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画东渐为当时自为发展的中国传统绘画打开了一扇窗户,对清康雍乾时期的院画产生重要的影响。但以西方透视法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所谓"合中西二法"必然会被如陈枚这样的传统中国画家所抛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人画传统必将回归,以气韵、意境为旨趣的传统中国画的空间表现依然会坚定地疏离、逃避西方"科学"的透视理论。  相似文献   

2.
中西绘画美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艺术理论体系,也可以说体现着两种不同的艺术境界.从总体上看,中西传统绘画都是和谐的艺术,即古典主义的艺术,两者都强调再现和表现的结合.然而,由于中西文化传统以及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中西绘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淀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点.即:中国绘画侧重于表现和抒情,以写意见长,而西方绘画则侧重于再现和摹仿,以写实取胜.造成这种美学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根植于不同的民族土壤,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与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山水画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一环,其详尽地诠释了中国画所特有的透视方法并从绘画实践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由中西方绘画透视特点的不同为起点,延伸至中国传统山水绘画的"三远"透视,简要介绍其不同理解角度及后人对其的拓展与延伸。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传统绘画中有截然不同的表示透视的方法,一般认为西方的是"焦点透视",中国的是"散点透视"。从这两种透视法的形成与发展及其概念的界定,着重分析这两种透视法的异同,并从哲学思想、载体形式、画家身份三个方面探究造成中西方透视法差异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深深地影响了各自的绘画艺术的形式与发展,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完全不同的绘画艺术形式。文章尝试从中西绘画艺术形式的差异中寻找产生差异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6.
薛媛 《美与时代》2004,(9):22-24
当代中国绘画艺术正处于全球一体化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处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绘画艺术与西方绘画艺术之间进一步的交流与互渗已势不可免,能否把握好历史赋予的这一重要机遇,密切关系到中国绘画艺术在今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中西绘画艺术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自不同的审美取向进行一番回顾与探讨,显然有益于中国绘画艺术今后的发展与繁荣.回首中西传统绘画艺术,我们看到,它们有如两座形貌各异的山峰,虽然同样具有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但却各成一体,呈现出各具特色的审美取向: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重摹仿自然;中国传统绘画讲求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探讨了中西绘画的意象造型的相关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绘画意象造型以及西方绘画意象造型各自的突出特征,然后对于中西绘画与西方绘画在意象造型上的相同点与差异进行探讨,从而达到比较研究中西绘画的意象造型的目的,为我国绘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作为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的高剑父,其艺术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他的革新思想。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将西方绘画中的透视、比例和明暗加入创作中,形成了特有的融合中西美术元素的新国画。从高剑父的艺术历程着手,对其绘画思想的形成渊源及在作品中的体现进行分析,探究其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西方文化在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观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中西传统绘画艺术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些差异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是由民族思想与民族文化决定的,是不同的民族意识形态在绘画审美上的反映,它既体现了民族的独特品性,又体现了人类历史文化的一些共性。  相似文献   

10.
毕加索是立体主义风格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后来的许多画家流派均受到了立体主义风格的影响。在立体主义绘画中,毕加索勇于打破西方古典绘画法则的束缚,以不同寻常的视点和表现形式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林风眠是"中西融合"的代名词,他终生致力于将中西绘画传统进行吸收、融合与再创造,同时创造出属于自己独特绘画艺术的风格。他的人物画作品在我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充分融入了西方立体主义的构成方式,可谓融汇中西,贯通古今。  相似文献   

