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一种语言形式,其功能体现也是内外兼有。中国画中的"线"大都是对物体进行客观分析后加以主观处理,最后提炼概括而成,因此这样带有主观情感的线条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两种功能在变化发展中逐渐平衡统一。随着线的表现力的丰富,人类审美需求的上升,中国画的线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宋代人物画为例,对宋代人物画中"线"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析解读,论述"线"在中国画中的艺术功能,以及宋时期人物画所体现出的节奏美和意趣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集中体现,在整体的构造以及写意的表达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文章主要从"线"的视角来探讨其在中国画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画是表现的艺术,"线"与"色"是中国画的基本表现语言."以线造型"和"以情运色"是中国画的两大基本表现手段,它既是中国画表现性特征的体现,也显示了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张融 《美与时代》2013,(1):50-51
朱仙镇木板年画人物造型充满了原始质朴的力量之美,构图则彰显饱满厚重之感。这些独特而又鲜明的艺术语言相加,构成了朱仙镇木板年画的气韵生动之美。朱仙镇年画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块瑰宝,也是我们今后进行艺术创作与研究所根植一片肥沃的土壤。朱仙镇隶属河南省开封县,与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并称为"全国四大名镇",明清时称为"天下四大镇"。相传其为战国朱亥故里,亥居仙人庄,故名朱仙镇。关于朱仙  相似文献   

5.
林若熹以创新与变革之气度,创独特之风格屹立于当代中国画坛,他的作品流露着对时间、空间、自然、永恒的哲思,既具儒家隽永、富贵之诗意,又具道家超然、深邃之哲思。林若熹的作品显示出其独特的美学追求,静中富有生命气象,动中彰显宇宙大气。其作品根植于岭南传统笔墨的文化土壤,大胆借鉴外国文化包括现代艺术的多元尝试,构图出新,耐人品读。无论从广度与深度,都能领略其持久的艺术魅力。从广度上讲,他是难见的全面型艺术家,善于诗文,精于理论,巧于绘画(花鸟、人物、山水、工笔、写意皆善),格于书法。从深度来讲,具有深入研究的绘画之理和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在打通诗、书、画等艺术语言界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画的线意志""没骨之骨"等理论,对中国画的传统与创新提出了极具见地的总结与展望。在如何创新中国绘画上,林若熹本人就是一个成功的个案,他当之无愧是中国画坛引领时代风尚的旗帜。文章将从内外两方面研究其艺术特色,从外而言,谈其精致构图、意象色彩、线性意志、诗意气象;从内而言,谈其独创艺术理论。文章试图从多角度研究林若熹艺术的内涵和外延,肯定其对中国重彩画艺术做出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国画的灵魂在于线条。从古至今,中国画中线条都具有独特的造型能力和非凡的艺术价值。线条不但勾勒被画物的基本形态,而且还可以表现被画物的动态韵味之美。笔墨线条与中国画的留白相结合能描绘出画面的流动性和协调性,使作品更具欣赏价值和艺术韵味。线条是中国画的根基,中国画的根源是线条。线条是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并不属于其他绘画领域。看似简单无聊的线,是最具有韵味特色的灵魂,是国画的内涵,是画家的内心,是国画看似简单却十分有难度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7.
白描指的是用单色线对物体加以勾画。中国画白描艺术家凭借敏锐的艺术之洞察力、创新精神以及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精神不断地打动着世人,并且影响了很多的绘画艺术家。本文从书法用笔、单线绘画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画的白描艺术,提出了白描要试着走出传统,将现代化绘画技艺与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有机结合,找到继承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推动中国画白描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自魏晋时期开始发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伴随着时代和思想的变迁,中国山水画逐渐成熟并形成自身的独特魅力。观中国山水画,感叹水墨色彩展现的宁静淡雅之美,同样感叹山水画作的构图所展现的意境之美。中国山水画的构图体现的是画者对于山水画的艺术加工,体现的是对于山水之美的整体把握。观中国山水画作,开境一般用分疆三叠两段的方式,追求自然之美。简要分析中国山水画作的构图技巧与方法,寻求山水画作的形式之美的背后是否存在一定的普遍性构图艺术。  相似文献   

