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2 毫秒
1.
在传统中国画中,线是主观的、意象的,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语言元素,是画家最直接和最丰富的主观创造性表达。中国画艺术排除模仿再现,强调线的主观表现性,同时,在中国画创作过程中,线条起到表达情感的作用,用来表现中国画线条的韵律和画面装饰的形式美。有着独特形式特征的中国画线元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创造中国画线元素表现形式,使中国画艺术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
绘画创作的本质特征是表现"美",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经过文化素养的逐步提高和生活经验的积累,才能在创作中表达出个人的内心情感,而没有情感的作品只能沦为一块画布。千百年来,国画的创作从"他律"走向"自律",在西方文化的浸透下,中国画的创作思想受到了冲击,走向表现主义,整体的内涵也只是流于表面,无法让人读出深层次的东西,艺术的创作变得有些浮夸。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的美名,一直飘荡在四海之内。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之中,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很具有代表性。中国画讲究画风与意境,而意境作为中国美学范畴,讲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当然,很多画的意境中不单单包含"情景交融",还通过夹杂实际空间或者环境因素,从而更充分地在画中表达当时的内心情感。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代表,中国画中包含了很多民族文化因素,在美术领域中,都以意境作为创作原则,是外人对作品评价的依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美最形象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美学追求的集中体现。我们将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气派""写生""笔墨"放入近现代中国绘画历程中进行定位和考量后发现,广西少数民族题材中国画的画家们只有把握住中国绘画的艺术精神,并通过锤炼能够表达这一艺术精神的笔墨表现形式,才能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其创作原则是艺术家对古人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亦是艺术家本身精神文化的体现。由古至今,中国画艺术创作受到过多种流派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其不仅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且在艺术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儒家思想的精神意义探析通过中国画艺术创作中儒家思想的"游乐于艺"的体验、"中和"的艺术之美及"绘事而后素"的转化三个方面,探究其对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影响,并从美学角度来探讨其深层次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的传统历来重视人文精神,画家的精神追求,往往表现为情感在艺术上的寄托。而在现今社会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形势下,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画的精神内涵可以把人带入情感与精神的家园,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中国画不能适应这飞速更新的新时代,甚至认为国画不能适应现代都市发展需要,终将被取代。在前一部分具体分析了中国画的艺术精神以及中国画的情感因素,试着说明中国画在现今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独特的价值。甚至在全球发展大背景下,中国画作为人类文化传承的经典,还将会继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其后的部分将会探讨中国画在创作中涉及到的情感以及艺术性等问题并提出一些正面观点,与大家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7.
花山岩壁画是历经年代最久远的一个画面,它是广西壮族子民们智慧的成果,记载着壮族子民的日常生活情况、奇特而神圣的艺术审美观念,极具浓厚民族特色的生活习性和宗教信仰。也是壮民族审美意识的典型表现。而在当代高校中国画的教学中,不但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更需要引入学生所熟悉的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利用广西花山岩壁画图像元素进行中国画创作,不但使学生通过探索当地民族历史文化而引发对绘画艺术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依据身边的艺术对国画创作进行创新。深入研究广西花山岩壁画图像元素运用在当代高校"中国画创作"这门课中,深入研究探索其丰富、神秘、独特的文化艺术等资源,借鉴其图像元素运用到中国画创作中,有助于花山岩壁画的开发利用,实现应有的艺术、文化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而线条作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作为中国画重要的造型手段与情感媒介,其承载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抽象符号层面,基于此,文章围绕中国画中"线"的审美特征展开系统探究。  相似文献   

