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时代发展,女性意识逐渐觉醒,女性主义成为当代流行的一种文化思潮和艺术运动。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传入以及中国本土的女性问题引起了中国女性艺术家对女性主义艺术的思考和表现。申玲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生代"艺术家,她根据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创作了一系列具有表现性的情爱主题的作品,这一系列的作品都渗透着女性主义的思想,在画面中表现平等的爱与和谐的夫妻关系。文章旨在通过使用女性主义美术史的方法分析申玲作品中的性爱主题,感悟其中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2.
李鹏 《美与时代》2007,(12):54-56
对于一名女性艺术家来说,人格的独立、独特的观察视角、生理特性与社会特征是艺术创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我们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女性主义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她们在叙事意识上的巨大变化.她们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艺术观念和语言方式的同时,试图结合自身的女性感受加以再创造,使女性视角东方化、本土化.  相似文献   

3.
女性意识和后来的女性主义艺术运动不仅给西方美术史及西方的女性艺术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给东方的女性艺术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文章从女性艺术家被艺术史"忽视"的原因为突破口,以中国女性画家潘玉良的女人体画为例,分析了潘玉良女性意识的觉醒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旨在了解女性意识对于女性艺术家创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第二次解放女性运动浪潮高涨,女性主义一词开始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其中一批女性艺术家便被称作女性主义艺术家的先锋代表。弗里达就是其中一位,其因自画像而闻名。分析弗里达的作品可以看出,在创作题材和情感上弗里达与女性主义艺术是趋同的,但画作中的情感与思想上,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女性艺术家个人角度观察世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主义艺术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思潮.许多女性艺术家和女性理论家开始思考并致力于改变社会中以男性为主导的、性别不平等的现象,重新思考女性的自身价值、社会地位以及与男性之间的关系.美国女性主义艺术家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1954-)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她的作品将后现代艺术和摄影融于一体,在后现代领域中独树一帜,可以说她的作品从整体上成功地触摸到当代文化的敏感神经.她不拘于一般女性艺术那种纤细、精致的传统,冲破女性艺术追求坦诚,实在及修养的外观束缚,创造了其独特的具有自述性和女性主义特点的艺术形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艺术是当今西方艺术中一种新的艺术思潮,也是后现代主义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女性主义艺术要求作者必须有明确的女性主义主张,而作品也应体现出相关的观点与主题.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以女性的视角,采用女性独特的表达方式-女性话语,展现女性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爱在他城》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芭芭拉的女性主义思想。父权社会中的男权文化是女性受到压迫的根源,只有努力充实自己,取得经济及精神上的独立,实现女性意识的觉醒,才能真正完成女性意识的成长,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真正地做自己。时至今日,虽然女性主义已经历了三次浪潮,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真正的"男女平权"仍没有彻底实现。芭芭拉的文学作品无疑能给身处困难的女性带来光亮,让女性能直面生活的挫折、实现自我的独立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代伦理学的新发展:女性主义伦理学评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女性主义伦理学是当代伦理学中反主流规范伦理学中的一支。它将女性身份作为反思西方社会生活的一个符号代码,试图以性别分析方法剖析伦理学领域内性别权力的运作,以结束使女性受压迫的伦理意识和谋划,达到更合理的对伦理道德的理解。同时它批判了规范伦理学的普遍主义理论体系与论证方式,质疑了主流伦理理论的基本预设与价值建构。女性主义伦理学探究是一个正在进行的过程,当代伦理学多元化发展的潮流中,女性主义的探究为伦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空间。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理论一直是西方心理学研究中一个活跃的研究主题。女性主义认同是一种基于女性主义立场并自我标签为女性主义者的社会认同。基于Downing和Roush的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理论,心理学研究者开发了FIS、FIDS、FIC等旨在评估女性主义认同发展阶段与水平的测量工具。研究表明,由于女性主义赋权女性挑战其生活及社会文化中的性别主义偏见,因此,女性主义认同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女性的自尊、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从而促进女性的身心健康。未来的女性主义认同研究应该重点致力于女性主义认同理论的完善和深化及研究方法论的变革,包括运用交错性范式与多元方法探讨不同性别、种族/民族、年龄、阶层等多元群体经验,使用追踪研究探讨女性主义认同发展的历程,以及致力于女性主义认同研究工具的本土化,从而推动我国女性主义认同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宋璇 《美与时代》2013,(5):115-117
Karen Lamonte(凯伦·拉蒙特)运用丰富细腻的玻璃艺术语言,通过服装、女式镜子等具有女性象征意义的物件来表现女性身份的存在,表达了对女性身份意义的理解,向观者传递出一种古典、柔和的女性美。女性主义艺术可以说是早些年代的热门话题,至今仍有很多相关方面的争论或探讨。一些女性艺术家发起对女性意识的认知运动,进行自我观照,甚至由此产生了很多激进的艺术作品。还有的以身体自喻,借以表达自我意识的觉醒,引起人们对女性身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女性追求身体之关的行为中与生命存续之间存在的多重紧张关系表明,女性的审美时尚已日益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关系。但是,女性崇关行为中仍然存在的男权价值观意味着潜在的生命伦理危机。在女性生命伦理问题上,必须注意利用女性主义对女性生命意识的积极影响,同时防止女性生命意识的畸变与生命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12.
女性追求身体之美的行为中与生命存续之间存在的多重紧张关系表明,女性的审美时尚已日益摆脱了对男性的依附关系.但是,女性崇美行为中仍然存在的男权价值观意味着潜在的生命伦理危机.在女性生命伦理问题上,必须注意利用女性主义对女性生命意识的积极影响,同时防止女性生命意识的畸变与生命伦理危机.  相似文献   