11.
赵无极是近代融合中西的画家中集大成者之一,他的绘画作品包含了西方油画的直观性和中国水墨画的趣味性。在他的抽象作品中,我们既能够明显地感受到西方绘画图式中浓烈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审美中不可或缺的意境美。在强调"中西融合"和"油画民族化"的大背景下,赵无极通过自身对于绘画的独特理解,让中西方融合的作品在绘画语言和思想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出不同的艺术体系。中西绘画风格与技艺的结合使得中西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并在各自适合的土壤上蓬勃发展,绚丽绽放。文章以中西方文化发展为基础,对中国绘画艺术未来的发展作出尝试性探究。通过本次的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中西古典绘画美学研究和时代发展结合在一起,使之后的教学能够适应时代,不断促使绘画美学得到新的认知,使中西方艺术观念相互渗透,实现深入的融会贯通,从而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经济、政治、宗教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各自背景下不同的文化模式,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造就着中西方艺术独特的审美心理。中西方艺术创作中的审美心理差异是中西方艺术活动乃至呈现的艺术作品风格各异的原因之一,中西方绘画形态就居于中西审美心理的差异性,呈现出各自的特征。中国绘画形态表现为"心物交融"与"模仿自然"的美学原则;中国以"气韵生动"为艺术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而西方则是追求"生动完美";中国更在绘画形态中着力体现含蓄的美感,西方则是力求突显奔放的张力。  相似文献   

14.
宗教观念、传统文化和艺术趣味的不同,造成了中西宗教建筑艺术的差异。西方宗教建筑重在外现人心中的宗教激情和超人性的迷狂,中国宗教建筑追求精神的宁静与平安;西方宗教建筑重物质,重外观,带有“雕刻”的意味,中国宗教建筑重精神,重意境,具有“绘画”美。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山水画有独特的空间意识,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方法与西方科学、理性的焦点透视法不同。中国山水画空间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中国山水画独特的空间意识有其艺术特征和具体表现,促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独特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对绘画透视学的由来及其焦点透视、色彩透视、隐没透视和散点透视四个种类进行了介绍,在此基础上引出中国传统绘画透视观和形成原因,并以《清明上河园》《富春山居图》作为案例加以分析论证,最终研究出中国传统绘画透视的特点及其应用:以多元性来塑造不同构图方式;以灵活性来运用不同绘画视点;以自由组合来创造绘画中的多维空间。  相似文献   

17.
林风眠与潘天寿二人是我国重要的艺术教育家,林风眠走向了"中西融合"之路,潘天寿则选择用传统创新来宏扬民族文化与精神,两者都具有典型的学术精神与使命感,回应着时代的命题。与林风眠融合中西艺术以产生一种新的艺术相反,潘天寿则极力强调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林风眠是将中西绘画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来谈融合;而潘天寿则坚持走民族绘画之路,在以本民族绘画为主体的情况下谈从西方绘画中获得滋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中西绘画在其对比研究中总是以对等的姿态出现,而其所表现文化的非对等性却往往被忽视。这种非对等性缘于中西绘画不同的文化选择并现实地影响着绘画的社会定位。本文试图以此为出发点来重新审视中西绘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油画,在西方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了,这种绘画是欧洲特有的画种,它具有焦点透视,强烈的色、光与造型构成等优点,为世人所推崇。这种绘画形式的形成是西方民族长期实践的产物,是西方传统文化积累的结晶,无不渗透着他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民族审美意识、民族信仰等。然而,艺术的民族性不仅相互影响,也相对地独立,同是西方油画,因出自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域及不同人的手笔,其作品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因为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域,都有不同的历史底蕴、不同的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形态等,同时,每个画家的个性以及对民族文化传统的领悟、感受有所差异,作品内涵与表现的风格亦自然不同。西方油画如是,中国油画亦如是,这就是油画的民族性、地域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中,自传教士利玛窦向中国画界引进西画以来,以东西方美术交融为特征的新美术运动,结束了千年来文人画一统天下的局面。从西画东渐到中西交融,使美术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更加密切。从二高一陈到刘海粟、林风眠赴海外学习,中国传统美术逐步西化的倾向在近现代愈来愈严重。中西绘画正经历一个交流、融合与碰撞的过程。我们要学会用鲁迅的拿来主义学习西方绘画,继承民族文化,批判地吸收西方绘画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