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中国传统的艺术代表"中国画"一直是祖国人民的骄傲。中国画的历史悠久,艺术形式自成一体。中国画强调的是通过感情来传递美:含蓄美、意象美、气韵美都是中国画所体现的美。国画教师要想为祖国培养出众多的国画人才,就需要提高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分析中国画的艺术特征、目前我国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国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策略,进而在教会学生中国画技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使学生承担起继承中国传统艺术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的发展轨迹,是受中国哲学、政治伦理以及传统文化熏陶的文人在重诗、书、画、印等多方面修养中建立起来的。董其昌依据禅宗思想将历代中国画分为南北宗,从金碧山水到水墨为上,以崇尚水墨画的王维为宗主,形成以"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为主要审美取向。简淡的审美趋向构成中国画艺术"大羹必有淡味"的韵味,从水墨淡墨的衍化到色彩"色中有墨,墨中有色"的碰撞,无疑撇去烟火之气。平淡、朴素的美学思想,使得中国画艺术屹立在世界艺术之林而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3.
"假山"作为中国园林建造中的基础结构,不仅具有实用性而且极具审美价值,它以造景为目的,构成园林的主要景观、划分园林的各个区域,在中国园林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山"的建造可以追溯至秦汉时期,"假山"的建造技术由最初简单模拟自然山川的形态到明清时期精细的表现自然,古人对"假山"的审美意味也发生着改变。文人不仅通过游玩园林看"假山"修身养性,更将"假山"搬入画中,状物言志。以"太湖石"为切入点探究传统中国画中"假山"的面貌,并以当代艺术家的中国画作品为例,结合时代语境,浅析中国画中"假山"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艺术之乡的美名,一直飘荡在四海之内。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之中,中国画的发展一直很具有代表性。中国画讲究画风与意境,而意境作为中国美学范畴,讲究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当然,很多画的意境中不单单包含"情景交融",还通过夹杂实际空间或者环境因素,从而更充分地在画中表达当时的内心情感。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代表,中国画中包含了很多民族文化因素,在美术领域中,都以意境作为创作原则,是外人对作品评价的依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美最形象的阐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而线条作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作为中国画重要的造型手段与情感媒介,其承载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抽象符号层面,基于此,文章围绕中国画中"线"的审美特征展开系统探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作品中的意境是指画家的感情结合外界景象的统一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画家创造的艺术意境。从艺术家的综合素养、章法论中"藏"与"露"的关系等角度谈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并从创作素材准备、构思到创作表现各环节阐释"藏"与"露"的审美概念贯穿于中国画创作的始终。"藏"与"露"的和谐关系在谢赫"六法论"中亦有体现,并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深远而全面。  相似文献   

7.
王毅 《美与时代》2016,(9):62-63
中国画即是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方式。其运用水、墨、彩作画于娟、宣纸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从技法层面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与理解,其中具象与写意的技法更为中国画增添了异样韵味。几千年来,各朝各代的画家都力求在画面中体现独特的韵味,而韵味在中国画中的具体体现方式也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8.
钟涛 《美与时代》2013,(5):32-37
关于“意象”的讨论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争论的人也很多,但都局限在哲学、文学领域,并把它看作是一种精神层而的产物,很少在绘画中提及,更鲜有把它看成是中国画创作所持有的一种思考方式。如今,要提高中国画创作和教学水平,培养新时期中国厕创作人才,我们必须重视用意象思维方式来指导我们的中国画创作和教学。本人就意象及意象思维进行了一些思考,意在抛砖引玉,引发大家一同探讨,共同把中国画事业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留白"是中国画中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也是中国画艺术语言和艺术形象的构成要素之一。我们现代的解释是:在书画理论中,是书画作品材料原有的白,也就是不着墨的地方,从实际操作层面上看,就是书画者在对于如何布白和为什么要布白加以深入的思考。"留白"在山水画中具有不凡的审美艺术价值。画家在对画面中物象疏密的安排,为留白创造了条件,使画面有黑白之分,也增强画面的对比度,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关系。  相似文献   

