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前言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陆续有学者从史籍中辑出张载佚文和佚诗①,然对张载佚书的辑录则迄今未见.  相似文献   

2.
《唐五代佛寺辑考》再辑考——兼评《唐五代佛寺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代佛教寺院与文人及其创作的关联"入手,"按照地域区划,在尽可能地程度上呈现唐五代佛寺分布的历史风貌",是李芳民的<唐五代佛寺辑考>一书的旨趣所在."就这一课题的研究而言,其内容实际上已溢出了纯粹的文学研究的范围,而兼及历史、历史地理学乃至宗教史等内容"①.  相似文献   

3.
<正>古道经有言:"巾者,通神明也:或象山林,或法日月,方员大小,随位着形。"道巾是道教法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蕴着深邃的宗教思想和厚重的服饰美学意蕴。道巾,作为道教法服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蕴着深邃的宗教思想内涵,而且沉淀着厚重的服饰美学意蕴。古道经有言:"巾者,通神明也:或象山林,或法日月,方员大小,随位着形。"1本文拟对早期道巾的源流情况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4.
今本《管子》有多篇亡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北堂书钞》对《管子》的引用情况,对其亡佚时间进行探讨,认为:《管子》佚篇的亡佚不是一次性的,在南北朝后期,《管子》的部分内容亡佚;隋末唐初,《管子》又损失了一些篇章,《管子》佚篇全部亡佚。  相似文献   

5.
敦煌道教文献是敦煌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我国东汉以来各个时期的宗教信仰、民间习俗都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是一片有待进一步开垦的处女地。笔者在研究敦煌道经的过程中发现《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①与《天尊说三善发愿经》②,同属一部道经。以下几点,主要可以为证:1.经题用词大同小异(1)《太玄真一三善行法发愿经》和《天尊说三善发愿经》的经题,都有“三善”一词。“三善”之名,较早见于《吕氏春秋》。儒家经典也常见,如《礼记·文王世子》:“君之于世子也,亲则父也,尊则君也。有父之亲,有君之尊,然后兼天下而有之。是故养世子…  相似文献   

6.
正自唐迄明历代纂修《道藏》,然其工程浩大,多赖朝廷组织方得进行(仅元修《玄都宝藏》为全真道所组织)。有明一代,朝廷颁赐各地《道藏》的数量约在89部以上~1,而陕西四处宫观先后获赐明版《道藏》6部,清初楼观道士又入京购请明版《道藏》1部,若加上明代属陕西所辖的宁夏庆王府~2和甘州卫显应观~3各获赐1部《道藏》,则陕西境内曾庋藏《道藏》多达9部,占所知明版《道藏》总数的十分之一。然而不幸的是,陕西这7部明版《道藏》先后毁于兵火战乱之中,或有流散民间不知去向者。本文根据新发现的史料,在综合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陕西省内明版《道藏》颁赐和存藏情况作一细致的梳理,以此发见陕西道教盛衰兴废之历史,唤起当代道教古籍保护之注意。  相似文献   

7.
《浮屠经》考方广佛教文史钅昌第一部汉译佛经究竟出现于何时,历来看法不一。归纳起来,可有如下四种观点:(一)秦始皇时,外国沙门释利防等十八人赍持佛经东来,欲化始皇(此说未明说这些佛经是否已被译为汉文)。(二)西汉刘向校经时已见佛经。(三)西汉哀帝元寿元...  相似文献   

8.
李道谦(1219-1296)编《甘水仙源录》所收陈时可撰《长春真人本行碑》,为历史上最早一篇丘处机(1148-1227)的传记,文中颇称许其人的学问与诗文,谓“师于道经无不读,儒书梵典亦历历上口,又喜属文赋诗,然未始起稿,大率以提倡玄要为意,虽不事雕镌,而自然成文,有《銵溪》、《鸣道》二集行于世”①。《本行碑》撰于丘处机羽化翌年,据此当时《銵溪集》与《鸣道集》已经刊行。元人所作诸传的有关记述约略相同,唯秦志安(1188-1244)编《金莲正宗记》,亦将李志常(1193-1256)述《长春真人西游记》视作丘处机之著述②,盖因此书采录丘氏大量诗文之故。至今…  相似文献   

9.
成书于清初的《大梵忏》是目前流行于上海的一部道教忏仪。该忏的内容受到了佛教天台忏法的影响,并巧妙地将密教的摩利支天修法与道教的斗姥信仰相融合。这背后反映了元明以降佛、道二教之间深刻的互动与交融。本文对该忏的由来、结构以及密教渊源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考证。  相似文献   

