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贯中西的清末民国学者梁启超在戊戌变法之后逃亡日本,在日期间创办《清议报》,致力于推介日本学习西方之后的学术成果,并将"美术"引入到中国。鉴于"美术"这个概念在现代美术领域的重要性,试图对梁启超提出"美术"的学术背景、"美术"引入中国的过程、本概念的特定历史内涵、以及对清末民初美术史研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考察,以期梳理出梁启超《东籍月旦》中"美术"引入中国的线索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传统绘画史学发展到20世纪后,因"西学东渐"和向西方学习的时代思潮,逐步受到西方艺术史思想和方法的影响。中国美术史学开始形成现代形态,中国美术史的研究逐渐具有"国际眼光"。滕固将"艺术风格学"引入中国。方闻针对中国绘画和书法的特殊性,在风格理论基础上,创新提出"视觉形式结构分析"法。而与"艺术风格学"对立的"图像学"方法被巫鸿应用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从以上诸人的研究可以一窥20世纪至今,西方艺术史观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批中国留学生怀着救世的抱负远赴海外留学.据史料记载,1901-1939年从日本公立或私立大学,高等学校、专门学校、陆军及海军学校、7所艺术学校、女校毕业的中国留学生的总数为11699名,而日本7所艺术学校共计培养中国毕业生仅72名[1].根据这一统计结果得知,留学日本的中国籍艺术类毕业生仅占当时毕业留学生总数的0.6%.近年国内关于20世纪美术家的个案研究已经表明,早年留学、游学日本学习美术者其实不在少数,然而其中真正毕业归国者寥寥无几.日本侵华战争的爆发造成了大批留日中国学生的退学风潮,这一风潮是否影响到在日本学美术的留学生?本文就这个问题以东京美术学校粤籍留学生为例展开研究,试图找出抗战期间留日美术家退学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4.
"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苏轼这首论画诗对后来的美术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因为苏轼的诗句,使得中国美术史上两位重要人物吴道子和王维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正罗世平,文学博士,湖北武汉人,1955年生。先后就学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英国东安吉利亚大学"世界美术史高级研修班"。曾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主任、造型艺术研究所副主任,兼任湖北美术学院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台湾艺术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现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美术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中国岩画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  相似文献   

6.
由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美协西安学术研究中心、中国传统美术与西部美术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向老子致敬——中国首届道教美术史研讨会",5  相似文献   

7.
自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以迅猛之势在全国范围开展之后,美术教育改革的链条也迅速向高校推进。"关系论"原则在高校美术史教学中的运用,可以打破平均化大课堂授课制和单纯以教师为主的限制。从动态化教学目标组合、不同课型类别整合、美术史课程资源整合、教学方法四个角度详细诠释"关系论"原则,有利于其在高校美术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0,(7):F0003-F0003
作者乃江西新喻人,中国画坛巨匠傅抱石之女。1970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78年入江苏省国画院从事绘画创作。1979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武藏野美术大学日本画系,取得硕士学位。后入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平山郁夫研究室,师从平山郁夫。她致力于弘扬中国水墨画,获奖无数。障壁画、民间祭组画和诗意画是她的主要创作内容。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巫鸿教授对中国古代灵魂观念的探索与发现、对祖先崇拜视觉话语的还原与解读,及其对"中层理论"和"空间美术史"的运用与倡说等三个层面,揭示其有关墓葬美术研究方法论中贯穿始终的宗教人类学视角和关怀。文章认为:"灵魂观念"和"祖先崇拜"这对宗教学概念,既是其墓葬美术研究的两个根本性观察目标和思维出发点,同时又是其方法论框架赖以形成的两个深层逻辑支撑点。  相似文献   

10.
杜旭光 《美与时代》2008,(5):128-130
高等美术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完善的管理制度,办学理念、培养方案的制定等.从目前美术教育现状和人才培养看情况不容乐观.北宋书画成就的取得乃至宋代美术对中国美术史作出的贡献值得探讨,对北宋画学教学应抱着"取精弃粕"的态度融古铸今,提高当代高校美术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美术史研究的方法中有许多很有影响的方法,这其中法国史学家、批评家丹纳提出的文艺社会学方法对美术史研究有独到的见解。在文艺社会学方法中,丹纳提出了著名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动因公式,这个公式很好地阐述了中西美术史上一些风格流派的形成原因。文章从文艺社会学的角度去分析南宋山水画的演变原因,来进一步解释这种研究方法对美术史的影响,并获得对南宋山水画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12.
现代考古学的兴起与发展,不但对整个考古学影响深远,而且对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民国时期,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吴金鼎等人将遗迹、遗物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风格带入考古学的研究之中。而对遗迹、遗物的艺术价值和审美风格的研究,实际上已经涉及美术的研究领域了。正是这种艺术上的跨界研究,对中国美术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很多的艺术史学者都将考古学融入艺术研究中,这大大拓展了美术史学的研究领域,使美术史学的研究内容变得更为丰富多样,研究方法和理念也受到了冲击,进而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  相似文献   