10.
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一种语言形式,其功能体现也是内外兼有。中国画中的"线"大都是对物体进行客观分析后加以主观处理,最后提炼概括而成,因此这样带有主观情感的线条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两种功能在变化发展中逐渐平衡统一。随着线的表现力的丰富,人类审美需求的上升,中国画的线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宋代人物画为例,对宋代人物画中"线"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析解读,论述"线"在中国画中的艺术功能,以及宋时期人物画所体现出的节奏美和意趣美。  相似文献   

11.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在分析了"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画"走出去"的现实作用的基础上,认为当前推动中国画"走出去"的时代价值有:传递"和平崛起"的外交理念,消弭"中国威胁论";传播"包容多元"的国家形象,助力民心相通;展示"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2.
自古,许多论著业已阐述书法与中国画的密切联系,探究其根源,询问其发展,直至其现阶段的碰撞,它们似乎极其内在地契合在一起了。如今,我们以"书画同源"的观点审视中国画的用笔问题,是研究将书法如何运用在中国画笔墨中。将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起源相比较,来论证书法和绘画是人类在两种不同精神状态和目的中创造并发展的文化,同时,书法在中国画的用笔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的先决条件,是最基本的绘画语言,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画的全部,所以离开笔墨也就谈不上中国画了。中国画是通过传统笔墨语言表达古典哲学思想、突出中国文化特色和艺术风格的绘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笔墨精神。  相似文献   

14.
"画家画"与"文人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蕴含着文化身份冲突的绘画艺术分野。张大千从文人画中觉悟,自觉追求"画家画"的新境界。其关于"画家画"的认识与实践,从中国画内部有效回应了20世纪初"中国画衰败已极"的时代挑战,是现代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杆。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高师声乐教学偏离"师范性",沿袭音乐学院的教育模式,培养不出合格的中小学师资,甚至带来负面影响。根据高师教学现状以及中小学课改需求,应该改革"每周一歌"的声乐教育模式,拓展声乐教学内容,改变期末"最后一歌"的考试方法;把中小学音乐课堂搬进大学声乐课堂,让学生尽早接触中小学教材,熟悉其教育特点和要求,力求培养出合格的音乐基础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北京晚报》上曾进行过油画是否也是中国画的争论。有的说,油画电也是中国画,中国画不应只限于在宣纸上画出的画。有的说,油画就是油画,中国画就是中国画,油画不是中国画。我不懂绘画艺术,因而不敢也不想去评论争论双方谁是谁非。但是,我感到其中有一个逻辑问题,却是值得争论双方首先注意的。这个逻辑问题就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问题。慨念这种思维形式,有两个逻辑特征,即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本质属性),也就  相似文献   

17.
一个世纪以来,改革中国画的呼声此起彼伏.一些中国画的"改革者"们试图从中国画的命根子开刀,改变或取消其赖以存在的工具和材料,赶走书法,打倒笔墨,取消传统.其实,这种观点和做法既武断又幼稚.  相似文献   

18.
论理学对中国“画气”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画学中以气论画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而真正形成具有丰富理论内涵的画气说则在两宋。画气说的形成具有明显的哲学背景,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是画气说形成的最直接因素。本文认为,理学对画学理论中气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为画气说提供一个有机论的基础,在气机哲学的影响下,中国画学将表现对象活泼生机作为根本目的,这突出体现在山水画和花鸟画中;二是从审美体验角度,中国画学形成了“以气合气”的独特创作思想;三是在绘画艺术形式上,气势论成为一引人注意的理论,六朝时的气韵生动理论获得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成长于台湾现代艺术运动时期的刘国松力倡中国画的现代化,为了传达现代水墨画的抽象意境,他发明了"国松纸",探索出了"水拓法""渍墨法"等技法,提出了"革中锋的命""革笔的命"的口号,在两岸三地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   总被引:62,自引:0,他引:6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99名中小学教师为被试,采用典型相关研究的方法考察了职业压力、教学效能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结果表明:(1)职业压力将导致中小学教师出现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症状,职业压力越大,则职业倦怠的程度就越严重;(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越低,则其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也将越严重;(3)教学效能感在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可能具有调节作用,高教学效能感可以改变职业压力的作用,减少"情绪衰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