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版画在20世纪30至60年代有过"体面的历史",在民族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方面立下汗马功劳,在80至90年代其进行了版画本体的探索,并逐渐形成具有一定"定式"的中国版画审美范式。进入21世纪后,随着数字图像技术的普及,版画创作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文章围绕近些年版画创作中的文化与主题、形式与风格、技术与图像等问题展开阐述,探索版画创作发展中凸显的问题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
艺术博物馆具有将普通的物品转化为展示品的功能,从而使这些物品成为了具有视觉兴趣的艺术品,因此艺术博物馆并不是艺术品"无表情"的展示场所,这种"博物馆效应"提供了一种观看方式;策展人在布展时就为观众预设每件作品的观看方式,引导观众在博物馆进行参观时根据事先编排的展品顺序进行观看。展厅的空间样式、布展方式、展品形式与文化背景、艺术表达方式与接受方式都密切相关;作品的呈现形式、摆放的位置、灯光强度以及其他衬托作用的物品都会影响到观众的观看方式。艺术博物馆作为观看艺术品的专属空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特定的观看机制,无形中为人们塑造了一种观看方式。文章运用了哲学和艺术学理论对传统艺术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博物馆所营造的观看方式、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铜版画是版画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在版画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采用的材料为金属,因此其被称为铜版画。相对其它版画艺术而言,该版画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操作性、艺术性,为人们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美。文章主要论述了铜版画课程教学改革的特点,并重点对其改革与实施进行了分析和探究,以便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效率。  相似文献   

4.
所谓视觉艺术教育指的是以"看得见的美"为核心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在视觉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将理性和感性充分结合在一起,进而探索和激发出背后深层的视觉资源,所以,它本身所体现的深刻内涵促使它成为极具代表性的理性艺术方式。在视觉艺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将理性思考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视觉思考方法和思维模式。文章以视觉教育为基础,结合案例和前人的研究经验,分析了视觉艺术教育中视觉思维的特性,同时对视觉艺术教育中水彩画材料语言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视觉惯性意指人的眼睛会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沿着有联系的元素路径移动,将各元素或物体连接起来,断开的线或物体都可以通过视觉将断开的部分接上,形成一条视觉路径。美术创作是对画面视觉基本元素点、线、面、色等的组合运用,不同的视觉元素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从而产生多样的画面效果。视觉元素的组合排列呈现的视觉张力和视觉倾向力引导观者视线移动,视觉移动的观看轨迹即是视觉惯性的呈现。在美术创作中视觉惯性影响最终的画面效果,在创作中合理地运用视觉惯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艺术以情动人,没有情感的艺术则是伪艺术。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本能的直觉冲动,一种自觉认知基础上结合自我情感而产生的表达。艺术作为人类精神层面的产物,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要求艺术家把内心强烈的情感渗透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并物化到作品中去。版画创作与其他的艺术种类有一定区别:其中有媒介的不确定性、技术的繁复性以及呈现的偶然性。这些都是版画艺术本身独有的特征。笔者木版画创作过程也正是自我情感物化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刘非非  单世联 《学海》2014,(4):128-136
人类的文化生产活动始终是在一定的文化运行体制中进行的,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文化赞助人和赞助模式。本文通过对文化赞助人概念的辨析和文化赞助模式的分类研究,讨论了赞助人对于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不同赞助模式的形成背景和内涵特征,由此来分析在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主流赞助制度由私人赞助向市场体制赞助的转变过程中,文化产品商品属性的确立以及文化市场的形成过程,新的文化中介商和文化消费群体的出现,以及文化生产者身份、地位及其物质与人身保障制度的变革需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在市场赞助模式形成过程中近代版权制度的萌芽及其最终形成与确立。  相似文献   

8.
曹英 《美与时代》2014,(6):73-73
版画插图是视觉艺术中信息传达的基础表现形式,是使用寓意更明确、形象更直观的非语言的图形形象传达信息,以此达到心与心交流的目的。提及版画插图艺术,人们总是习惯性和书籍联系在一起,然而随着版画插图艺术数字化应用的迅速发展,版画插图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书籍,而是被广泛应用到数字信息领域,从而体现了版画插图艺术的数字化应用。  相似文献   

9.
大量运用视觉搜索范式的研究发现,在进化过程中对人类生存具有威胁的蛇会被人们更快地觉察。但已有研究采用动物(蛇)植物(花)配对搜索的方式,而很少直接采用近似的动物配对搜索。本研究选取成人大学生被试,通过视觉搜索范式和眼动追踪,对比了蛇和同为爬行类动物、却不具有进化上威胁性的蜥蜴的视觉搜索过程,以探究蛇的威胁性和动物特征相似性在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中的作用。实验1采用蛇和蜥蜴互为目标物和干扰物,发现相对于蛇,被试对蜥蜴的行为反应时更短;首次注视到达时间也更短。实验2-4分别采用黑白和线画刺激、恒定干扰物(花和青蛙)、使用自然背景材料对比蛇和蜥蜴的觉察,发现了一致的结果,即被试对蜥蜴的视觉搜索时间和行为反应时间都要快于蛇。在视觉搜索任务中当两种视觉刺激材料的属性接近时,蛇在进化上的威胁性不一定导致更快的搜索时间,而刺激物的视觉特征对目标物的觉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视觉文化是国外在20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学术热点。摄影学科成为了视觉文化转向的先锋阵地。如今的世界已经完全被图像化了,因此视觉素养成为当下人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在这样的契机下,高校摄影学科与中学的艺术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文章探讨如何通过高校摄影教育与中学艺术教育的视觉化转型及对摄影艺考的改革,来实现中学与大学视觉艺术教育的完整对接。  相似文献   

