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世纪初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思潮碰撞与交融,众多美术革命家提倡学习西方艺术观念,甚至要求"全盘西化"。我们学习和领悟西方艺术观念的时候,才发现所谓的"西方艺术观念"竟然是中国古代画论中早就提出的艺术思想,由此可见,西方现代艺术观念亦受东方艺术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变化与确立。  相似文献   

2.
中国艺术理论中"气韵"与"意境"有独特的表现与含义,其适用于西方现代绘画能对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产生的影响及意义。根据艺术理论家的研究进一步理解"气韵"与"意境"的深刻内涵,深入阐释西方绘画的情感表达方式。西方艺术同样追求"气韵"与"意境",并且中西艺术在观念上的交融与相互渗透有利于促进艺术创作打开新局面,使中西方艺术创作在保留各自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发生更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从古至今,绘画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产与活动,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财富。由于文化背景、技术知识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中西方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世界,各自的艺术领域也都各具特色。文章在剖析中西方绘画艺术的特点与意蕴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文学作品,来比较中西方绘画艺术的核心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凸显二者的共性与特色。  相似文献   

4.
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源远流长。在整个西方绘画史的发展过程中,象作为做诶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始终贯穿于西方绘画的各个时期中,具有超越性、抽象等特征,在不同美术发展时期中,充当着画家与欣赏者之间思想交流的媒介。贾克梅蒂置身于西方艺术变革的激流中。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其宗教艺术由此形成各自的地域性特点。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是中西方宗教文化中女神的代表,她们都被寄予了解救和渡化众生的梦想与期望,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宗教艺术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凝聚着中西方人民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以中国汉传佛教观音造像与西方圣母像为例,从中西文化的视角,通过分析比较两者造型特征的不同之处,可以探究中西方宗教文化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
水景这一艺术表现手法一直以来都极具特殊的魅力,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人类亲水的天性。自古以来,水就作为中国园林的典型元素,并且在中西方园林中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在几百年甚至于几千年间的历史变革中,水景艺术在中西方的园林理念中都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因此也形成了不大相同的审美与创作形式。文章通过分析中西方水景艺术手法的表现及差异,探索不同文化水景造园艺术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艺术在各自的发展中呈现着自己独有的风格面貌,西方艺术在发展中秉承着理性科学的思想,重色彩、神性。而中国传统艺术在发展中重视主观思想,多追求形神兼备,诗书画印相结合,来传达一种和谐美和抒发一种主观情绪。艺术是人的思想精神反映的产物,离不开人的意识形态,而人的意识形态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艺术,从而有了中西方艺术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本文围绕抽象艺术的真义是什么,探讨了抽象、具象、意象的区别与关联,理解抽象艺术的接受系统、抽象主义与创造智慧、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内在联系,抽象艺术与具象艺术的辩证关系等。提出抽象艺术是人类认识自己和外界的一种新的方式,抽象感觉是人类一种早已有之且同等发达的能力,抽象艺术必须并且只能用“心”欣赏的观点。认为抽象主义经历了由写实到抽象的过程,并且从中国艺术中获得“灵感”,而中国艺术则对西方抽象主义做出了革命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现代艺术运动使得西方文艺复兴以来所确立的艺术传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绘画、雕塑、建筑等均显示出与传统告别的态度和立场。当这些艺术门类在现代艺术运动中走向全新的发展时,景观设计也从中吸收借鉴,从而形成了新的设计观念和形式语言。借鉴西方景观设计成果,创作体现时代精神的景观作品,是当今中国景观设计的必由之路。另一方面,了解西方景观形式的艺术渊源,也启发我们应该更多地从本土的艺术中吸收创作灵感,结合当代人的审美追求,创造出体  相似文献   

10.
中国花鸟画和西方静物画分别是中西方艺术体系中的重要分支,因其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各自对"似""空间""物我"的艺术诉求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文章采用比较法结合具体作品对中西方传统审美文化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以发现和认识其内在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方文明交流的不断深入,戏剧艺术呈现出了与时俱进的新特征。中国戏剧虚拟写意、注重抒情、崇尚天人和谐的审美创作观念逐渐被西方借鉴;而西方求真求实、重叙事的创作传统也逐渐被应用到中国的戏剧舞台上。中西方戏剧艺术之间的交融并蓄,有利于戏剧艺术在世界舞台上的长远发展。通过对英国皇家剧院与布里斯托老维克剧院联合制作的《JANE EYER》和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演的《简·爱》之间的比较分析,从而展现出中西方戏剧审美交流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大地艺术作为西方后现代的一个艺术流派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其源头可以追溯到西方实验艺术的先驱杜尚提出的观念艺术,基于对传统艺术的场所局限与审美经验的反叛,而实质上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工业社会与现代文明。大地艺术从二战后到当下,在西方欧美国家以及日本都经历了在地发展、演变的过程。而大地艺术开始进入中国当代公共艺术、乡土景观设计的视野,源于21世纪以来西方后现代思潮的涌入与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公共意识在文化艺术中的体现以及乡村复兴的社会背景,催生了大地艺术作为乡土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备受关注。文章从大地艺术的视角切入乡土景观设计展开分析与探讨,通过对比和案例分析进一步阐释大地艺术在乡土景观设计中的运用以及在当下学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丹纳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因素理论。西方后印象派绘画艺术的出现是现代艺术史上的伟大革新。后印象派的出现,与当时西方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结合"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理论尝试进行后印象派绘画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中国音乐艺术与西方音乐艺术一样都是某种情境性的艺术.它在认识自身的艺术经验,表达自身的艺术真理或本民族的人生真理的历史过程中,均有各自特有的生命感受和生存理解上的情境约定,情境内涵,因而和西方音乐一样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具有西方音乐所无法替代的知识性价值和真理性内容[1].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与绘画艺术的内在品质,而“物我两分”代表了以理性、思辨为特点的西方美学与绘画艺术,由此可见,中西方在认识论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的绘画理念不是绝对对立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分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的文化内涵,对中西方绘画理念的异同进行辨别,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两种思想的现代价值,以期为现代绘画实践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出不同的艺术体系。中西绘画风格与技艺的结合使得中西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并在各自适合的土壤上蓬勃发展,绚丽绽放。文章以中西方文化发展为基础,对中国绘画艺术未来的发展作出尝试性探究。通过本次的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中西古典绘画美学研究和时代发展结合在一起,使之后的教学能够适应时代,不断促使绘画美学得到新的认知,使中西方艺术观念相互渗透,实现深入的融会贯通,从而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深深地影响了各自的绘画艺术的形式与发展,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必然产生完全不同的绘画艺术形式。文章尝试从中西绘画艺术形式的差异中寻找产生差异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8.
陈红军 《美与时代》2003,(11):45-46
西方现代艺术的发生是以背离文艺复兴绘画传统为方式的,发生在西方的艺术变革中,在思维方式上渗透了东方类象思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绘画艺术中,表现主义的体现和应用对于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表现主义者选择社会现实、人性、战争等主题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表现主义在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应用和影响,为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从表现主义在形式、色彩、主题等方面的表现入手,探讨其在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应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代艺术始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过去的三十年中,中国与西方的艺术交流空前活跃,无论是经济、文化,都在向发达国家看齐,艺术家们全面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图式和语言逻辑。"85"思潮后,中国艺术家们力图冲破政治意识形态的绘画观念与形式的束缚;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自由个体艺术家出现,他们利用具有政治符号的波普风在国外崭露头角,之后的艺术家们立足于中国传统,与西方艺术发生了实质的碰撞,西方艺术逐渐将中国艺术纳入到国际艺术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