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家族还傩愿与祭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傩愿是土家族民间普遍流行的文化现象,至今还残存于边远的土家山寨.土家族民间还傩愿与祭虎往往联系在一起,还傩愿时所敬奉的罗神公公和罗神娘娘就是虎的化身;跳摆手舞和玩茅谷斯等祭祀活动也有祭虎的内容.土家族还傩愿祭虎与彝族的"跳老虎"、土族的"跳於兔"一脉相承.此种文化现象缘于史前西北崇虎的氐羌族群的信仰.  相似文献   

2.
土家族傩祭仪式的空间象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举行傩祭时,将家宅的中堂转换成仪式空间,傩坛法师在其中悬挂神图、摆放神偶、奉献祭品、歌舞诵咒,通过仪式表演进行人神之间的沟通.仪式空间的设置及傩坛法师的法事操作,都充满了象征意义.仪式企图将神界与俗世及人与神、鬼之间关系置于秩序化状态,以实现愿主生命状态的象征性转换.  相似文献   

3.
黔中坛神信仰有其独特的信仰生态与流布范围,涵盖汉族、苗族、穿青人及屯堡文化社区。坛神奉祀方式与庆坛仪式因族群不同而有差异,并衍生出多种流派与坛门。不同流派之坛场法事、仪式类型及科仪本均表现出共性与差异并存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西南少数民族社会中药王信仰盛行,具有不同于中原地区的族群、地域特色。本文通过对西南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和药王崇拜仪式的考察,认为西南各族群的药王信仰表现出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的信仰内涵。西南少数民族药王崇拜更渗入民俗活动之中,各族群药王信仰亦具有民间化的特色,从此侧面可认识西南少数民族多元宗教信仰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宗教内涵丰富,兼具民族特色与地域文化特色。本文考察西南少数民族傩坛的坛脉传承、坛场布置、仪式程序、科仪文本中的玉皇神元素,从玉皇大帝在傩祭傩文化中影响的侧面,揭示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中传播的历史趋势。并从道教玉皇信仰在宋代始兴盛的角度,认为宋代是西南少数民族傩文化传播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新发现的民间经书《灵宝还天王愿科》为中心,探讨近代道教与武陵山地区民间信仰的交融互摄机制。从中可见,道教传入武陵山地区和少数民族民间信仰在仪式和神祇上互摄融为一体,形成了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民间道坛。这种融合源于包容的道教系统、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系统化的需要等,为我们分析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道教与民间信仰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个案。  相似文献   

7.
在桂东北恭城县过山瑶社会,度戒仪式与禳解家族成员疾痛、承接祖宗“兵马”的观念紧密相关,同时源自传度梅山教正一法门和酬还“三清四府七星愿”;其深受道教授箓影响,并体现了瑶族浓厚的祖先崇拜意识和“许愿求保,还愿度戒”的神圣契约精神,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瑶族仪式传统。度戒仪式中法脉和血脉观念的联结,加强了瑶族的社会结合与共同体构建,为人们应对生活世界中的风险和无常提供了一种精神抚慰与文化解释。度戒仪式作为瑶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道教信仰与本土文化和社会结构深度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西南少数民族的《指路经》,是在丧葬仪式中念诵以送灵归祖的经书。《指路经》指引亡人魂归祖界应走的道路,它反映出西南各族群沿藏彝走廊、南岭走廊迁徙的真实历史。《指路经》具有表现原始信仰、仪式叙事、祖先崇拜、族群迁徙的多重内涵和价值。从中国民族学民族走廊学说的视野来解读《指路经》的文化意义,是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学说多维度的有力阐释。  相似文献   

9.
正傩坛戏,也称傩堂戏、傩戏、傩舞,贵州傩坛戏与道教的关系非常密切。傩是一种古老的祭礼。傩戏孕育于宗教文化的土壤之中,直接脱胎于傩祭仪式,是多种宗教文化互相渗透、融合的产物。傩戏的神系、科仪等,都明显受到道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人类自形成社会,就开始逐渐出现了适合自己彼时彼地生存和发展的信仰和由信仰派生出的伦理。世界族群众多,分分合合,生生灭灭,更仆难数。而人之能够成为族群,就是靠着共同的信仰和伦理。这也是人之成为人的标志。如果大略观察一下至今还留存于世间的各个著名宗教,就会发现,如果抛开不同信仰现实的具体  相似文献   

11.
在族群共同体原生性社会认同的表达与维系方面,土族的萨满信仰遗俗"孛"通过界定和限制特定群体或个人的仪式性行为,构建"神圣"与"世俗"的二元边界来确保宗教内部合法性传统的有效性和权威性,这也是民间宗教践行的社会功能之一。此外,"孛"作为特定群体的民俗事项与族群文化的象征性符号,也是族群历史记忆与民间宗教信仰体系有效传承的场域。  相似文献   

