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首次提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命题,他认为只有能够激起人们审美感情的才称为艺术作品,而激起这种审美感情的是艺术作品中的"线条和色彩构成的关系和组合",就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朱仙镇木版年画以中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粗健有力的刻线,单纯热辣的色彩,庄重大气、古朴淳厚的气质,具有很高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2.
线,是人类文化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符号形象,是画家心灵最亲近最直接的表达形式,是简洁、素雅、朴实,而且耐人寻味的艺术语言。严格意义上讲,自然物象中不存在线,线本身就是假定的、程式化的,并为艺术家长期体察自然后的抽象结果。一根树枝、一条细绳、一个物象的边缘、面与面的交接转折等等,都被画家迁想并迹化为线形符号,并且用不同的线条特质表现出来,上升到脱离客观物象并能概括出客观物象的艺术语言要素。观照取象。物理观照下的审美追求,多是对客观实在的物象的自然规律、原理、形质、空间等方面的 “如实”反映,在平面材料上描绘 “…  相似文献   

3.
线条是中国画中最基本的一种语言形式,其功能体现也是内外兼有。中国画中的"线"大都是对物体进行客观分析后加以主观处理,最后提炼概括而成,因此这样带有主观情感的线条也就具有了特殊的表现功能和审美功能,这两种功能在变化发展中逐渐平衡统一。随着线的表现力的丰富,人类审美需求的上升,中国画的线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以宋代人物画为例,对宋代人物画中"线"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析解读,论述"线"在中国画中的艺术功能,以及宋时期人物画所体现出的节奏美和意趣美。  相似文献   

4.
苗族刺绣图案造型直接根源于三方面的形象:对自然物象的模拟、历史形象的臆造、技术的形象造型。这些纹样图案的造型与艺术表现手法是质朴的,同样遵循着中国艺术最主要的审美原则——"传神",在自然物象的基础上挖掘对象的"神",充分体现了"写意性"。  相似文献   

5.
扬州剪纸作为传统美术领域中的独特艺术形态,用它特有的图形符号,特殊的艺术语言,展现出巧法造化、技以载道、精巧如画、典雅清丽的审美趣味,使作品具有装饰性和观赏性。扬州剪纸的线条审美、文人格调以及剪纸艺人的修养,是扬州剪纸得以继续传承和发展其独特魅力的根本保障,使这一艺术形式不仅蕴含浓郁的传统民间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精神和特色。扬州剪纸传承人的队伍在壮大,逐步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物质化的成果,进行活态传承,让这一富有"刀味"审美意味的艺术形式得以更好地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论白描笔法     
白描是中国绘画中的基础造型方式,因为其本身就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白描是由纯粹的线构成的,文章从线条本身出发,从执笔方式、笔力的掌控和时间空间上的行笔的运动形态着手,论述勾勒线条的用笔技巧。  相似文献   

7.
油画艺术审美功能就在于弘扬自然、社会、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美的本质。油画艺术美的评价与标准是油画艺术作品艺术的价值体现。"按美的法则塑造自然物象,使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是油画造型艺术创造美的座右铭。冷军的油画作品中,正是以体感美、质感美、空间美、技法美、构成美等油画艺术审美标准,诠释着作为油画艺术审美功能的优秀价值,为中国油画宝库增添了不朽的光彩。  相似文献   

8.
<正>谢金良博士《审美与时间——先秦道家典籍研究》一书,以先秦道家有关典籍为文本,从而研治"审美与时间"这一重要而具挑战意味的学术难题,显示了其不一般的学术视野、理论勇气与钻研精神。笔者认为,倘欲解读"审美与时间"之关系究竟如何可能,首须证明"道即时间"这一命题是否成立。《老子》有关"天乃道,道乃久(久指时间)"与《庄子》"道无终始"、"与物无终无始"及《审美与时间》有关"时间无所不‘到’(道)"等言说,可证"道即时间"论能够成立。从海德格尔生存存在论说"道即时间",无异于指"存在即时间"。此指"时间到‘时’",即"有待去‘是’"之"当下"、"瞬时",即"现象"。时间审美具"广义"、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界常以"音乐"、"乐曲"等概念来解释先秦文献中的"乐",这是有局限性的。其实,先秦时期的"乐"是综合了"诗辞"、"乐曲"、"舞蹈"等艺术元素而近似于"戏剧"的一种社会活动。除去借助"乐曲"之演奏来影响受众之听觉外,"乐"更通过舞台表演对受众之视听感官产生协同作用,影响和塑造受众的德性人格,从而达至"成教"的目的。这种"以‘戏’解‘乐’"的理解方式在诠释相关文献时更具优势。同时,我们应该在"以‘戏’解‘乐’"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乐’中之‘音’"、"‘戏’中之‘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帛画是指在古代的绢、纺、纱、绉等丝织物上进行的一种古老绘画形式,这些帛画几乎都是以线为造型的手段,有些是用纯线,有些与晕染相结合,但最终都离不开线。按照所画物象的不同,线条也会随之产生变化,有粗有细,刚柔兼济。楚汉帛画从整体上来说,标志着我国绘画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形式”蒙宠于现代西方美学和文学艺术理论 ,乃是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事件。 2 0世纪伊始 ,当索绪尔称说“语言是形式 ,而不是实质”时 ,胡塞尔已经提出了“对象在认识中构造(诚然是‘形式’意味的‘构造’——引者 )自身”的命题 ,而弗莱和贝尔借着对绘画的研究也曾如是断言 :艺术品的通性只在于其“有意味的形式”,审美原不过是“一种对准了形式的感情”。弗莱和贝尔是专就造型艺术发论的 ,然而这别开生面的话题自始就同一个深广得多的审美时潮牵连着 ;索绪尔和胡塞尔甚至从未留下切近于审美或艺术的文字 ,但他们的相系于“形式”、“构造”…  相似文献   

