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延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两万五千里长征后的战略转移开始,延安就一直扮演着中国共产党人心中革命圣地的重要角色。基于延安的这种政治意义和历史价值,反映在艺术层面也形成了在整个文艺系统内能够承前启后的"延安传统",这种传统的逐步形成和产生影响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延安时期"历史形象"形成和塑造的一个过程。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于将延安时期的绘画创作关注点集中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术创作探讨上,从而较少关注到对延安时期更加广阔、多样化"历史形象"的存在分析,以及它们在绘画作品中的"历史形象"塑造的表述。  相似文献   

2.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中国共产党人在此经历了13年的革命抗战事业,延安时期的历史形象是绘画创作中的重要一部分,它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而发展。以延安时期的历史形象在绘画中的刻画为中心,对新中国成立前、"十七年"时期和新时期三个阶段予以分析,研究它们不同时期在绘画中的创作特点,以期对延安历史题材的绘画创作有一个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3.
清代上海的月份牌和广州的外销画曾经在中国风靡一时,它们都是在中西贸易中产生的艺术商品画。随着岁月的流逝,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月份牌和外销画在民国以后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历史走到今天,当我们重寻它们的印记时,其历史价值和艺术内涵依然耐人寻味。这两朵艺苑"姊妹花",几乎是同时诞生,也几乎是同时消逝。虽然历经的岁月很短暂,但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今天看来,它们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仍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罗工柳先生是一位在中国艺术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艺术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历程跨越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展现出反映革命文艺理想、彰显时代精神的亮丽光彩,成为中国美术主流在历史中前行的标志。他早年主要从事版画创作,1949年后多作油画。他独特的"土"的风格,使其艺术在美术史上留下印记。本文对其延安时期木刻版画作品和早期油画作品作具体分析,探索罗工柳先生极具乡土特色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革命文艺的摇篮"的延安"鲁艺",不仅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谱写了独具特色的辉煌篇章,更为抗日的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延安"鲁艺"的创立缘起,既是当时为了抗战培养文艺干部的需要,更与毛泽东早期革命美术思想的形成密不可分.纵观毛泽东革命美术观念的确立及其态度的转变,会发现毛泽东在青年时期还未能意识到美术的政治功能,但随着革命事业的深入及其革命经验的积累,毛泽东逐步认识到了美术在革命宣传中的功能,进而确立了他在延安时期要求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老的图腾符号虽发轫于原始社会时期,但在当下社会中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它们被广泛应用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领域,业已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设计中,我们可将中国的图腾符号所包含的精神元素融入设计作品,使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与设计语言接轨,共同融合发展成为现代设计艺术的新形式,并赋予现代设计作品以特殊的文化品格与深厚的历史内涵。我们不但要继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更要不断创新、发扬古老的图腾符号艺术。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舞蹈的发展源远流长,因其特殊的艺术属性在近现代影视剧中占据着不可缺少的席位。本文以部分古典舞在现代影视剧中的运用为例,剖析舞蹈创作的文化底蕴,浅谈中国审美体制下舞蹈艺术的时代性与美学价值。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多元的艺术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的对外开放及其特点杜裕根中国近现代是闭关自守和改革开放两种思想激烈斗争的历史时期,研究总结中国近现代改革开放曲折前进的历史过程及其经验教训,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中国近现代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作一初步的探讨。一近现代的...  相似文献   

