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关系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并且不断改变着的。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是私有财产运动的感性表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生成是历史的;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进入21世纪,普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莅临了,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不能自圆其说。因此,澄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进行批判的要义,对于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要著中,通过对"物质生产"这一经济学范畴之规定的前提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是被生产性所规定的,其存在的前提是资本作为一种抽象的社会权力统治具体活劳动,劳动力和劳动条件发生分离,而国民经济学家逻辑的、抽象的表达了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关系,把具有社会-历史规定的现实变成了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现存关系是如何落入生产强制的"支架"中,资本主义生产强制、需求强制和消费强制又是如何内在勾连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一方面以全新的视角,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宗教化”概括为:产生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拜物教:另一方面,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与宗教结伴而行的“亲密”关系中,揭示了宗教在经济领域中的世俗化倾向。在当前,研究这一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意文,因为新出现的一系列经济和宗教现象仍没有超出马克思时代的问题域。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价值概念入手探索马克思的价值观,其中包括对价值概念的理解、对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畸形发展的批判和对价值概念中包含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揭示。价值概念中的核心词是一般人类劳动,而一般人类劳动既是指一种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也是社会总劳动和人类劳动的完成形态的抽象形式。这种价值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转化为一般等价物/货币这样的畸形样式,这种畸形样式的局限性在于以一种具体的商品物来充当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从而使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社会关系所掩盖。价值概念所包含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每个人都为别人而劳动的社会关系和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9,(4)
马克思"定在(Dasein)"、特别是"社会定在(gesellschaftliches Dasein)"概念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方法论传统,并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展现出新的内涵。青年马克思一方面把劳动与资本的关系阐释为定在与其背后的支配性本质的辩证关系,另一方面以人本学批判工人作为定在的非人处境。"社会定在"一方面指经济关系中的特定存在,另一方面指有待实现的人的本质性存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强调经济事实作为定在的历史性与关系性,在此基础上,他揭示了劳动、货币、资本在现代生产方式中超越自然定在、成为抽象一般的过程。作为"社会定在"的商品、货币与资本的各种形态,都是现代生产方式下社会关系的结晶,马克思由此超越了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的拜物教式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时经常谈到,现实的经济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当事人的观念中必然是完全颠倒的。马克思将这种颠倒称之为“经济关系的异化形式”。为资产阶级利益辩护的经济学家则热衷于把这些异化形式“教条式地加以解释、系统化和辩护”。这种现象至今仍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6.
信用作为以市场为核心进行资源配置的当代社会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它直接表征着当代人的存在方式。对信用与人的存在方式源出性关联的理解需要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解答。从政治经济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与希法亭对信用与人的存在方式的理解,会发现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两种逻辑。一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逻辑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信用采取了否定性的态度,即认为信用蕴含了人格的货币化。二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的资本逻辑中,马克思将资本信用视为货币的人格化:一方面,马克思借助对各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借贷关系的分析,说明了信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建构中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他更深刻地指出,货币的人格化使得人陷入了更深层次和更系统性的非人化。在资本逻辑的基础上,希法亭以资本信用概念作为金融资本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信用对社会进程的"秘密"统治方式及其所衍生的现实对抗性力量。通过对马克思与希法亭信用学说及其关系的阐释,可以进一步揭示出当代人的存在方式的现状与问题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亚当·斯密的国民经济学主要探讨资本主义财富增长的一般原理,以及基于这种经济原理所实现的社会运行模式。总的说来,斯密是按照“物”的观点的思维方式来理解现实社会的,从而,其理论中非历史的“物的关系”遮蔽了现实的“人的关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恰好是要通过批判异化劳动,揭示私有财产的历史性根源,澄明资本主义条件下,掩盖在“物与物的关系”背后的“人与人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的社会观超越了斯密探讨现实社会时纯粹的经济学视域,并以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实现的哲学变革为基础,深入剖析了隐匿在物与物的交换关系这一现象层面内部的人本身的异化存在状态。而共产主义正是马克思力求恢复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自由自觉本性的现实运动。  相似文献   

8.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第三次经济学研究的原始记录。在这一笔记中,马克思在货币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危机理论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首先,在货币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克服了"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的缺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货币理论。其次,在社会再生产理论上,马克思已经形成了狭义再生产、广义再生产和日常意识再生产三个理论层次的建构,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本构型。再次,在危机理论上,马克思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界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根源,初步建构了资本主义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自由主义价值观进行了多维批判并表现为由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逻辑深化的过程。《论犹太人问题》讨论了人的权利、公民权利以及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对自由、平等、私有财产进行了分析。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自由主义价值观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并基于实践观点重构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解释模式,批判功利主义,消解了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哲学基础。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生产方式,分析了自由、平等、所有权等价值理念与资本主义生产、交换、流通等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自由主义价值理念进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上的内在综合批判。马克思的批判揭示了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实质以及它的内在缺陷,为我们科学认识当代自由主义,把握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以及可能的发展前景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林青 《哲学研究》2023,(11):24-32+128
在权力谱系的分析中,福柯借助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相关论述而呈现一种不同于传统司法概念系统的权力形态。福柯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具体分析,展示了一种具有历史和地域特征的在地化权力形式。这种新型的权力基于特定的空间而展开,并借助于技术化的操作而呈现。它本质上不再是传统的司法权力概念,即一种本质上是规则和禁令式的否定的权力,而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肯定性权力。在马克思《资本论》的权力形式分析所揭示出来的唯物主义属性的基础之上,福柯将权力的唯物主义表现集中于身体和生命之上,即一种规训的权力和生命的权力。虽然福柯将这种权力的属性称之为唯物主义,但其“唯物性”仅仅表现为与权力的司法系统相对立,而没有深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具体的经济运作关系中来得到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在货币幻象、人的异化与货币制度伦理评价等关键点上,马克思与当代西方经济学的货币伦理思想具有形式上的共同点,但是,两者存在根本的分歧和对立。马克思主张打破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实现社会形态的变革,通过劳动者的联合劳动实现劳动对货币、资本的支配;当代西方经济学继续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强化货币、资本对人的奴役。  相似文献   

