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山水画家董其昌,在我国的绘画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董其昌的山水画和山水画论的症结,就在师古人大大地超过了师造化。他心目中充满古人的笔墨之美,因而他所谓的师造化也就容易流为空谈了。董其昌过分模仿古人,以致也害了清代四王,也误导了明末清初的担当和尚的绘画艺术。文人画精神是董其昌艺术思想的核心和理论基础。他提出山水画南北二宗说,扬南宗,抑北宗;这种用南北的理论来划分文人画和院体画的观点,是为了标榜门户,不免牵强附会,自相矛盾。但是,从另一方面,董其昌研究山水画中的笔墨和风格的演变则有些独到见解,董其昌所尊崇的先工后淡、绚烂之极、反造疏淡的艺术境界,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相似文献   

2.
作为清初创新派代表"四僧"之首的渐江,与当时画坛正宗的"四王"不同,他在师古人的同时师造化,其山水画章法严谨、笔墨凝重、布局简洁具有典型特点,其萧瑟淡远的画风对整个新安画派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简要分析渐江山水画典型的构图特征,对于研究清初遗民画家、新安画派以及后世山水画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作为“元四家”之首,黄公望的绘画创作与理论对明清山水画多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结合沈周、董其昌、“四王”等明清时期艺术家的创作,阐述黄公望对明清山水画意境、设色、技法的影响,分析后人对黄公望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高峰,在当时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画家个人创作的影响下,南宋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与北宋山水画气势雄浑、规整严谨的风格相比,南宋的山水画更注重对细节的刻画,展现其内在的文化韵味和诗情画意。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主要体现在南宋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构图形式和意境表现上。南宋山水画在笔墨上追求"简",通过"斧劈皴"的手法体现笔墨的苍劲,在构图形式上注重"边角式"构图,在意境的表现上讲求"虚实相生""画中有诗"。  相似文献   

5.
董其昌才华横溢,有着丰富的学养,多方面的才艺,通禅理,精鉴藏,工诗文,擅书画及理论,是文人画发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董其昌在绘画上专长于山水,他的绘画艺术在中国山水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处在政治黑暗腐朽,宗派纷争,相互倾轧的恶劣社会环境下,只能在山水画中寻求自我心灵的释放。在其看来,绘画就是以山水来表现自我的审美心胸——游心于艺,才有了浸润着其美学旨趣的画理画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水画风格,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相似文献   

6.
"四王"和"四僧"是清初文人画发展的两个分支,虽然处于同一时代,但由于地位和境遇不同,使他们的绘画有着不同的风格特色。"四王"是集古之大成的代表,他们遵循传统山水画的审美意识,画风温柔敦厚、中正平和。"四僧"也学习古人,但敢于突破古人成法,张扬个性,以丑为美,不受前人束缚而师法造化,取材源于自然,贴近生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四王"的艺术思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相似文献   

7.
恽寿平的山水画与花卉画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只有花卉画为世人所重,山水画方面的成就却被人忽视。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恽寿平恢复了失传的没骨花卉技法,这对于花卉画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且无人能及,因此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另一个原因是恽寿平的山水画不合当时画坛复古的潮流与世俗嗜古的口味,又与官方疏远,不像四王等受到官方的支持而成为正统派的画家,可以借此发挥更大的社会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恽寿平山水画在当时的影响不大,就否定其艺术上的成就。近年来,学术界对此有了新的认识,不少学者也对恽寿平山水画做出了较高的评价。他的许多设色山水画或花卉画作品把笔墨与设色精妙结合,表现了淡逸而不浅薄,沉厚而不凝滞,光彩夺目而又潇洒脱俗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清代的画坛画家萧云从,创建的姑孰画派,对皖南诸画派产生重要影响,对清代绘画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参与了版画的创作,留下精美的艺术作品,并对他的山水画风格形成产生影响,文章着重分析徽派版画创作与萧云从绘画风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论和以禅通画的理论,在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样,作为一个杰出的山水画家,在董其昌的山水画中也体现和验证了禅宗思想对他艺术追求的影响.本文试从董其昌山水画中笔墨语言的运用、画面意境的追求及创作方法等方面来分析禅宗思想对董其昌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自魏晋至今,山水画发展了一千多年,其间,山水画家多是以传统为基础的,不同流派对待传统存在“摹古”与“创新”两种分歧。清代画家深受南北宗论的影响,摹古是当时画坛的主流倾向,当时画家们在山水画中极力追求笔墨。对于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石涛是与他们不同的一位画家,他不仅能把传统化为己用,而且能够别出心裁、另辟蹊径,跳出南北宗论的约束。石涛注重个性的解放,运用自己的法度,展现自我的风格。石涛绘画语言的独创性集中体现在他的山水画中,故介绍了石涛山水画的三个历程,对他的绘画思想、技法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索其山水画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1.
清代"四王"之一的王原祁在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史上可谓是一位集大成者,他在梳理和总结前人绘画思想的基础上,创建出一套完整的、属于自己的绘画理论体系。山水画的学习需要研究和学习先人的优秀作品,虽然新文化运动以来对于"四王""摹古"风气的批判层出不穷,但是王原祁的绘画思想在今天看来依旧需要并且值得我们重新去审视和研究。王原祁的影响不仅作用于清代绘画的发展,而且作用于后世绘画的发展过程。王原祁的《仿高房山云山图》能典型地体现其绘画思想。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绘画史来看,五代宋初山水画家李成的作用最为巨大。他发展了唐代以来的画风,影响了宋代以后流派的演变。李成的作品历代都被认为是"神品",北宋时就被认为"前无古人",后世更被认为"千古一人""古今第一"。当时由于对他的特殊崇仰,几乎不提他的名字而称"李营丘",是人以画重。李成确立了他的画派,受到后学的景仰。李成的绘画影响了整个两宋时期的山水画风格,达到"一统"和"独尊"的程度。元朝绘画的半壁江山依然笼罩在李成风格之下,从中可以看出李成影响的巨大。  相似文献   

