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日本大地震后,中国网络出现两种非理性的舆论,一是源于狭隘民族主义的幸灾乐祸言论,二是轻视中国救灾努力的妄自菲薄看法.本文认为网民的表达权利应该受到尊重,但非理性的网络舆论不利于网民网络媒介素养的形成,也不利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建设,提出发挥微博和博客的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网络舆论走向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典型伤医事件的网络舆情为研究切入点,选取天涯论坛网民关注度较高的伤医事件为样本,分析暴力伤医事件医患双方背后的社会心态。从社会情绪、社会认知、价值倾向三个维度剖析网民社会心态的现状及其潜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医疗体制的弊端、医患双方角色认知差异、媒介传播机制失范、群体弱势心理泛化等,分析网民群体心态失衡的原因,进而提出从优化医疗体制、医院提升人文关怀、媒体提高新闻准确度、个人树立理性观等角度矫正公众社会心态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突发事件的产生和传播中, 人们往往更关注负面信息的加工和传递, 存在负性偏向。本研究依据事件酝酿、爆发、蔓延阶段的特征, 构建心理机制模型, 通过3项研究分别检验了信息内容、信息加工和信息传递中负性偏向的产生和发展。结果表明, 负性偏向不仅产生于网络突发事件的源头语篇中, 还产生于个体信息加工和人际信息传递过程, 表现为个体对负性词汇更好的记忆效果及更高的辨别力, 以及网民间对负性信息的选择性传递和对模糊信息的负性解读。研究有利于认识网络突发事件信息传播规律, 科学应对舆情危机, 创新网络治理。  相似文献   

4.
迅速崛起的网络社会改变了网民的行为方式,极易引发新的道德风险和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我国网民的网络道德情感主要包括网络责任感、网络羞耻感、网络正义感、网络移情四种基本道德情感。其中,网络移情包括网络认知移情和网络情感移情两个维度,网络羞耻感包括侵权羞耻、虚假羞耻和暴力羞耻三个维度,网络责任感涵盖网络他人责任感、网络自我控制力及网络自我责任感三个维度,网络正义感包括鄙视非正义和伸张正义两个维度。通过对533名网民进行问卷测试,检验相关指标适合度,网络道德情感量表呈现出较好信度和效度,能够为我国网民的网络道德情感与网络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廉政监督中,责任伦理是对监督个体过度自由化、群体非理性化、治理碎片化的网络行为是否承担责任所进行的伦理诉求与追问,内涵监督主体自由性、监督地位平等性、监督目的正义性与监督行为诚信性等四个维度的伦理属性。从这四个维度进行考察,网络廉政监督主要存在网民监督自由性与网民人身非安全性、监督平等性与信息享有不平等性、监督目的正义性与监督手段非正义性、对不诚信行为进行监督与监督者行为不诚信等伦理困境。加强网络廉政监督需要从自由、平等、正义、诚信等四个维度倡导责任伦理精神,构建保护网民安全、消除信息鸿沟、保障人格权利、追究失信责任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谣言变得俯拾皆是。作为社会转型期的一种伴生物,网络谣言在某些时候虽然有利于帮助了解舆情和表达民意,但更多时候却扰乱了社会公序良俗,不仅引发了社会信任危机,破坏了社会公德,还加剧了现代人的价值迷失与精神困顿。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网络谣言之所以如此泛滥,与社会矛盾和风险引发的心态失衡、官方信息处理机制的政治伦理缺失、网络媒体商业利益与道德责任的失衡以及网民道德主体的缺失与价值理念的偏差有着直接关联。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思路,将网络谣言纳入到伦理语境中,对其进行深刻的观照,并回归到日常生活世界,建立相应的伦理机制,积极进行伦理救赎,消解网络谣言引发的伦理焦虑,从而维护我们共同的网络道德净土。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民众表达利益诉求、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为了避免网络舆情对现实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关部门应当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并积极回应网络舆情危机。以"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为例,利用网络爬虫工具采集相关新闻、微博数据,从网络舆情关注度、媒体新闻报道文本、网民微博评论文本、舆情危机回应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基因编辑事件中的社会心态与舆情危机回应策略,为网络舆情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五联网时代迅猛袭来,网络互动普及程度的提升,以及网民数量的飞速增长,特别是微信等引领的“微文化”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进入网络的“微时代”。面对“微时代”下微信等“微文化”对网络舆论的猛烈撞击,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思。  相似文献   

9.
网络群体事件传播机制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网络群体事件频繁发生,已经严重地危害了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生活安宁.我国网络群体事件在短期内呈现井喷式爆发的原因:社会现代化进程中难以回避的矛盾通过网络集中爆发;网络技术创新远远超前于网络舆论引导方法创新,增加了网络群体事件管理难度;用传统的舆论引导观念和方法管理网络舆论,激化了网络群体事件.从网络群体事件发生机制看,发生网络群体事件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网络舆论强度、网络舆论恒度和网络舆论发展动力.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都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网络群体事件,更不会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公共危机事件.解决网络群体事件主要方法是:政府和传媒依法监控网络舆情,及早发现、处理网络群体事件;把引发网络群体事件的网络话题变成死火山话题,防止诱发新的网络话题或反复出现类似网络话题;保障网民表达权利.  相似文献   

