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这是民间对于皮影戏的一种称赞与直接概括。皮影戏是通过对于光影的控制与极具有地方特色的戏剧表演,同时还具有内涵美与艺术美。皮影戏从皮影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来看,对皮质选用,雕刻技术与上色技术要求很高,制造难度大,因此它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皮影是通过戏曲的一种舞台表演形式展示给大家,同时戏文所蕴含的文学价值也是考察一个地方风土人情与民间艺术的重要视角。在当今时代的经济推动之下,任何文化艺术,尤其是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往往都会与经济挂钩,经济推动着文化的发展,为文化艺术的发展搭建和提供重要的"平台",另一方面,文化也能带动经济,在当前的时代,皮影所具有的文学、戏曲、美学等价值无疑拥有着一定的市场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2.
泰山皮影戏在泰山传唱三百多年,与诸多皮影艺术相比,它在题材、表演、制作、唱腔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堪称皮影戏之最。本文主要通过比较分析法,以田野考察作为最核心的资料收集手段,结合特定的历史语境和地方文化语境,对泰山皮影的艺术特色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皮影戏曾被人誉为"世界最古老电影",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皖南皮影是安徽宣城的一支颇具南方韵味的影戏,其传承有序,艺术特色鲜明,目前还经常活跃在乡间、城里和不断到高校演出。本文通过对其起源的追溯与皮影造型的分析解构,探索其内在具有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从而加深对皖南民风民情中蕴含的艺术精神风貌与审美价值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皮影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传统社会中深受人们欢迎的娱乐活动之一。和其他一些民间艺术相比,皮影的价值颇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皮影戏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地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凌源皮影属滦州皮影派系,是中国北方皮影戏的重要一支。凌源皮影戏的影人造型根据皮影戏角色主要分为生、旦、净、髯、丑。同时,除影人以外,凌源皮影的场景和道具也是门类繁多。凌源皮影包含有夸张性和程式性的对立,同时以二维平面来体现三维立体之感,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皮影戏结合了戏曲与工艺美术,在过去娱乐形式匮乏的情况下,它带给了人们欢乐,受到了群众的喜爱,在上百年的历史发展中成为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丰富的娱乐活动对皮影艺术产生了冲击,其处境岌岌可危。为了保护优秀的民间艺术,弘扬皮影文化,将数字动画作为民间皮影艺术发展与创新的有机载体,使其在动画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始,中国动画逐渐进入发展迷茫期,"中国学派"在世界的辉煌地位不复存在。如何再现辉煌,紧跟时代发展,成为近年我国新一代动画人迫切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皮影戏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造型独特,能为动画造型创作提供灵感。皮影艺术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思考、对信仰的不断攀升,由于不同皮影戏的角色都承载了人们不一样的精神信念和感情思维,故而这些角色是鲜活的,有生命的,这恰恰特别适合用动画艺术形式来创作表达。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皮影戏绵延两千多年,流传极广,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由于皮影制作、表演中的弄影技术、唱工、灯光、影幕、乐器等因素的地区差异,从而形成了各地域、各流派的不同的皮影风格。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就是两个典型,是中国皮影的代表。文章就中国环县皮影和滦州皮影的历史、造型、颜色、所唱剧目、唱腔等方面予以比较。  相似文献   

9.
一、简析河南罗山皮影戏的发展历史及其现状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灯影戏"等,它起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关中地区.有着现代"电影始祖"之美称的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影画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1].据<中国皮影志>介绍,我国皮影戏共分为河南、山西、陕西、唐山四大流派,各流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其中河南皮影戏则是以罗山皮影戏为代表.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民间传统艺术形式种类繁多、底蕴深厚,侯马皮影作为一项古老的文化艺术有着独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涵。侯马皮影不仅在国内皮影界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现代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同时也对传统皮影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以侯马皮影文化艺术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同样遭到了巨大的冲击,侯马皮影文化艺术逐渐淡出了现代人的视野,处于低迷、甚至濒临消失的状态。如何在"互联网+"模式下对传统皮影文化艺术加以协同创新、保护和传承研究是今天摆在我们面前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传统工艺美术是我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地域特性和民族特性,在世界艺术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时代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为传统工艺美术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但仍然抹不掉其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影响。基于此,文章首先对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美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次从民族特色、思想文化、美术造型以及美术技艺等方面探讨了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最后从教育体制、专业优势、网络资源以及当地特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几点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12.
