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古代铜镜,起源于距今四千年前的齐家文化[1],到战国时期得到广泛使用,一直延续到明清。铜镜镜背上的图像和铭文,题材多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中,宗教为铜镜图像提供了很多题材,对铜镜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宗教也通过铜镜文化的传播而扩大了影响。铜镜艺术和佛教文化的融合,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播方式,为中国文化增添了更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佛教艺术是以一整套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的美的理想和审美形式必然要求适应宗教内容的需要。但是,佛教艺术并不因此而失其审美价值。佛教艺术家们总是按照一定的理想和审美经验去创造具有美感的形象和境界。观赏者们在受到宗教情绪感染的同时也总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感觉和审美判断。当然,艺术一旦纳入佛教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艺术自来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艺术因此在许多文化中成为显学,而中国文化虽以人间性见长,但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仍然既深且大,绘画、雕塑中的仙佛人物、建筑里的佛寺道观、乃至文学中的志怪、传奇、音乐里的梵呗禅诵,固为其直接的表现,隐逸哲学、禅宗思想更时时渗透于各门艺术中,因此,离开了宗教想深刻了解中国艺术的全貌乃不可能。然而,宗教在历史中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百余年来它在中国却常被冠以负面的评价,宗教的被污名化可说从未间断,也因此,近现代的中国就很难谈到丰富的宗教艺术。大陆如此,二三十年来佛教大兴的台湾亦然,弘法既…  相似文献   

4.
佛教的传来对于中国绘画的思想内容和题材,都有很大的影响,丰富和加快了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演变.可以说到了唐代,这个外来的宗教艺术完全改变了原来的风貌,彻底变成了中国式的佛教艺术,并成为中国绘画的主流.  相似文献   

5.
宗教造像是宗教艺术的范畴。世界上有大量宗教,但每个宗教对造像艺术有着不同的看法和规定,人们往往通过一些雕像或形象就可以判别出它们属于何种宗教,例如,佛教寺庙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像和天王像、菩萨像等等,道观里安置有玉皇大帝、土地老爷等等,这实质上都反映了一种崇拜现象,是人为宗教的产物,它与先民时代最早出现的图腾崇拜、山川崇拜、植物崇拜等自然崇拜有着本质的区别。  宗教艺术的产生时间很早,大概在宗教产生的同时或不久就出现了。人类在创造精神活动的同时,也开始产生了艺术创作和鉴赏的要求,不过最早的宗教艺术创…  相似文献   

6.
世界上的宗教,无不重视用艺术形式来宣传教化,尤其是美术。佛教作为东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宗教,更是深谙此道。梁慧皎《高僧传》即云:“敬佛像如佛身,则法身应矣。”可见寓教义于艺术形象,直接去感化芸芸众生,这是自佛教形成乃至流布到汉地以来一以贯之的历史事实。现...  相似文献   

7.
胡笳 《中国宗教》2017,(7):74-75
佛教的写经、刻石、摩崖等原本出于纯粹的宗教目的,却在无意中发展和保存了中国的书法形态,无法想象,如果中国书法史缺少了这些杰作,会黯淡几分。陈寅恪曾经说过:"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倚艺术为资用。"  相似文献   

8.
正佛教的写经、刻石、摩崖等原本出于纯粹的宗教目的,却在无意中发展和保存了中国的书法形态,无法想象,如果中国书法史缺少了这些杰作,会黯淡几分。陈寅恪曾经说过:"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倚艺术为资用。"佛教自从东汉明帝时传入东土,从此便与中国本土的书法艺术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关  相似文献   

9.
试论佛教音乐及其东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小荣 《法音》2001,(2):22-28
一、佛教音乐之性质  印度是一个宗教之国,其艺术的发生发展无不与宗教有关,S·夏尔玛指出:“印度艺术的生存就在于宗教。”[1]于此,音乐也不例外。举凡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皆是它重要的源泉。甚至到近前,印度古典音乐还是敬神的,对宗教的虔诚与赞颂,是印度音乐经久不衰的主题。  印度的佛教音乐穷源溯流则可远溯到西元前二千年至一千五百年左右的“四吠陀”,其中记述《梨俱吠陀》(Rgveda)歌咏方法之“娑摩吠陀”(Smeveda)即为其肇始。它奠定了声明与梵呗的基础,佛教承此而产生了伽陀(gatha),即合乐的诗颂。不过在…  相似文献   