13.
巫鸿先生在中国佛教美术史学科中有独特的地位和贡献,先生提出的"原境""空间""建筑与图像程序""原创性石窟""绘画语言""超细读""礼仪中的美术"等研究的理论、概念和方法论,在佛教美术史研究中开时代新风,先生用这些理论、概念和方法论对具体佛教美术史案例的研究成果,属同类研究的范本,在方法论上有学术指导和引领意义。先生对佛教美术史一系列尝试性的研究,涉及的时代广、方向宽、问题杂、属性丰富,观察问题角度之犀利,解决问题手段之独特,得出结论之新颖,可以称之为"游戏神通"式的思考与写作,为佛教美术史的研究树立一个个标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讲述了我国美术史的起源与发展,通过对中国美术著作的内容进行分析,探索出了汉代绘画的特点和其在当时所起到的教化作用和政治作用,研究了汉代写实绘画在物体形象上和绘画技法上的追求,以期能从我国古代美术史的角度来处理汉画的历史叙述,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美术学,感受我国传统美术中呈现出来的强烈感染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15.
公元6世纪中期佛教传入日本,自朝而野地影响了日本的宗教信仰。缺乏教理体系的日本原始神道教受到了佛教"本地垂迹"说的全面冲击。14世纪伊势神宫外宫祠官度会行忠、度会常昌创立伊势神道,托名撰写《神道五部书》,从《古事记》《日本书纪》等日本神话与中国道家哲学中援引观点,试图构建可以对抗"本地垂迹"说的理论体系。其中,脱胎于道家哲学的"混沌"观便是伊势神道进行教义延展的支点。本文即是对伊势神道的"混沌"观进行解构,以阐释其理论来源、构成以及构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美术学科体系内重要的一支,美术史论长期以来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它在理论意义上,一直指导着美术创作的实践与应用。美术史论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史,而另一方面是论。它是对美术史、美术规律进行的学术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要明确美术史论教材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建立更加具有当下意义、应用价值的美术史论教材体系。  相似文献   

17.
纵览整个外国美术史,从古代美术时期到中世纪时期,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直到现代美术,从古至今的美术发展都体现着各个时期人类不同的意识观念,也正是不同时期的观念影响着美术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文章以外国美术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简述不同时期人类观念的不同,从而诠释美术史与人类意识发展的共通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间美术文化丰富多彩,是中国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其传承和发展对中国现代艺术有重要的影响,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艺术的重要思想。中国民间美术和传统艺术造型观念比较相似,照相技术和绘画艺术的发展就是民间艺术走向时代舞台的开始。中国民间美术造型观对现代绘画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要积极发掘民间美术造型的价值,探索它与现代绘画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我国当下有很多种版本的中国美术史类书籍,虽写法不同,但都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被写进美术史的女性艺术家极少.可喜的是,已有少数学者觉悟到美术史中女性艺术家的缺席或附属地位有失客观,他们正以力求客观的态度、觉醒的意识撰写《中国美术史》.在文化新常态下,书写美术史的性别视角亟待创新.  相似文献   

20.
傅抱石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成就最高,开创出独具个人风格的"抱石皴",确立了其开宗立派的艺术大师地位。"抱石皴"的诞生,是建立在傅抱石哲学思辨、审美认知、技法实践的基础上的,既受石涛艺术思想的影响,也有对历代艺术大师精粹的汲取,还体现了傅抱石自身艺术修养,更表达了他对艺术通古今之变的独到见解和大美境界的独特领悟。"抱石皴"由"散锋毛笔"和"散锋笔法"生化而来。就表象而言,散锋笔法仅是一种笔象与墨象,是"抱石皴"的形式美;就本体而言,酣畅淋漓、灵活飞动的皴笔,是傅抱石形与神、心与迹,达到了高度融通的内蕴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