽略人的基本生存的需要,耶稣教导门徒的祷告中就有生活的需要,"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日用的饮食涵盖了人类生存基本的衣、食、住、行。但作为一个社会人,如果说我们仅仅为了生  相似文献   

14.
与快乐相伴     
听说有人要去寻找快乐,四面八方赶来的人都要跟随着他前往。当这个人看到追随他的有这么多人要陪同他去,他很感激地对大家说:"谢谢你们!我一定不会辜负大家的期望。"没有想到他的这句话刚说完,近三分之一的人就议论起来:"我们可是为自己去寻找快乐,而不是为这个人出力的!"于是这些心怀着自私的人离开了。寻找快乐的人们出发了。当他们路过海滩时,沙滩上的漂亮贝壳,让一些人开始流连忘返,他们捡起一个又一个美丽的贝壳,任凭前面的人们百般呼唤,也充耳不闻。大家舍弃了这些贪欲太多的人继续上路。  相似文献   

15.
夜莺     
正生命真的是一个奇妙的力量,当人将一颗并不起眼的种子种到地里时,伴随着水分、气候、光照和时间等的因素慢慢地它就会破土而出,绽放新的光彩。我有时会想这样一个问题:人类的原祖亚当和厄娃当初为什么不先吃那棵生命树的果子呢?如果那样的话或许会像《创世纪》上所记载的一样,"看,人已相似我们中的一个,知道了善恶;如今不要让他伸手再摘取生命树上的果子,吃了活到永远。"(创3:22)"活到永远"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不过  相似文献   

16.
于海澄 《天风》2004,(9):39-39
有个谜语:你对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他它哭,它就对你哭。 这是什么?有人说:"这是镜子,谁不知道!" 我的朋友却说:"这就是生活!"举座皆惊!他看了看大家惊疑的目光,面带微笑地说:"愁眉苦脸地看生活,生活肯定愁眉不展;爽朗乐观地看生活,生活肯定阳光灿烂。" 他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次,穷困的法国作家拉伯雷想去巴黎,却偏偏一分钱也  相似文献   

17.
正每个创业故事背后,都有一段"取信于人"的老情节。大家都说,温州人很会做生意。温州人是怎样做生意的呢?中国有个地板大王,叫卢伟光,就是温州人。十多年前才开始从事木材生意的他,已经成为中国的木材大王。他的创业过程完全是乱枪打鸟。为了寻找地板货源,他到当时掌握巴西货源的台商的木材工厂里参观,偷偷抄下了一个电话号码,自己打电话到巴西订货。他只会讲英文,根本听不懂葡萄牙语,对方又与他毫无渊源,怎么可能把木材卖给他?  相似文献   

18.
你们来看     
陈鼎亮 《天风》2005,(2):31-31
耶稣最早一批门徒是由施洗约翰介绍的,约翰看见耶稣后对他的门徒说:"看哪,神的羔羊。"向门徒指明耶稣的真正身份与使命。于是他们就开始想与耶稣接近,想对耶稣多一些了解。耶稣看见他们就问"你们需要什么?"这个发问包含了你们离开约翰来跟从我,究竟需要什么?是不是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不是想谈论人最大的需要?门徒的回答:"夫子在哪里住?"这是门徒对耶稣问话的肯定,我们愿意和你谈这个问题,我们愿意有多一些的时间和你住在一起有更多的了解。耶稣发出大胆的邀请:"你们来看",我愿意被你们了解,我愿意和你们在一起被你们考查。  相似文献   

19.
恩格尔哈特用"道德共认意识"、"允许原则"、"道德异乡人"等,去缓释或消解人类的纷争,用"整全道德"和"真全生活"来重新确立上帝的权威性。他祈盼在一尊至高无上的上帝之下,通过多元生命文化道路,通达或最终实现我们的身体自由广场,找到一幅美好的、最能体现公义的生命政治或卫生经济政策蓝图,以造就最和谐的、平衡的、大同的整全道德原则、真全生活模式与新型人类关系。他希望,为了实现生命伦理学正确的道德角色,中国将要在其自身的文化条件下重新发现并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来重新设想生命伦理宣言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邵珊 《天风》2016,(4):29-30
正抛开有无宗教信仰,"人不能说谎"、"说谎是恶"等观念已是人们普遍的道德共识。因此,人们经常教导孩子"不许撒谎"。但是我们在生活当中又经常会遇到不得不说谎的情况。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些人为了保护犹太人,将犹太人藏在自己家中的隐蔽处。当遇到德国军人前来质问家中是否有犹太人时,他们应该如何作答?是因为不能说谎而如实告知犹太人藏身之处呢,还是为了拯救生命而选择说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