12.
青铜饕餮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观赏它的形式,呈现给我们的是原始社会人们劳动生活的内容;品味它的形象,我们感受到了原始人们对那个"血"与"火"交织年代炽热情感;咀嚼它的意味,我们看到了历史前进道路上的腥风血雨与沉重的沧桑。它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一种浑厚凝重的美。它美在形式,美在形象,更美在意味。然而,这美的"有意味的形式"更是来自原始的积淀,艺术的积淀,生活的积淀。  相似文献   

13.
"野逸"是一个美学词汇、美学概念。"野逸"又是一种审美形态,也是人的一种精神风貌。野逸之美就是自然之美,自由之美,超越之美。具体说,"野逸"指审美体验中人的自由的心灵境界;指艺术家潇洒超拔的艺术人格;指狂放疏野的格调韵致。野逸之美在人的精神世界、文学艺术中都有大量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严格地说,现象学的开创者胡塞尔并没有直接对"审美知觉"做出分析.在胡塞尔的著作中,也找不到"审美知觉"一词.但是,由于"现象学的直观与‘纯粹’艺术中的美学直观是相近的",艺术家"对待世界的态度与现象学家对待世界的态度是相似的"[1],换言之,"美学本来的学科性质与现象学的方法之间有着一种本质上的密切关系."[2]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对"知觉"的分析,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不仅包含而且等同于对"审美知觉"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象"是张载哲学体系中重要的概念,有物象和心象两层涵义。物象表示"气"的形下的显现形式,为感官对象,不仅包括有形,还包括无形之象。心象表示"气"在意识中的显现形式,为思维对象,包括意识内容中的虚、理等形上概念。物象与心象作为同一物"气"的两种不同显现方式,都是"气"之"象",从而统一了形下与形上,是理解张载"气"论哲学体系的关键枢纽,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晶 《美与时代》2007,1(12):96-98
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他的著作《艺术》中指出:"一种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它包括意味和形式两个方面:"意味"就是审美的情感,"形式"就是构成作品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之间的一种关系[1].  相似文献   

17.
残缺美是我们经常在艺术作品上看到的一种审美形式,自然、历史、技术和表现需要都是其产生的原因;而它本身又具有引人注目、令人悲壮、让人联想等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有意味的形式"是一个"美学假设".从贝尔的目的来看是想给艺术寻找一个最普遍和最抽象的定义.如他所言:"如果我能发现一种性质,它对于所有能激发审美情感的对象(指艺术品--引者)来说,既是普遍的又是特殊的,那么我们将发现一种存在于艺术作品中的本质素质,即把艺术区别于其他对象的素质."  相似文献   

19.
盖光 《管子学刊》2016,(4):39-44
图腾作为一种原始的混沌,既是人们崇尚、信仰及幻像体验的符号,也是一种祈福的印记,但这一切却植生于自然物及生命体的实在。如果说这其中包孕生态特性的话,那就是由"生"而化成的多重关系构成中,人的活动更依附于自然、生命,或旨在悟解自然、生命的有机性存在。我们如对图腾给予"生态"解读及阐释,显然需将图腾视为一个生命有机体,其所连接的仍然是自然、生命及人之相互间的有机性关系。图腾崇尚的内质,乃至载体往往是实在的,且为跃动着无限生命力的自然物/客体,但其又隐含"虚"体、神性及符号性,且呈现多重实体的有机组合性。这使得托举图腾形象的,那个积蓄生命力的"自然物",不仅是"和合"的生命有机体,而且有着一种超强的生态合成力。  相似文献   

20.
白描指的是用单色线对物体加以勾画。中国画白描艺术家凭借敏锐的艺术之洞察力、创新精神以及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精神不断地打动着世人,并且影响了很多的绘画艺术家。本文从书法用笔、单线绘画等方面探讨了中国画的白描艺术,提出了白描要试着走出传统,将现代化绘画技艺与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有机结合,找到继承与创新的契合点,从而推动中国画白描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