11.
书法其实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文章通过分析引出其潜在的艺术价值,从对书法元素与视觉艺术的理解入手,结合二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书法元素在视觉艺术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探索视觉艺术中书法元素的应用方法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从一种独特的视角去解读书法元素在视觉艺术中的应用与价值,既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能够促进视觉艺术向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群体性审美跌落的今天,绘画的视觉艺术审美判断快速地也被各种媒体媚俗、紊乱的大众娱乐挤向边缘,甚至滑至谷底,形成国民审美盲区。重温陈永镇等艺术家的儿童插图或儿童连环画,从艺术本体上分析其绘画语言与技法,在原点上寻找视觉观看高度,对于儿童的审美启蒙,对于重建国民的审美教育,构筑民族崛起所必需的价值观,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之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色彩通感关系,视觉上形态各异的乐器,可以产生转化为丰富多彩的听觉艺术。而乐器音响这种丰富多彩性,与视觉艺术范畴上的色彩特性具有审美感知上的对应通感性:听觉艺术是由音乐的基本形式要素和丰富组织手段构成产生的,其原理也与视觉艺术中色彩的基本原理和构成方法相似相通;这反证出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在人们的审美感知上有一个叠交区,也正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通感之所在对不同学科间相似美通感与体验的研究,定会产生出意想不到的其他艺术感悟与复合形式。  相似文献   

14.
视觉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明  刘宁 《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385-393
综述了视觉返回抑制的实验范式及相关研究。Posner和Cohen在研究视觉空间注意内部转移过程的实验中发现了返回抑制现象,这一实验被视为经典的返回抑制实验。后来通过大量的研究,形成了线索-靶子和靶子-靶子两大实验范式。线索-靶子范式中根据线索呈现方式、任务类型、刺激呈现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一系列小的范式和方法;而靶子-靶子范式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与辨别任务的结合,以及跨通道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画坛画家萧云从,创建的姑孰画派,对皖南诸画派产生重要影响,对清代绘画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参与了版画的创作,留下精美的艺术作品,并对他的山水画风格形成产生影响,文章着重分析徽派版画创作与萧云从绘画风格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报道了一项在诸如电影,电视等视听觉双重传导情况下,视听材料的时间交错在形成联系上的作用的实验研究。给14组大学生呈现30分钟的电影。电影介绍了一套自动工具,包括它的组成部分,部分的名称及关于工具的一些用途。电影的视听成分可能是同时呈现,也可能是相继呈现。每组被试分别以7种呈现形式中的一种来观看电影:视觉比听觉提前21秒、14秒、7秒呈现;视听同时呈现;或者听觉比视觉提前7秒、14秒、21秒呈现。然后,要求被试  相似文献   

17.
人眼深度运动知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的深度运动知觉,是通过检测二维平面内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本文在心理物理学实验基础上,揭示该机制的数学与生理学实现形式。视觉系统中存在对视平面内的相对运动敏感的神经元,构成深度运动的检测机制,产生单眼深度运动知觉与双眼深度运动知觉。在心理学上,视觉利用物体视角变化及大小知觉的恒常性判断深度运动。文中还初步讨论了人类的深度运动知觉与蜜蜂,家蝇等昆虫的深度运动知觉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李子媛  雷鸣  刘强 《心理学报》2024,(4):412-420
视觉工作记忆在人类理解动态变化的视界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工作记忆状态模型,视觉工作记忆表征可以被存储在在线态或离线态,并可依据任务需求在这两种存储态之间灵活切换。然而,目前还不清楚离线态记忆表征如何由在线态表征转换生成。本研究将通过实验检验两种可能的转换加工假设:巩固假设和衰减假设。研究通过采用序列呈现提取范式来有效引导记忆表征分别被存储在两个不同的表征状态中,并在此基础上对状态转换过程相关的刺激间隔时间和呈现时间进行调控。结果显示,当与状态转换过程相关的时间不足时,会导致记忆表征状态的转换过程与新刺激的在线加工过程叠加,从而发生资源竞争。这一结果符合记忆表征状态转换的巩固假设,即工作记忆的离线态表征通过记忆项目的在线态表征巩固进入离线态而形成。  相似文献   

19.
张鹏程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13,36(6):1498-1503
体验是个体以身体为中介,以“行或思”为手段,以知情相互作用为典型特征,作用于人的对象对人产生意义时而引发的不断生成的居身状态。体验的心理机制研究一般包括对象的呈现、意义的建构、身体的变化、体验的形成,以及体验的延展五个环节。从存在的基本形态看,体验可分为外显体验和内隐体验两种。体验及其心理机制的深入研究,对未来的情绪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文化心理学,以及本土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版画艺术具有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特点。通过版画课程的学习,不仅能够掌握版画技法,进一步训练造型能力,也有助于创意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形成拓展。在版画教学过程中,创作意识的唤起与培养尤为重要。生肖小版画作品有助于了解生肖文化传统以及相关民俗,同时可以感知其蕴含的美好祝福寓意,展现版画独有的艺术魅力,彰显当代版画艺术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