梁志刚 《美与时代》2007,(10):118-120
老腔皮影戏是关中东路皮影的一种,已被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腔应是在曳船号子、戍卒情怀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及外来文化的一些艺术形式,在本地独特的自然文化空间中,经过长期的孕育、发展、演变、融合而逐渐形成的.同其他民间文化遗产一样,关中老腔皮影如今也到了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皮影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美术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枝,自汉代萌芽始已历经两千余年历史。近代以来,传统皮影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式微,动画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动画"中国学派"中,皮影这一传统元素的融入一度展现出传统艺术的巨大魅力。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皮影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陷于困局。然而,有困局也有破局,是挑战更是机遇,在当下的数字时代浪潮中,皮影艺术不仅能"活"起来,更能展现出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河南皮影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与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民俗和艺术价值。然而河南皮影的昔日繁盛景象已日渐远去,现状的衰微令人叹息。如今,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皮影已逐渐被边缘化远离人们的生活。为传承并发扬这一文化瑰宝,将从现代传媒与文化背景出发,研究如何保护与发展皮影艺术,并吸取皮影艺术的经典元素进行现代化创新的探究,以期找到一种传承并发展这种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美术设计是艺术与生活整合的过程,对设计者理论知识、基本功底、专业技能等方面的要求都很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实践人才的需求量也在逐渐提高,各大企业对实践型人才十分渴求。基于此,强化高校美术设计实践教学研究力度,进一步落实和保障实践教学实效,就显得更加必要。以高校美术设计专业为例,对美术教育的实践教学进行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互联网+"时代浪潮下,各行各业都改变了原有的运行模式,从而展现出新业态。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保护、传承与发展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互联网与传统文化产业相互融合,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和娱乐方式,切实将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永续传承,是侯马皮影保护传承中的新的课题。从构建"互联网+"的数据库、教育、文创产品、文化艺术产业基地及营销五个方面,能够更好地探讨"互联网+"视野下山西侯马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学界曾对敦煌壁画艺术从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其内蕴的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在经历多年的挖掘之后仍不见底。而生态美学是近年来对传统文化艺术研究的热点视角之一,故而文章从生态美学观点入手,用当前的目光重新审视千年前的敦煌。从敦煌壁画艺术的生态本体论、生态平等观以及民族生态观切入,揭示梵我一如、同体大悲、万族共生思想在敦煌艺术中的深刻烙印,探讨敦煌壁画艺术中所蕴含的深刻的生态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儿童认知阶段分析皮影文化的传承与再设计,能够为企业和设计师在塑造和分析现代皮影的发展传承形式与设计方面提供有效的借鉴。以儿童认知阶段的生理和心理为依据,从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与形式运算等阶段出发,结合设计案例分析,来探讨合适的皮影设计策略。皮影戏因其独特的优势,可从视觉训练、运动训练、认知能力训练、社会行为能力训练等四个方面充分调动儿童的感官系统、多维度锻炼儿童的能力,加之阶段性的教育方式,皮影文化能够以最佳方式进行文化传承,从而促进皮影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一群年纪已经达到奶奶级别的舞蹈演员和小朋友们共同表演的舞蹈<俏夕阳>在一夜之间变得家喻户晓.一群身着色彩绚丽、宽口衣裤的高龄舞者用"前弓后倚皮影步"跳完整个舞蹈,以一种新鲜的表演方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感受.近些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人们渐渐遗忘了原生态民间艺术,这个舞蹈正是传统皮影戏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把这种流传已久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再次推到台前.  相似文献   

20.
张静 《美与时代》2006,(2):67-69
陕西皮影,是中国皮影的上乘之作,它不仅有着黄河流域民俗的文化积淀,而且有着令人震撼的声腔艺术魅力,还有着非常丰富的、刻工细腻、精巧别致、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的皮影造型,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