12.
平安清醮是一种由民众集资、延请道士主持的大型社区斋醮活动,其主旨是驱除疫厉灾害、祈祷地方平安。平安清醮约自明清以来形成习俗,世代延袭,影响广泛,成为当地民众生活中重要的礼仪大事和宗教活动。傩仪是从原始巫术演变而来的一种以假面模拟表演为主要形式、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祭祀仪式。平安清醮与傩仪存在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以道教仪式为主,但在许多地方同时伴随有傩祭仪式及地方民间的娱神活动,傩礼中的很多因素已经融入平安醮的法事活动之中,反映了道教对民间傩巫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同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傩仪对道教也多所吸收,傩坛中充满了道教的气息,说明道教与傩祭在历史上是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有着丰富的神灵信仰与祭祀仪式。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的祭坛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坛场设置不同程度受到道教坛仪的影响,道教神灵在少数民族傩坛占据主导地位。认为西南少数民族宗教祭坛的道教意蕴,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是华夏文化在多元一体的中国社会辐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傩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傩舞是傩的一个活动方式,高淳跳五猖作为傩舞的一种表现方式,继承了大量地傩的仪式传统和祭祀方式,与傩舞的祈福禳灾的目的一样。在高淳民间活动与祠山庙祭时,举行跳五猖主要是为了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在以腊尔山为中心的苗族聚居区存在被称之为"苗老司"的"巴岱雄"和"客老师"的"巴岱扎"两类民间仪式专家,他们分别代表苗族和汉族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巴岱信仰不仅在信仰空间上实现了互嵌,还在仪式实践中出现了仪式功能、仪式环节、仪式结构等不同的互嵌类型。这些现象表明汉文化进入了苗族"权力的文化网络"。巴岱信仰互嵌是民族互嵌的历史缩影,民族嵌入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张力可以通过巴岱的逆转仪式及其他交融方式来释放。交融是一种过渡状态,它不仅能够释放嵌入的张力,还能为互嵌赢得时间和空间,促进新的社会结构形成,实现新的社会凝聚和团结。  相似文献   

16.
武陵山区的傩坛有两种组织形态——祖师坛与傩坛班。祖师坛是信仰层面的组织形态,体现着坛门的师承关系,以及掌坛师在当地傩坛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傩坛班则是掌坛师实际活动时的组织形态,其成员可以全部来自同一祖师坛,也可以来自不同的祖师坛。但即使是傩坛班成员来自不同的祖师坛,在其活动时也必须以其中一个祖师坛为首。无论是祖师坛还是傩坛班,在傩坛的传承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武陵山区的傩坛有两种组织形态——祖师坛与傩坛班。祖师坛是信仰层面的组织形态,体现着坛门的师承关系,以及掌坛师在当地傩坛网络结构中的位置。傩坛班则是掌坛师实际活动时的组织形态,其成员可以全部来自同一祖师坛,也可以来自不同的祖师坛。但即使是傩坛班成员来自不同的祖师坛,在其活动时也必须以其中一个祖师坛为首。无论是祖师坛还是傩坛班,在傩坛的传承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祖灵祭是台湾省邵人社会重要的仪式活动。笔者在台湾中部南投县日月村田野考察邵人农历八月的祖灵祭。历时一个月的祖灵祭仪式由颇具南岛民族特色的杵音召唤祖灵,祭祀象征祖灵附着物的公妈篮,仪式过程中先生妈的集体咏唱诵经,祖灵屋的搭建和象征邵人最高祖灵请"日月盾牌"等仪式元构成。丰富的仪式展示出邵人祖先崇拜的心智和情怀,仪式的歌舞献祭、逐家会饮更具有凝聚邵人族群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9.
正贵州傩文化博物馆建于1991年,是集征集、收藏、展出和研究为一体的傩文化专题博物馆。其傩文化专题展厅中展出、陈列了部分明、清时期以来的傩神案画、傩面具、傩法器道具、法书以及国内外傩文化研究成果和傩文化活动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贵州傩文化的原貌。傩,起源于远古驱鬼逐疫仪式,通过祭祀及歌、舞、戏等表演方式取悦神灵以求达到驱邪纳吉的目的,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傩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的移民史造就了不同民族、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冲突。成都东山客家人在“湖广填四川”这场文化冲突与融合中,运用其独特的族群生存策略,通过族群外部认同和族群内部凝聚,在向世人展示“我是谁”的过程中保持其独特的信仰和传统。融入与保持作为成都东山客家信仰传承的基本策略构成了其文化传统的两种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