10.
中国政治过程中的利益集团及其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光斌  李月军 《学海》2008,7(2):55-72
在现实中国政治中,利益集团已经是不容回避的显性政治力量,执政党也明确提出利益"表达权"问题.因此,利益集团是研究中国政治过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本文就中国利益集团的类型、政治角色、影响,如何治理利益集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若干问题.本文发现,作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利益集团在政治过程中既有积极的利益表达作用,也因为表达结构不均衡而导致非均衡性利益分配,因此需要国家的矫正.  相似文献   

11.
审美与教化     
本文通过复活教化概念探讨了审美和艺术的教育潜能,为此提出一种既强调教化的社会特性又强调艺术作品和其他审美表达的作用的解释。教化是一个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关系对见识的产生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作品被描述为形象,它们在表达、传播和商讨文化价值观中起着中介和参照点的作用。在对这一论点的展开中,作者将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分析与其关于启蒙的论述结合起来解读,突显了审美判断的社会和政治特性。洪堡关于教化的审美和社会维度的讨论提供了另一个起点。作者用两个当代艺术过程的例子来表明艺术在我们时代的教育和政治关联性。  相似文献   

12.
陶金 《孔子研究》2020,(3):61-67
整体回顾儒学在古代日本的传播情况可知,儒学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史可分为初传期、拓展期与转型期三个历史时段。以儒学在古代日本的国家和地方教育体系中的传播情况为主要考察对象,亦可发现中国儒学在日本最初的国家教育体系创立、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即可从政治性、文化性、宗教性三个角度剖析中国儒学在古代日本传播的典型性特征及其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岑树海 《学海》2006,(4):76-83
中国传统社会中朋党和秘密会党的产生以及生存,与传统中国的政治制度紧密相连,而从朋党(或言之派系)、秘密会党到现代政党的转变,不仅反映出传统中国政治制度上的革命性变迁,同时也折射出民众在政治结社、政治参与方式以及参政观念上的改变,这无疑是晚清至民国民众政治生活的最重大变化。政治参与方面的本质性变化是政治发展的核心要素,民众结社能力的提高无疑对政治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传统中国独特的政治参与方式——朋党、会党在晚清的政治现代化运动中向政党转变的轨迹,凸显了传统社会普通民众政治参与方式、结社活动在现代化过程中所发生的质的飞跃。本文尝试对这一重大的历史变迁进程作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学海》2017,(3):77-85
借鉴政治沟通中参与和回应理论的视角,提出一个中国网络参与下的地方政府回应的理论模型。本文的核心命题是:地方政府对问题、议程、官民关系的不同沟通机制导致不同的政府回应模式,产生相应的政府回应行为。这一理论模型为分析在网络参与这一全新背景下,中国地方政府的治理结构、政社关系、行为类型及其变化过程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框架。以茂名PX事件的政府回应过程的实证研究来解读这一模型,分析了其模式特点、网络舆情、主体行为模式、作用机理以及回应效果。  相似文献   

15.
论网络社会交往中的个人诚信缺失现象及其治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从网络社会交往是现实社会在网络虚拟空间中的延伸这一观点出发,论述了网络中的个人诚信缺失的表现、根源及其影响,指出治理网络社会交往中的诚信缺失问题不仅需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民群体自身的规范,还需要在现实社会交往中建立相应的管理和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6.
如果古典时代的哲人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我们这个充满虚拟实在的时代的话,想必他们会大吃一惊,以为来错了地方.对他们来说,我们这个时代肯定是个充满了莫名其妙事物的天方夜谭,是个让他们瞠目结舌的超现实世界.在我们这个世界中,众多网民的见面语早已经从"你吃饭了吗?"变成了"上网看到什么消息了?"、"魔兽了吗?"、"偷菜了吗?"等等.我们的通讯、信息获得、商品交易、交友恋爱、统计、企业管理甚至政治竞选,很大程度上已经通过网络进行.  相似文献   

17.
虞愚教授在全国首届因明学术讨论会上的报告中认为:从中国逻辑史的发展过程看来,由隋唐到明是因明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阶段,应另辟一个时期。这同从明到解放前夕,西方逻辑在中国不断传播并与名辩之学互相发挥应另辟一个新历史时期是一样的。我们有理由以印度因明和西方逻辑在中国的输入到创新,作为中国逻辑史中两个重要的里程碑。接着,他在报告中介绍了因明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网络诚信制度建设具有必要性,它是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应对网络诚信特殊性的客观要求和维持公正的网络经济秩序的根本保证。在当代中国构建网络诚信制度具有可能性,顶层设计指引制度方向,诚信文化创造环境基础。网络诚信制度是一个体系,具体包括网络诚信法律制度、网络诚信管理制度、网络诚信责任制度等。网络诚信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网民对于诚信制度认同与遵守以及行业组织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政府基本沿用封闭、僵硬的内部处置方式应对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在一些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网民成为影响舆论的关键力量,他们通过传递信息、发表观点,推动政府制定良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这些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鲜明的法治意蕴.当前,政府应借鉴美国政治精英利用黑幕揭发运动促进制度建设和社会转型的经验,主动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纳入体制化轨道,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完成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2011年腾讯网和凤凰网报道的两例医闹事件的网络评论观点进行调查分析,探计网民对于医闹事件的网络评论特点.经对两例医闹事件的网民评论观点的收集分类和统计,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各事件在不同网站网民的评论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加强网络舆情的引导,对于改善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