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德国表现主义先驱者之一,蒙克不仅是位画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位哲学家,其著作《呐喊》所表现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文章将探索《呐喊》这一著作是如何实现蒙克与观赏者之间的情感交流的。  相似文献   

2.
色彩是油画的核心语言,是油画画家传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色彩自身没有过多的情感意义,由于人类自身的生活经历,赋予了色彩多样的情感含义。在油画作品中表现主义画家蒙克所展现的具有强烈主观性和抒情性的色彩是最不易被忽略的。在他的画笔下每种颜色都有其情感个性,这种个性是通过作者潜意识流露出来的。其中黑色是他最常表现的几种颜色之一,生活中的黑色虽然显得单调沉闷,但是在他的画面语言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3.
绘画符号揭露画作的内涵,是画家的想法、理念、描绘手段、情感等融汇的产物。蒙克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具有隐喻性的符号,它们类似文学家笔下的语句功能以视觉化的图像方式呈现,在观者和作者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溯源符号、解读符号、整理符号等三大方面阐释蒙克的绘画作品。  相似文献   

4.
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中人格理论为切入点,通过人格构成论、人格动力论以及人格适应论三点分别解析蒙克个人人格发展,进而分析这些人格在蒙克个人身上所产生的原因,以及蒙克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人格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搨写》中讨论了"吹云非画"的问题,但卷四中所录的"烈裔喷壁"却与这一论述产生立场矛盾。类似矛盾还见于他对画家身份的限定与实际录入的画家身份之间。这些矛盾反映出一种在寻求文化认同的心态驱使之下采取的写作策略,此心态见于全书多处。为完成完整古代画史的建构,由于资料匮乏,作者取舍不易。研究中需向此取资时,对于其矛盾心态需多注意。  相似文献   

6.
蒙克画作,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分崩离析的艺术流派中,表现主义画派异彩纷呈众画作里的一束流光。这束流光耀眼刺目,白炽强烈的光里有死亡、恐惧、惊骇、鲜血、绝望、无助。画作是画家心之镜像,里面映照了艺术家成长的轨迹。画作主观色彩浓烈,个人意识醇厚。画家渲染的一总情味,不管有多么不堪,都是他内心赤诚和本真的投射,画里祭奠了生命旅途中的所有艰辛和不易。  相似文献   

7.
《呐喊》,或翻译为《尖叫》,是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于1893年所创作的作品,而这幅画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表现主义绘画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2012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 1895年版的《呐喊》拍卖成交价约1.1亿美元,打破了当时的拍卖交易记录。正因如此,《呐喊》所涉及的一些故事、一个和死亡及痛苦纠缠一生的天才画家蒙克的故事,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美术史上曾出现过一个通过作品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其中,蒙克是表现主义绘画领域的先驱和代表。他的作品表现性极强,用色主观且具有象征意义,画面中的人物被描绘得富有特点且极富情感。《生命之舞》这件作品是他创作的"生命组画"中的最后一幅,具有代表和总结意义。文章详细解析它的形式和内容来了解他作品的风格,领悟蒙克所流露出来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童年意识对画家绘画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童年记忆对每个人都非常珍贵,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会深藏于我们的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部分。尤其是对艺术家而言,童年意识更是其创作的源泉。达芬奇的创作,以他笔记中描写自己童年记忆的一段文字为出发点;米罗无论是绘画表现手法还是创作题材均来自他的童年意识;达利儿时养成的特殊性格和心理影响着他整个的创作思维与生涯;蒙克的作品中充满了悲情色彩,与他不幸的童年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竹久梦二是日本明治、大正年间的画家、插画家、版画家、装帧设计家、歌人、诗人。尽管梦二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但在美术史上评价最高、对当时和后世影响最大的,无疑是所谓"梦二式"美人画。竹久梦二一直以生活中的女人为模特,不懈地描绘、完善着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也因此被称为"大正的歌"。另一方面,梦二也是童心画家,他为很多儿童杂志画插画,设计封面。梦二生活在一个思想多元的年代,但其内心深处,憧憬着那份平静与美好。这就是人类对自然的希求。可以说,不论是美人画,还是儿童画,都出自梦二的一颗温暖之心。  相似文献   

11.
"以文为上"的宋代,是中国文艺复兴的时代,是古今思想发展的关键点。宋代文人复兴儒学,成一代理学之风尚。其中程颐所言"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的修养论对宋代绘画体系及其画家的建构和塑造有深刻的影响,使后代画家受益无穷。  相似文献   