9.
正一禅画是中国画最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化的佛教绘画艺术的典型表征。禅画笔墨简洁而意境深远,以笔墨来表达禅道,体现了中国禅宗"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直观、简约的核心思想,开创了唐宋以来中国绘画的新纪元。禅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艺术史上,通常将禅画的开端追溯到文人画之祖、唐代的"诗佛"王维。他最早将禅宗的"自性论"和"意境说"融进山水画,以"澄心观照"的审美态度进行创作,其画作具有意境、画境、诗境、禅境融为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相融合之后形成的"禅",对中国传统艺术极具影响力。王维,这位南宗画派的创始人,其绘画风格清逸洒脱、淡泊高远,是中国绘画史上独特的一种画风,这位"诗佛"所作之画往往能渗透"禅"的意境。而王维的"禅画"艺术对近代美术绘画有何影响,是主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画讲究创造美的意境,从画中表现情与景,创造一个能够使人发挥想象的画面,而这个画面正是虚与实相结合的统一体。"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画更是将虚实之美表现到极致。无论是中国画中虚实的哲学渊源,还是中国画的意境、构图、气韵,"虚实相生"都是一个研究中国画很好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抽象表现艺术.因此,它既不是"纯形式",也不是再现性的绘画或装饰性的图案.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说,书法与绘画虽有相似的一面,但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古人所谓"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实际上并不是指书与画在形体、结构、笔画和表现方法上的趋同.书与画的"同",从根本上讲,是"同"在对生命意趣的表现上面.中国书法的美本质上更应该说是一种动态的美、内容的美、意蕴的美或表现的美.  相似文献   

13.
画工笔人物的用线和造型在中国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具有造型严谨、刻画生动等特点,能够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以来,很多工笔人物画家的著作都对人们的心灵进行灌溉,陶冶人们的情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工笔人物画在技巧上有很大的变化,文章从用线和造型在中国工笔人物画的重要性为出发点,并对中国画工笔人物用线和造型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阐述了中国画工笔人物用线和造型的传承与发展,希望在中国画工笔人物中,用线和造型能为艺术作品增添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中国画有着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悠久的历史渊源,而线条作为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伴随着中国画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作为中国画重要的造型手段与情感媒介,其承载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抽象符号层面,基于此,文章围绕中国画中"线"的审美特征展开系统探究。  相似文献   

15.
金玉  卢振邦 《美与时代》2013,(11):43-43
中国现代漆画作为一个古老而年轻的画种,以一种独特而精致的美,吸引了众多爱美人士的视线。探究漆画的装饰艺术之美,有助于我们对漆画由材质和工艺技巧结合而产生的艺术美有所了解,从而可以在这方面做深入的挖掘。  相似文献   

16.
线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是艺术处理中表达感受最直截了当的语言。尤其在中国绘画的发展中,线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画家凭着对线的高度热情对于线技术的谙熟运用是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线作为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简练、概括的造型语言,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所在。历代中国绘画中就是用独特的中国语言参透出"道"。原始绘画中的岩壁绘画,就确定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基本特征,线自然成为中国绘画主要的造型手段。线是艺术家对物体的高度概括和认识,艺术家线的语言也体现着艺术家的个人特质,在艺术家抑扬顿挫的线条中表现画面的质感和空间感。中国画讲究笔墨,笔墨既成为中国画的核心,所谓"笔"就是指绘画作品中的线。  相似文献   

17.
正"道"与"禅",是中国艺术传统中最重要的审美意趣之一,也是历代画者穷极一生想要达到的境界。在绘画的世界里,"道"与"禅"究竟是什么?难于言说,却也足以体会。道家道教追求道法自然、与天相和、返朴归真,表现于绘画,则是画者将对自然空灵境界的体悟融汇于作品,于虚无处捕捉大道真谛,体现天地自然的朴素之美,形神兼备、知白守黑的意境之美,重精气为用的内在之美,进而达到形神俱妙、与道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中国书法艺术具有独特的美学特征,意境美和形式美是其美学特征的重要体现,其中意境美是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追求和审美原则。中国书法艺术以汉字为基础,以点、线、面为基本造型元素,以点、线、面结合为重要表现形式,书法艺术创作者通过轻重缓急的运笔来表达精神和情感,以书达情、以情达意,从而体现书法艺术的魅力。从意境美的内涵出发,分析中国书法艺术意境美的产生以及书法艺术意境的特征,并对书法艺术意境美的体现进行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19.
苏轼评王摩诘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古典诗歌和绘画艺术两者并不能决然分开,而是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细细体会。正所谓"画是无言诗",古典诗歌中的"意境美""含蓄美""萧散美"在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各画科皆有体现。  相似文献   

20.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特色的重要部分,它已成为整个中国画的代名词。笔墨是中国画发展的最核心焦点。从中国画笔墨线之美、中国画笔墨结构美、中国画笔墨风格美三个方面来阐述,讲述中国画笔墨的继承与创新,并进一步研究笔墨美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