10.
张志刚 《法音》2022,(12):21-24
<正>在世界宗教史上,中国佛教被誉为“本土化暨中国化”典范。因此,若要真正认识中国佛教艺术,便要将其纳入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加以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以史为镜、知古鉴今,更好地传承弘扬中国佛教文化艺术。赵朴初先生(1907-2000)很早就关注“佛教在中国的艺术化”,他在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十四届大会上发言指出,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中国文化是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11.
《佛教文化》1995,(4):49-49
挂历内页 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一九九六年佛教塑像艺术挂历,选取了历代塑造的佛菩萨造像。这些造像庄严、美观,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堪称文化精口吧更可供信众敬奉瞻仰。目前,该挂历已开印。读者可向((佛教文化$期刊社邮购,邮购价№~元。佛教艺术塑像挂历  相似文献   

12.
张总 《法音》2013,(1):40-42,73,76
2012年11月2日,由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所和云南省佛教协会主办,云南省博物馆协办的"中国首届当代佛教造像艺术暨佛教雕塑艺术展"在云南省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建国以来首次举办的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展览,展期虽然只有7天,但却是盛况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佛教文化艺术有近两千年的灿烂历史,其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之一,就是佛教绘画艺术。它通过艺术媒介从事佛教义理的阐释,并借助佛教经典进行审美意识的再创造,使佛教世界充满了“神异和灵性的光环”,吸引众多的崇拜者皈依佛门,甚至形成以佛画来教化民众的宗教活动。由于历代高僧和许多帝王贵族、文人学士出于他们利用佛教的各种目的,大力推行佛画创作,使佛画艺术作品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创造的结晶,成  相似文献   

14.
学诚 《法音》2013,(1):7-8
(2012年11月2日)非常荣幸应邀参加由城市公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艺术研究院宗教艺术研究中心和云南省佛教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当代佛教艺术展(佛教造像暨雕塑艺术)"。今天能够目睹如此精彩纷呈的佛教艺术作品,令人无比欣喜。  相似文献   

15.
正最初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宗教传入中国,很大程度上不是依靠经典,而是依靠它的艺术——佛像以及其他用以解释佛教教义的形象。因此,佛教造像艺术的转变对于历史上的佛教中国化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回顾这一段历史,对于今日的宗教中国化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西藏铜币上佛教纹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铜币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枝奇葩,它有着精美的纹饰和造型,蕴含着中国西藏地区璀璨的、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介绍了西藏铜币上的主要佛教纹饰,讨论了它们所象征的宗教寓意,使大家能够从历史文化和宗教艺术等角度来审视西藏铜币的设计理念。希望本文能引起更多人对西藏铜币研究的关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佛教的审美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元 《美与时代》2005,(8):10-11
佛教理论作为一种哲学观念,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处于反常的情势中,而且这种反常性尤为鲜明地表现在它与艺术的关系中和这种关系的演变上.佛教自古以来就有其独特内涵,它企图把对世界的一般意识、情感、态度等关涉审美和艺术的成分从宗教意识中清除出去,创造出关于苦难和涅槃的教义,赋予它一种严肃的道德禁欲主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在争取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宗教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宗教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当今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全世界的宗教徒能团结起来争取和平,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是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这已为它自身的全部历史所证实,也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许。所以,传播和发扬佛教的和平精神,以佛教智慧启发众生、净化人类的心灵、制止和消除人类的暴力行为、求得个体心灵的和平和群体生存环境的和平,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佛教的慈悲精神佛教被称为慈悲的宗教,…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其宗教艺术由此形成各自的地域性特点。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是中西方宗教文化中女神的代表,她们都被寄予了解救和渡化众生的梦想与期望,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艺术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凝聚着中西方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以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为例,从中西文化的视角,通过分析比较两者造型特征的不同之处,可以探究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北宋官式建筑法典《营造法式》中记载并描绘了15种佛教艺术题材和1种受佛教影响的艺术手法。这些装饰艺术在《法式》中的出现,说明它们是属于北宋国家层面认可的宗教文化形式与内容。从审美文化视角来看,《法式》佛教艺术以建筑装饰纹样的形式呈现在该法典中,其内容上承载了世俗化的美好寓意,形式上具有典型性和程式化特征。折射出佛教在中国化进程中,佛教审美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呈现。此外,此研究对探讨当代中国佛教艺术发展与佛教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