10.
南齐学者刘瓛学问淹博,通贯数经,为时人所重,号称儒者宗。在《周易》研究领域,刘瓛撰有多种著作,惜皆已亡佚。本文在总结前人辑佚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传世文献及域外汉籍的征引情况,对刘瓛《周易乾坤义》《周易系辞义疏》两部著作的佚文进行重新辑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刘瓛易学的相关特色。  相似文献   

11.
《后汉书·襄楷传》:“桓帝时,楷上书曰:‘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李肾注:“或言,当时言也。老子西入夷狄,始为浮屠之化。”这是老子化胡之所托始。《三国志·魏书》卷30《乌丸鲜卑等传评》裴松之注引《魏略》:“临儿国,《浮屠经》云:‘其国王生浮屠,浮屠,太子也。父曰屑头邪,母曰莫邪,梦白象而孕,及生,从母左胁出,生而有结,堕地能行七步。此国在天竺城中,天竺又有神人名沙律。昔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庐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曰复立者,其人也。……《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佛浮屠。’”  相似文献   

12.
13.
<正>两宋时期,道教的斋醮科仪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斋醮科仪在北宋的变化主要是醮祭代替斋法成为科仪活动的主流,①而南宋则鲜明地体现在各种新道法对传统道教斋醮科仪的影响。从共时性的角度来考察,伴随着斋醮仪式的变化,道教内部就"恪守古法"与"随俗行事"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由此而形成了崇尚古典与随顺世法的两大流派。以道教传世的经典来看,蒋叔舆、金允中可以说是维护经典与传统的代表,天心正法与天台东华派则有着强烈的征用世法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朱子与同道的往来书信、语录,恢复了朱子佚著《祭礼》一书的纂修经过以及三个稿本的主体内容。这部著作以程颐的祖先祭祀观念为蓝本,采取以义起例、缘情制礼、化俗为礼的礼学方法,建构出一个经礼和俗礼、正祭和小祭相结合的祭祀体系,规定了具体的祭祀名目、仪节、祝文,完善了家庙、神主制度。《祭礼》完整体现了新兴庶民社会的祖先祭祀需求,并通过整体纳入《家礼》的方式,成为传统礼治社会的主要祭祀规范。  相似文献   

15.
姜复宁  周琦玥 《法音》2020,(5):57-60
<正>自佛教传入中土以来,便与中国既有文化开启了富于特色的交融历程。这种交融既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上。在形式上的表现之一,乃是佛教文献与具有中国特色的文献载体的融合,例如具有中国韵文特质的偈语、碑刻、佛教序跋等。这些文献既记录了佛教思想、佛教发展流传史,又具有一定的文学、文献价值。但这种文献类型往往不为文学研究者重视,在编辑断代性文学总集时,也往往未收碑志、铭刻、摩崖等相关内容。对这些佚文进行研究,既可以补充文学总集,扩充作者序列和诗文篇目,又可以为佛教研究提供新的史料。笔者平  相似文献   

16.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文化既广泛兼融中华古代宗教信仰和诸子百家学术思想,又自成体系。其思想博大精深,其历史源远流长;名真高道辈出,经典著述浩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广大道友、宗教工作者和读者的需要,在广泛积累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中国道协和苏州道协联合四川道家文化研究所、茅山道协研究室、武汉音乐学院道教音乐研究室等专家学者共同组织编写的大型道教工具书《道教大辞典》,将由华夏出版社推出。全书近300万字,精装十六开,估价75  相似文献   

17.
《四十二章经》在中国佛教的早期传播中起了较大的作用。现存《四十二章经》的版本也混入了不少大乘思想,特别是有些语句有明显的禅宗特色。这都是后来流传过程中好事者妄加进去的,不能依此来论说东汉、三国时期两种版本的面目,更不能依此而得出此经乃中土摘编而成的结论。中土撰述或在中土摘抄说缺乏基本的文献支持,不是出于误解史料就是查无实据。以道安《经录》未收来怀疑此经非汉代所翻译,是当代人自设的主观标准,不足凭信。  相似文献   

18.
19.
《杂阿含经》是早期佛教的经典之一,法显西游求法时带回梵本,今本题为求那跋陀罗译,其原本是他自携抑或用法显本,学者意见不一。本文从经录记载、译者事迹、经文编次等多方面考察,推测求那跋陀罗用法显本的可能性较高。在探究过程中,发现僧伽跋摩译《摩得勒伽》的底本,亦或同样来自法显,为前人之所未言。  相似文献   

20.
正在道教经典中,有一类以"血湖"命名或包含有"血湖"信仰的经典,涉及道经、忏悔、符咒、图篆等内容,诸如《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正统道藏》第2册)、《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道藏》第9册)、《上清灵宝大法》(《道藏》第31册)和《血湖六幕集》(《藏外道书》第14册)等等,这些血湖类经典共同构成了道教思想、信仰和仪式实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