9.
武艳 《美与时代》2004,(12):67-68
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舞蹈艺术本体需要产生一种新的艺术样式来表达当时社会心理和人物内心的需要。这时,西方现代舞的观念传入中国,它成为产生中国现代舞的一剂催化剂。经历了二十载后,中国现代舞走过荆棘丛生的剑业路程,它正向着具有民族特色的道路前行。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和现代美育的奠基人,刘海粟将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印象派艺术合二为一,西为中用,开创了近现代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特别是其突出中西融合、提倡创新自由、强调民族气节、强调全面修养的绘画思想,在中国近现代绘画美学思想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伴随中国城市化运动的发展,现代景观也同步发展了近百年,尽管在理念、艺术形式、功能上受到多个时期的各种艺术和思想运动的影响,在形式和功能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围绕文化继承和文化创新的讨论却一直是不变的话题。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特点、形式、理论的分析,寻找两者之间结合的契合点与相互借鉴的可能性与中国现代园林的民族与文化地域性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古雅之在美学上的位置》中把"古雅"提出来作为一个美学范畴,使之成为中国美学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转折性概念。中国近现代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各种思潮,而在经历了一个世纪的美学理论探讨和艺术实践后的今天,特别是经过开放后近20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回到中国现代美学的起点,重新审视"古雅"的基本性质,对我们研究和探索中国传统美学和艺术的发展是有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交替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的特殊历史时期。在此前兴盛的各种艺术形式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动乱而衰败滞后。相反,正是此时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在艺术审美思想上有了新的追求和认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犹如涅槃再生般化入人们的内心而显于艺术的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14.
南京在六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佛都,而佛寺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文化建筑,见证并承载这一历史时期佛教的兴盛与发展。根据文史资料,以六朝都城的佛寺建筑为考察对象,探究佛寺建筑的美学价值。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建筑是文化的物质载体,对佛寺建筑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直观的了解其历史与文化;建筑形式的美学探究,一个时期的艺术创造是艺术家头脑中艺术思想凝结的结果,通过对形式的探究深入研习其所要表达的内在内容;对佛寺建筑"意"的思考,给现在佛教寺院设计中以更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建筑一直是设计史中承载历史、文化与艺术含义最多的门类。作为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居住类建筑出现最早,分布广且数量多。由于中国地缘广袤,各个区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情况存在很大差异,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明清时期距今较近,有大量民居遗留,且形式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建筑从材料、工法与艺术表现可以说是民俗理想"眼见为实"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静"作为中国传统美学范畴,固指审美与文艺创作时情感纯粹、思虑澄清的心理状态,为道家哲学、美学精神所崇尚。"静"在中国文化中历经了几千年的发展,人们已经将追求静升华为一种普遍的心态。"静"也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所推崇的画面意境。中国传统水印版画艺术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充分吸收,技法上水墨、印痕的干湿浓淡有效运用,逐渐形成极具中国特色的版画艺术类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艺术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巨大宝库,是现代艺术家和设计师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再设计,是艰巨的"历史"任务,同时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对现代艺术超越的一项商业活动。把相关形象加以取舍、提练,将元素进行重新组合并加以修饰,形成了具有传统文化艺术特色的现代设计。油纸伞绘画设计对现代网页设计具有启发与文化传承作用,即能使现代网页设计在具有美观的视觉呈现,实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完美结合,在现代化大环境中重拾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网页设计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8.
文艺创作任何时候也不能离开辩证法,哲学的辩证法在文艺创作中的具体运用,我们称之为艺术辨证法.中国20世纪重要的美学家王朝闻先生成功地运用艺术辩证法的观点对古典美学范畴进行分析,如有与无、阴与阳、常与变、实与虚、简与繁、单纯与丰富、含蓄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的中国,大批留学生出国学习,他们归国后带来了西方的知识和技术以求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西方艺术流派也随之而来。"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团体,他们热切追逐西方现代艺术的"超现实主义"梦想,从日本东京到广州,最后落脚于上海。他们激情澎湃,比杭州的"艺术运动社"和上海的"决澜社"显得更为激进。他们直接树起超现实主义的旗帜,无论是以幻想诗的情意出现,还是以形而上学的超现实主义者面世,他们对于中国早期现代美术的呼唤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对于这段特殊时期的上海城市美术资源的保护必将成为地域性文化的重要篇章。  相似文献   

20.
明末清初是王朝更迭初期,士大夫知识分子有着形形色色的变化和表现。对于这个特殊的转折期,很多艺术家以及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一个过渡期,是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时期。朱耷曾题:"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1]。"朱耷以这样的"遗民思想"挖掘艺术中美的内涵,书法风格表现出独有的"狂伟雄奇"。结合当时真实历史情境以及其诗文画作,分析朱耷的艺术思想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