13.
我国清代画坛上最重要的画家代表石涛的画,淋漓洒落,笔式狂放,面貌多变,和同时代的主流"清初六家"有很大的差异,对后世山水绘画者产生了很大影响。石涛在艺术上勇于创新,主要表现在对山水画中的笔墨形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但在当时的画坛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当今及以后的山水画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石涛山水画风格多样,根据所画对象的不同,所用的笔法也随之改变。"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山水画打破传统、积极创新的基础。宣城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山川秀丽,又紧邻黄山。石涛在此居住长达15年,结交了许多当时诗坛、画坛上的名手,又曾多次游览黄山。黄山对于石涛来说,是他绘画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为其以后的绘画及画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根据画家的身份和绘画风格等对画家进行派别划分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虽然本身具有一些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清时期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南北宗论的影响极为广泛,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也受此影响,从他的绘画作品来看,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创作、艺术和人格三方面。创作方面讲究引书入画、天人合一、以禅论画;艺术方面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画寄情、画中取乐"和"以画传情,表现情操"两方面;人格方面则与南北宗论的形成有关,讲究以三教合一为基础,实现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画家和画派众多,在继承了宋元画风的基础上,开创新法,对清代的画风有重要的影响。明代绘画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初期,以宋代院体画风格的宫廷绘画和"浙派"为主流。中期,苏州成为江南一带的文化艺术中心,"吴门画派"占有重要地位。后期,花鸟、人物、山水画多方面发展,文人画盛行,松江山水画派影响到了清代。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书画,晋唐以后,名家辈出,如百花竞艳。其间开宗立派、对后人有着较大的影响又有几人,明朝董其昌便是其中一人。受佛教禅学思想的影响,董其昌走出了一条以"淡"为美的艺术道路,开创了一派新的书风。围绕禅学思想对这一艺术风格产生的影响以及这一风格对当代文人书画家的现实意义进行剖析,以期对今后学习书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元四家"作为元代画坛的重要代表,曾在山水画史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与影响,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元人山水画对中国古代山水画发展发挥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元四家"的山水画艺术风格各异,主要是他们艺术探索和审美观念造成的,这也是值得关注与玩味的话题。例如,在"元四家"中,倪瓒的萧散简远与王蒙的繁密厚重形成画风上的鲜明对比。倪瓒作品所刻画的是"疏而不简""简而不漏"的疏体山水;王蒙则描绘出的是"苍茫浑厚""秀润静谧"的密体山水。二人"一简一繁"的绘画艺术效果与他们的创作技法、内心世界、审美追求和人生阅历等密切相关,值得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19.
清代画家恽南田的绘画思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南田画学以阐发山水画理为主,其中蕴涵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画学与美学思想,关涉到山水画的创作主体、艺术本体、审美标准以及山水画的多重境界观,形成了以"逸"为主的绘画境界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对二王笔法的追求与阐释代不乏人。董其昌以"势"立论,可谓真知灼见;倪后瞻师承董其昌,对"势"有会心处,且以"要笔笔分得清,要笔笔合得浑"之"分合观"对笔法作进一步解析;包世臣于"形质"求笔法,欲"当于目而有据",过度的解析,反而与王字笔法真谛转去转远。笔法的"分合",因大字书写实践,有其合理的一面,然而,重"分"轻"合",则是形成对王字笔法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