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拉之死>是大卫创作的最迷人的作品,画中的人是被仁慈、正直和无私的爱国情怀所美化的人.皮肤的色调如同冰冷的石头,马拉身上的伤口醒目,细致,如同十字架上耶稣身上的伤口,而马拉此时似乎也有着耶稣般的感召力,整幅画弥漫着悲凉的美感,似乎有宗教崇拜的意义,有着超强的说服力.镇定而坚毅的遗容好像表明马拉并没有死.画家塑造了一位已经死去但仍永远活着的英雄.  相似文献   

2.
谈及雅克·路易·达维特,人们往往想到如《荷加斯兄弟的誓言》《马拉之死》等表达其革命理想的知名作品。但在这之前,达维特创作的《乞讨的贝里塞赫》也是一幅具有深刻内涵与寓意的作品。从图像学相关理论出发,运用图像学知识分析、阐释达维特作品《乞讨的贝里塞赫》,通过分析、解释作品的内涵及象征意义,以期为绘画作品的研究带来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
一事无成     
我们都知道,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最著名的艺术家,他同时是画家、雕刻家、建筑师、工程师、音乐家、哲学家、科学家,他的绘画风格影响了几个世纪。他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但是,还有一件事也许就很少有人知道了。在1519年,当时他正客居法国,他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眼看着自己的时间不多了,自己有很多的理想不能实现了,他很痛苦地对身边的人说,我的一生,不过是利用白天来酣睡罢了,我一生一事无成。同样还有一位我们所熟知的荷兰杰出画家梵高,他给我们留下的《向日葵》,也是我们人类历…  相似文献   

4.
《呐喊》,或翻译为《尖叫》,是挪威著名画家爱德华·蒙克于1893年所创作的作品,而这幅画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了表现主义绘画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2012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 1895年版的《呐喊》拍卖成交价约1.1亿美元,打破了当时的拍卖交易记录。正因如此,《呐喊》所涉及的一些故事、一个和死亡及痛苦纠缠一生的天才画家蒙克的故事,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正1927年,丰子恺请恩师弘一大师为自己第一本《护生画集》题字,画册收录了50幅作品,是献给弘一大师50寿辰的贺礼。弘一大师告诫丰子恺说,将来编二集时,拟多用优美柔和之作,及合于护生正面之意者。至残酷之作,依此次之删遗者,酌选三四幅已足,无须再多画也。弘一大师的殷诚之见,充分体现了他对众生的人文关怀,表达了他和谐世界的终极追求,也成为丰子恺一生绘画的创作理想。弘一大师60大寿时,丰子恺  相似文献   

6.
凡·高一共留下700多封书信,其中大部分是给他弟弟提奥的。书信的内容涉及他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周边环境、交游情况、身体状况、钱财开支以及人们对他的看法等,但更多的是谈论自己的绘画创作,包括对相关艺术家及其作品的见解等。英国赫伯特·里德在《艺术的真谛》一书中揭示了这些书信的意义和价值:“凡·高给弟弟写的书信,令人惊叹地展现出凡·高激情悲壮的生命历程。它是画家一生的真实写照,这里没有描写天国的宁静,只是记述了画家渴望和绝望的一生——在一个冷酷无情的世界里,一位天才发疯和自  相似文献   

7.
美术的发展是一个古老且漫长,又从未中断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代,艺术家们用各自不同的表现语言在艺术的海洋中探索,针对各自不同的艺术领域都做出了非凡的成就,创作出了一大批载入人类文明史册、被后世奉为经典的传世之作。一代油画大师安格尔的创作理念和油画作品对当代中国美术院校教学具有积极的启发指导作用,安格尔的油画作品甚至对观众的艺术心理建构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安格尔一生的艺术理想是追求至高无上的纯粹的经典美学,对经典美学的极致的崇拜,促使安格尔穷其一生的精力用画笔去展现他对经典美学的理解,进而创作出了拥有的圣洁无邪与高雅富贵之美的油画作品。他的油画作品与艺术理想一直影响着后世的画家与美术教育家,成为西方美术史上将古典美学推向极致的典范,安格尔也被后世评论家称为新古典主义大师。  相似文献   

8.
熊十力由佛转儒后,思想可分为研究儒家学问的第一阶段和修订内圣学著作以及发挥外王学思想的第二阶段。从哲学层面说,在第一阶段,他侧重对儒家孝义和《孝经》作哲学义理层面的研究。在第二阶段,因侧重论述"均平"的政治理想,他对所谓孝治派和《孝经》的批评达到最高点。从政治层面说,他反对帝制的立场是一以贯之的,因而两个阶段都反对对《孝经》的政治性解读。熊十力的孝论及其《孝经》观,展现了其儒家学问涵养与应世关切之间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9.
杨兆贵 《管子学刊》2005,52(3):89-93
鹖冠子的理想政治和时局有密切的关系,他对一些大国不能得志于天下,深感痛惜.他深思败亡之由,并藉此提出自己的理想政治论——成鸠氏之治,其家族以“制邑理都”、“啬万物”、“与天地总”、“素皇内帝”等统治方法来统治,结果能统治天下一万八千年.这一理论主要受管子军政改革、《周礼》治官治民、选贤与能、《商君书》等法家严刑峻法等思想所影响.这种理想政治的实施,会统一中国,建立集权的中央政府,四夷宾服.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的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维在他一生的后期中,从事于历史、语言、文学的研究和创作,表示与哲学分手,但他一刻也没有与哲学分离,无时不受哲学支配。什么哲学支配他呢?叔本华哲学。当王国维宣称他与哲学分手时,他就着手于美学问题的研究。除《红楼梦研究》是美学的著作外,他还写了多篇的美学论文,处处都流露出他对叔本华美学理论的惓惓之情。王国维的《屈子文学之精神》(1906年)、《文学小言十七则》(1906年)、《古雅在美学上之地位》(1907年)、  相似文献   