13.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性别差异不应成为艺术观念表达的障碍,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的统一才是艺术创作的最终追求.艺术家应具有独立的个体意识,艺术也应超越性别差异.目前,中国女艺术家有这样三种创作状况:以女性性别特质为出发点的艺术创作;以女性主义话语为出发点的艺术创作;具有形式与观念同一性的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14.
对于女性主义艺术史,多数研究强调其对抗男性话语权威、解构传统艺术史的意义.这样一种对于女性主义艺术史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现有文献的支持与印证.但是女性主义艺术史不仅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艺术史中的“反叛”角色,同时也可以被理解为对于艺术-文化史的拓展与延续.由于女性主义艺术史没有提出具体而明确的方法论,在当下艺术史研究趋向方法论综合使用的情境下,其为诸种方法论的合作与竞技提供了可能的场域.方法论在女性为观照中心的交织中,建构了女性的艺术-文化史,这种文化史揭开了未被我们真正认知的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是西方传过来的概念,它是通过女权运动来打破男权文明的神话,意在彻底消除男性与女性的不平等差异。面对20世纪90年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有人认为女性艺术玩得太过火了,有人却为女性艺术呐喊助威。但是仅从艺术的个性化语言来说,中国女性艺术应追求独立于男性艺术之外的美学品格,力争展示自己的特色,坚持自己独特而唯一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陈婷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142-142
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作品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有关女性主义的探讨。阿尔莫多瓦拥有无限的欲望,他的影片中也含有边界力量,女性主义就是其中之一。《回归》讲述的是一群女人在遭受背叛欺骗后,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故事。导演把目光投向普通女性身上,直接或间接唤起女性意识的觉醒,以此来捍卫女性的尊严。  相似文献   

17.
生态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与生态主义思想结合下产生的,它强调女性必须和自然结成同盟,在解放女性的同时解放所有生命。中国古代神话中,女神与自然世界关系密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域回溯中国神话中的生态智慧,可以丰富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为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乃至最终解放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18.
"一代画魂"潘玉良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艺术成就较高的女艺术家。她的作品众多,感染力强,充满浓郁的东方色彩,意蕴深长,独具魅力,形成了她个性鲜明的绘画语言符号。她长期致力于中西绘画的融合探索,形成了"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风格,享誉中外。20世纪初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冲击,新艺术革命到来,潘玉良作为少数接受美术专科学院教育的女性,又先后两次留学法国,凭着对艺术的热情,对祖国的忠诚,创作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她的创作题材多表现女性主义,尤其以自画像和女性人体盛名,潘玉良是一位女性主义画家,她从不同角度更深层次地探索了女性主义艺术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尤金·奥尼尔(1888-1953)早、中、晚期作品中女性形象突出的特点是从"扁平形象"发展为"圆形形象".其代表作<天边外>、<榆树下的欲望>和<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中的三位女主人公露西,爱碧与玛丽共同构成奥尼尔笔下普通女性悲剧命运的整体画面,她们形象的转变反映了奥尼尔女性主义意识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陈杏 《美与时代》2007,(12):135-137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分析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和《秀拉》中的黑人女性的成长,指出种族、性别和阶级压迫使得黑人女性处于社会的最边缘,反抗是她们唯一的出路,但同时应加强黑人女性的团结,珍视黑人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