9.
油画艺术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以来,发展至今已经与中国的绘画艺术实现了融合,使得油画创作富于中国绘画特色。油画的色彩是重要的艺术语言,色彩的运用可以对油画创作情感正确表达。近现代油画的色彩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就是以色彩为载体传播情感,与观赏者在精神上实现共鸣,使得油画艺术更具有吸引力。论文针对近现代油画艺术中色彩情感表达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岭东(潮汕)中国画名家严玉莲以鲜明的艺术态度及审美取向坚持创作探索并形成自己的文化定位。在后现代时期回归传统价值观之文化语境中,奉行"借古开今"的宗旨,在坚守中国传统水墨独立体系的前提下实现了水墨画创造性转机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是我国5000年历史文化孕育下的产物,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通过对中国画的构图规律以及美感进行论述,指出章法在构图和美感塑造上的价值和创作的方法,再结合中国画作品的解读,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画中"章法"的表现和其展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的灵魂是意境,意境就是对自然景物的提炼或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无论是提炼意境还是感悟生活都离不开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因此有人提出"地域特征对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或技法、风格及意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黑龙江省在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形成了当地的风格特色。以黑龙江省中国画创作大体艺术特色为例,研究影响这种艺术特色产生的地域性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不仅是"情景交融",而且是在空间境象上表达了情绪。其意境营造离不开情感,一方面山水画的创作需要情感的投入,意境的构成需要靠情感的驱使;另一方面情景的高度统一才能创造出山水画的意境。既是宇宙自然的世界,又是画家心灵的世界,这便是浸透宇宙自然精神的中国画意境美。  相似文献   

14.
张锐 《美与时代》2023,(5):58-60
中国画既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又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与艺术体现。以中国画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简要论述中国画创作中的笔墨观,重点从骨法用笔、笔墨线条、留白、主客观融合、意境营造五大方面阐述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现代发展中面临着笔墨精神溃散的现实困境,唯有扎根民族土壤,坚持民族寻根,弘扬与传承中国画的笔墨精神,对中国画传统笔墨技法进行传承与创新,才能推动中国画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代山水画构成形式打破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局限性和束缚,使现代山水画具有一种新颖独特的意蕴,这也是山水画艺术构成性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画历史悠久,自人类文明开始时,中国画就开始衍生、发展。当代的中国画是一整套完整而全面的艺术体系,对传统中国画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弘扬、发展、创新传统中国文化,并借鉴和吸收西方艺术文化。文章主要阐释西方构成艺术对当代山水画的意义和影响,分析当代山水画构成形式在创作中的艺术表现,对其创作意义和表现技法进行研究,对构成艺术的借鉴、吸收、包容、继承和创新是发展当代山水画重要途径,采用新技法、新理念、新思想促进山水画的改良,加强和提高当代山水画艺术语言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花山岩壁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作为壮族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之一,是壮族人民审美意识的典型表现。而在当代高校中国画的教学中,不但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能,更需要引入学生所熟悉的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利用岩壁画的色彩进行中国画创作,不但使学生通过探索当地民族历史文化而引发其对绘画艺术的兴趣,而且培养学生依据身边的艺术对国画创作进行创新。文章着重研究花山岩壁画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色彩特征、中国画教学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结合及花山岩壁画色彩在中国画教学中的运用三个方面,分析花山岩壁画色彩对于当代中国画教学中的运用,特别是对高校中国画教学带来的启示,希望能够为民族区域高校中国画教学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7.
线,作为中国画中最简单直接又最具代表性的表现方式,不仅是绘画的独特语言,也是表达艺术家情感的重要载体。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发展,线的画法从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因此,想要探究中国画艺术之美,就要从"线"开始。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等,针对线在中国画中的独特作用进行阐述,并对其蕴含的艺术之美进行了赏析。  相似文献   

18.
工笔画作为中国画的一种重要载体,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并获得自身的发展。时代环境流露出的文化语境使得传统工笔画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日益边缘化。从文化脉络上突破传统并找到有效途径,在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同时,表达出人们的当代思维,是本民族艺术走向当代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是中国人民的瑰宝,是中国五千多年艺术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情感流露是中国国画最重要的特征,文章就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情感"在国画创作中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作品中的意境是指画家的感情结合外界景象的统一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画家创造的艺术意境。从艺术家的综合素养、章法论中"藏"与"露"的关系等角度谈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并从创作素材准备、构思到创作表现各环节阐释"藏"与"露"的审美概念贯穿于中国画创作的始终。"藏"与"露"的和谐关系在谢赫"六法论"中亦有体现,并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深远而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