11.
王履是元末明初的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山水画家和理论家。他认为"意匠就天"的客观现实描绘是重要的,所创作的《华山图册》避免了概念化,他把师法自然作为创作法则,提出了"宗与不宗""庶免马首之络""意溢乎形"等美学思想。他的绘画思想及其艺术实践不仅对明初山水画的发展有开拓意义,而且对当下山水画创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写生漫谈     
正写生是美术创作永恒的主题,是画家一生的作业,是美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古往今来,古今中外,以写生功力之强而成为大师者代不乏人。"写生应该不是视觉景象的简单复制和转移,而应该是作者心灵脉搏律动的痕迹,是胸臆吐纳宣泄的气场。一个好的画家在用画笔描绘自然、人文内在生命力和表现性的同时,又总是注入了格调与意境的心血,实现着‘天人合一’的理想。"纵观古今,五代荆浩隐居太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战乱频繁、动荡不安的年代。士族开始兴起,将书画艺术提升为体现自我意识的理想形式。其中绘画方面最有名的是东晋的顾恺之,而《洛神赋图》是画家扬名立万的作品。结合社会环境、历史因素和文化背景等分析《洛神赋图》的形式结构和表现方式,去挖崛该绘画作品所蕴含的深层之美。  相似文献   

14.
孙含露  丁方 《世界宗教研究》2022,(6):98-104+133-134
本文基于对莱奥纳尔多·达·芬奇在圣母感恩修道院的《最后的晚餐》中人物表情与动作定格的瞬间——耶稣所散发的神圣之光的观察,结合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的社会文化背景、画家的手稿笔记、非传统壁画的技法,发现画中被神圣之光照亮的瞬间,是决定个体灵魂价值的关键时刻,是画家将理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表达。作品中蕴含的新柏拉图主义观念和表现方式,往往不易被人察觉,画家创作的诸多秘密便隐藏其中。  相似文献   

15.
刘瑶 《美与时代》2023,(1):60-62
唐允明是一位具有极强思辨能力和敏锐知觉的画家,他特立独行,对事物大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从20世纪80年代的作品《野山》开始,其就显现出非凡的创造能力,在笔墨语言和图式构成、创作思路和实践方法上,表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使作品具有超前的时代气息。研究其山水画创作的审美特色,厘清其创作思路和审美追求,对当今正在山水画创作中摸索的新生画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责妻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属于《女史箴图》中第七段的内容,此图是对张华所做《女史箴》文章的图像化阐释。文章通过分析顾恺之创作"责妻图"的目的,并对比了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中对此图的解释,发现二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的产生主要是原作者顾恺之与欣赏者贡布里希所站的不同立场造成的,因而文章就二者不同的立场观点进行解读,进而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孟永 《现代哲学》2022,(2):57-64
一以贯之的底层立场是作为终身革命者的毛泽东一生革命实践的内在动力。在他看来,革命在于消除不平等,革命即是反抗压迫,为弱势群体谋权益。毛泽东内在的底层立场与其外在的革命实践是合二而一的。从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广阔视域来看,此立场或可说是由卢梭所开启的个人权利(财产权)批判这一思想谱系的延续,是对现代政治去道德化内在困境的激进反应,是现代政治诞生以来所造成的极端功利化、忽视弱者权利的强烈反弹。隐含在这一政治现象背后的问题意识是,失却了德性向度的现代政治如何弥合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罅隙、如何保护弱者权利,以及如何重新寻求一种普遍性载体以解决“社会如何可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庄子》系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经典之一,内中诸多寓言,融通涵摄着丰赡广博的哲理与文化内涵。古往今来,学者见仁见智,聚讼不已。本文以《庄子》"鲲化鹏"和"混沌之死"两则分居内篇首尾之寓言为例,选取易学视角,主要以卦气说,同时兼用训诂方法,分析"鲲"、"鹏"、"混沌"、"儵"、"忽"等意象义涵,以及"混沌之死"寓言中相关数字与《易》之间的相应性,认为《庄子》与《易》颇有相通之处。基于寓言意象以及"儵"、"忽"二帝之交会对待之分析,认为庄子充分利用了寓言及易象文约旨丰、言简理赅之特点,融寓言意象与易象于一体,使言外之意与象外之旨不言而喻,不见而彰。同时,认为《庄子》重顺应、养生与归藏,其哲学立场体现了《归藏》易首坤之旨,此其皆与老子相同或相近者,是以庄子为老子后学,而道家在哲学立场上与《归藏》易有相承关系。  相似文献   

19.
石涛作为清初四僧之一,其绘画作品和绘画理论十分杰出,极其富有画家自己的想法和风格。他的书画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他的绘画理论在我国的美术研究中也有一定的地位,他的理论著作中以他的《画语录》为代表。许多的山水画作者将他的作品与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以更加深入地探索艺术规律,这对画家们的创作有许多实质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80年代初,针对“文革”中全面否定孔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潮,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教授旗帜鲜明地提出要重新评价孔子;他进而认为,在孔子诸多有价值的思想中,其大同理想和建造小康社会的具体主张更值得深入研究。在他所著《孔子评传》一书中,讲到孔子政治思想时,就专门将《礼记·礼运》篇的“天下为公”与《论语》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思想、将《礼运》篇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与《论语》中“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提法相比较,郑重指出两者间存在一脉相承的联系。近年来,学术界又陆续整理出版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