12.
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域一般比较偏远,受现代文明的冲击较少,恪守了自己的民俗,保留着自身的生活习俗,从艺术角度讲,尤其是在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表现上为广大画家们提供了最原始最朴素的资源,广大画家深入少数民族地区,画家们深入人民的生活环境中,体会他们的劳动、思想情感以及民俗民风,借助少数民族题材表达着自身的一种感觉和记忆。  相似文献   

13.
史上关于南宋画家马和之身份记载的矛盾主要集中在御前画院画家和工部侍郎这两点上。支持"工部侍郎"身份的学者主要依据传为南宋陈善所撰的《杭州志》的记载。但考文献史料,史上有名可考的陈善有六七人之多,撰写《杭州志》的陈善实为明代文人陈思敬,而非南宋文人。绘制《毛诗三百篇图》的画家马和之并没有从事过工部侍郎这个职位。做工部侍郎的实为元人王喜笔下与《毛诗图》作者同名的都水官马和之。  相似文献   

14.
沸腾的生活与回避现实的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一些美术展览会上相当数量的作品中,我们丝毫看不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对画家的影响.一些像机械人似的形象充斥着画面,这些作品要么表现的是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要么仅仅是画面形式的"新颖",要么就是东拉西扯,把互不相干的东西拼凑在一起,组成一个似是而非的画面,试图表现画家玄虚的"深刻思想".艺术创作规律被这些画家忽视了,"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一常识被这些画家遗忘了.他们常常关在屋子里进行所谓的"理性思考",冥思苦想地玩弄"概念游戏",或是蜻蜒点水、走马观花似地在现实生活中拍摄一些照片,拿回家临摹复制.此种画风似乎有日趋兴盛的趋势,很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5.
有个青年画家请教大画家门采尔:"我画一幅画只用一天,为什么卖掉它却要一年?"门采尔说:"你为什么不倒过来试试?"曾国藩率湘军与洪秀全的太平军作战,连吃败仗。幕僚草拟奏章,中有"屡战屡败"字样,曾国藩改成了"屡败屡战"。同样两词,  相似文献   

16.
郭若虚在<论气韵非师>一文中,把"人品"提高到非常重要的地位,认为画家的"人品"对其绘画作品有决定性作用.由此,对画家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此外,他在<论气韵非师>一文中提到的"轩冕才贤,岩穴上士,依仁游艺,探赜钩深",是对孔子儒学的一种回顾,提示出文人画家达到高雅"人品"的根本途径,是文人画教育思想发展成为蒙养说,以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一个线索.  相似文献   

17.
董其昌的南北宗论是根据画家的身份和绘画风格等对画家进行派别划分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虽然本身具有一些缺陷,但在一定程度上对明清时期的绘画产生了极大影响。南北宗论的影响极为广泛,董其昌的绘画美学思想也受此影响,从他的绘画作品来看,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创作、艺术和人格三方面。创作方面讲究引书入画、天人合一、以禅论画;艺术方面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画寄情、画中取乐"和"以画传情,表现情操"两方面;人格方面则与南北宗论的形成有关,讲究以三教合一为基础,实现内外兼修。  相似文献   

18.
印象主义绘画不再有传统绘画内容与形式的规范与完美,却用色彩技巧描绘出视觉感受的真实,显现出现代科技及现代思想对它的影响。正是这种以感觉色构成绚丽多彩的画面,让生活在19世纪巴黎的印象主义画家沉浸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氛围里,完全依附于对颜料色彩的玩味情趣,任凭视知觉的兴致,自由地驰骋于色彩感觉之中,以色彩方法实现了"印象"艺术。  相似文献   

19.
《渔庄秋霁图》是元代画家倪瓒画风成熟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画家在极简的构图模式中通过巧妙布局、经营,加以简笔淡墨的出神运用,创造出一种萧寂、简淡、清静的意境空间。这种意境氛围的营造与画家的审美追求、生活蒙养、人生阅历密切相关,画面中"物我合一"的"有我"图景深刻寄托了画家主体"隐逸""出世"的心性诉求,并由此建立了一种突出人格化气息的山水图式,将中国文人画提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充分展现了山水画中"以逸为高"的精神典范。  相似文献   

20.
选取19世纪的纳比派中的绘画大师维亚尔和勃纳尔这两位关注自然和生活环境的画家,以画家的私密生活为切入点,探讨生活与绘画的关系以及两位画家的绘画。对比维亚尔和勃纳尔绘画艺术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研究生活题材在艺术创作的重要地位以及绘画语言在绘画创作中所占的分量。最后,通过研究两位画家的绘画而得出艺术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