12.
自启蒙运动以降,政治哲学的逻辑支点从超验性转移到内在性。内在性奠基于近代意识哲学,但被马克思予以唯物论地改造,形成了内在性唯物主义。内在性唯物主义不以任何形而上学的"一般实体"为对象,而是旨在揭示"存在"(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的先验结构。正是基于唯物主义的内在性,马克思不仅以物化批判揭示出意识同一性的社会基础、更新了认识论批判的传统模式,并且发现"存在"之真实、具体的面相是"非同一性"。从"存在"的"非同一性"可见,不仅劳动的内在剩余本性塑造了资本主义生产与再生产的整个结构,并且资本主义从其内部孕育着变革现存社会关系的"新社会的因素"。这种"新社会的因素"作为资本同一化统治中的剩余空间,是实现解放的现实起点。  相似文献   

13.
货币向资本的转化,就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转化。这个转化的实现,乃是以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剩余价值的生产为前提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逻辑,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以形成的逻辑概括,它阐明了这一转化的必然性,提供了关于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的逻辑证明。资本这种东西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远存在的,它只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定阶段上的产物。依照马克思的方法,为要考察那些现存事物将依据怎样的条件必然转化为别一种事物,那就还要考察这些现存事物是如何、因何、从何转化而来的,对资本的研究当然也是如此。马克思在《资本  相似文献   

14.
何谓异化?     
异化是一种社会关系,是一种历史的、社会的整个状态。在这种状态里,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通过人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创造出来的产品、社会关系、制度和意识形态,作为异己的、统洽人的力量同人相对立。这种历史的、社会的事实,首先表现为经济的异化(商品拜物教)、政治的异化、意识的异化和虔诚的异化(变为宗教)。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化状态,具有包罗万象的性质。  相似文献   

15.
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逻辑起点和基本要素,商品在《资本论》中被界定为表征资本主义政治本质、批判资本逻辑宰制的经济学-哲学概念。马克思分别从资本主义的政治原象、政治逻辑及政治生命的角度,赋予商品以劳动产品、货币和劳动力这三个层次递进的内涵,描绘出资本主义的经济事实与政治内涵,准确地把握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特性与政治本质,辩证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的一面,全面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因此,洞见与明晰马克思关于商品概念的政治叙事及其哲学批判,是扬弃商品异化与驯服资本、驾驭财富与树立正确财富观念的思想前提。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价值形式"的演变中对"货币之谜"的批判性考察,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的秘密,而且确立了科学的"货币"观。如果能将马克思的"商品语言"转述为"政治语言",将马克思破解"货币之谜"的方法切入近代以来的"政治正当性"论题,则不仅可以确立科学的"权力观",还能揭示洛克、霍布斯与卢梭以来社会契约论的演进逻辑,真正彰显出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指向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认为货币的本质是人类一般劳动时间的外化、对象化和物化,是以物的形式表现的人们自己的生产关系.货币理念渗透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货币的伦理意蕴体现在货币与人的社会关系之中:一是彰显货币经济的伦理本性,蕴含人格独立和人际平等精神;二是消解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新的契约关系;三是祛除价值之上的迷魅面纱,创立理性基础上的新伦理;四是促成价值世界的转化,冲击传统伦理观念;五是产生伦理文化效应,提高社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8.
鲁品越 《哲学动态》2003,2(8):11-13
货币经济功能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它对人类历史最深刻的功能,是由其经济功能而导致的社会功能:它塑造着与其相应的社会价值观,进而衍生出相应的社会结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这一社会功能正在凸显,深刻地改变着当代中国社会。1.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社会功能的来源货币之所以具有塑造社会结构的能力,是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人们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某种脱离社会关系的独立事物。马克思之所以坚持劳动价值论,反对把商品的价值理解为“效用价值”或“使用价值”,其基本立足点正在于此。作为商品交换尺度的价值量,是对人与人之间所发生的全社会…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但他又把社会主义以前的那种显然也是由人们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社会形式称作“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他又把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工人的那种显然也是由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受剥削受奴役的生活称作非人的即不符合人的本质的生活。这决不是由马克思的思想混乱而引起的自相矛盾,而是马克思从他探讨事物本质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所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就是区分事物的双重本质即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  相似文献   

20.
抽象上升到具体,是马克思考察市民社会的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市民社会、资产阶级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三者之间的逻辑与历史关系,并深入剖析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市民社会理论错误,为我们分析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