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宋明理学的形成,乃是宋明大儒融汇三教的产物。理学与道教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吸收的复杂关系。历史上,全真道的内丹修炼学说继承了道教钟吕内丹学传统,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则吸收了全真道的“真功真行”说。本文拟就全真道的功行说对王阳明的知行说的...  相似文献   

2.
苟波 《中国道教》2005,(3):41-44
道教创立后,在汲取古代神话传说及民间信仰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神仙境界系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仙境”的观念早在道教之前就存在。虽然道教产生后在汲取“仙境”传说基础上形成了宗教色彩更浓的神仙境界理论,但“仙境”本身并非是一个纯宗教范畴。从最早的乐园神话开始,“仙境”就是中国先民集体意识中和谐富裕、平和安乐生活的象征,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缩影以及隐蔽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好梦想。道教在先民原有的“仙境”思想的基础,又构造了自己的神仙谱系。道教认为,神仙有不同等级,居于不同的仙境,《太平经》分神仙为…  相似文献   

3.
著名女词人、词论家李清照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词中皇后,一生著述较为丰厚,有四十余首词作流传于世。本文以题材为标准,试将李清照词作进行大致分类。  相似文献   

4.
长虹 《中国道教》2001,(2):26-29
近来,浏览了词学家唐圭璋编的《全金元词》中的全真道士词,重点读了重阳真人及其七位高弟的一些词。在阅读过程中,觉得这些词作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都与一般词人的词作有所不同,而具有其特色。词的艺术形式方面的特色一、喜用旧词取新名。如重阳词:《瑞鹧鸪》取名《报师恩》(以下去掉书名号,“取名”二字用“改”字代之)。卜算子改黄鹤洞中仙、蓦山溪改心月照云溪、秦楼月改蓬莱阁、韵令改三光会合、系裙腰改玩系云腰(以下改名相同的不录)。马丹阳词:双雁儿改化生儿或雁灵妙方、长相思改长思仙、白鹤子改白观音、海棠春改神清秀、浪淘沙改…  相似文献   

5.
养生一词,来源甚古,在《庄子·养生主》中就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历来,道家与道教都十分重视修真养性,把平时的修炼视为养生之道。尤其是全真道,更是以“性命双修,成仙证真”的思想为宗教信仰,“性”功指修心,“命”功为炼气,“真”为个人内修的“真功”及布道济世的“真行”,成仙乃修炼之最高境界。从道者认为,只要真心诚意地炼养,一旦“真”功告成,即可自主生死。所以,道众尤为注重修炼养生。道教的外在形态是它的科范仪式,而道教音乐又是各种科仪的重要组成部分。何为道教音乐?在道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统称…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  相似文献   

7.
徐佳 《中国宗教》2023,(9):64-65
<正>《南华真经》,即《庄子》,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经文,是中国哲学和文学的代表作,也是道教的重要经典。因庄子在道教中被尊为“南华真人”而得名,与《道德真经》《周易》合称“道教三玄”。《南华真经》所阐述的“神仙学说”,历来被后世道教所继承和演绎,其中关于“道”的描述、神仙形象和仙境的描写、修身养性的方法等,都对后世的道教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南华真经》的长生久视理论,是道教“仙道贵生”思想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邵敏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43-143
杨海明先生把李清照评之为最能代表南宋前期普遍存在之感伤情绪的词人。其词在20世纪成为词学研究的热点,许多专家学者把这个女词人划入一流大家词人的行列。但在中国古代对李清照词的重视和评价存在重大差别:宋、元时期褒贬兼具、局部称赏;明代、清初则被一致推许为婉约词之正宗、甚至冠绝第一这是与明代词坛以诗庄词媚、婉约豪放为标准来品评词作密切相关的;然而在清代中后叶,中国词学进入了高度发展,并对词的艺术规律的认识空前深入的时期,李清照的词史地位却落到了历史的低点。对于李清照的历史定位也是众说纷纭,本文拟将以张伯伟提出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和“意象批评”的方法分析李清照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9.
“洞天福地”是一个饱含着道教思想色彩的专用名词,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是充满着迷人色彩的道教仙境;而上党抱犊山就是鲜为人知的“七十二福地”之一,据传庄子就曾经隐居在这里,且在上党抱犊山得道成仙。显而易见,上党抱犊山是道家文化发源地之一,其明确的文字记载,见于下列有关古代文献。  相似文献   

10.
道教信仰中的地上仙境大体可分为十洲三岛仙境、二十四治仙境和洞天仙境三种类型,前者属于海上仙境体系,后两类属于陆上仙境体系。十洲三岛是道教整合上古时期海上仙境信仰的产物,二十四治仙境是道教教区经过改造后产生的新型仙境,洞天仙境是对道教推崇的名山仙境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宗教》2014,(6):4-5
道教全真派高功法师是斋醮科仪活动的主持者、继承者、传授者。全真道士晋升为高功法师的仪式,称为“高功拔职”。图为5月29日,在鹿泉十方院举行的河北省道教协会,河北道学院首届道教高功研修班拔职大典。  相似文献   

12.
试论道教仙境说的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论文主要揭示道教的神仙境界说 ,特别是洞天福地理论与传统仙境说的重大区别 ,以及这种仙境说对道教理论的影响 ,以及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丘祖《石番溪集》收录词一百三十四首 ,共用四十七个词牌。丘祖精于词律 ,既知词牌本名 ,又掌握诸多别名 ,在填词时多用别名 ,甚至还自创别名。这种情况在全真教祖师的词作中极为常见 ,他们的词作已形成独立的词风 ,许多自创词名本身就带有浓郁的道教色彩 ,但在依调填词、恪守词律方面 ,又极讲究法度 ,使词学家们无可挑剔。词牌的别名犹如人的别号 ,大部分词牌皆有别名 ,少者一两个 ,多则二十余。别名繁多 ,给阅读带来麻烦 ,令人无所适从。而现代读者对词牌别名已十分陌生 ,查阅一般词书和《词谱》 ,一些别名又未见注明 ,所以查找起来如大海…  相似文献   

14.
从词牌看道教对诗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信中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没有中国这块特定的土壤,不可能诞生道教这种对中国人影响深刻的宗教;同样,没有中国这块土壤,也不可能产生道教文学。道教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限于篇幅,下面具体论述对词牌的影响。十九世纪初,甘肃敦煌鸣沙山第二八八石窟被打开,其中有数百首词曲,这是唐五代音乐舞蹈的资料,它对唐五代的词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从敦煌卷子中清理出来的唐五代词,又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词。它是反映民间生活的唐五代的曲子词,这就是说,至晚在盛唐,这种带音乐的诗即词就已经产生了。起于民…  相似文献   

15.
南宋道教词人白玉蟾不仅在道教历史上占有南宗五祖的重要地位,其文学造诣也颇高,有不少文学作品传世。这些作品大致可分为阐述道教思想类和抒发士人情怀类,本文简单介绍了白玉蟾的生平、文学作品概况以及研究现状,并着重突出了其不同于其他方外人士的士人情怀。  相似文献   

16.
陈静 《美与时代》2003,(11):76-77
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词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期词疏朗明快、缠绵幽怨;后期词凄楚悲凉、沉郁感伤。前后期词作迥然不同的原因在于时局的变化、民族的劫难以及作者个人的悲苦经历。  相似文献   

17.
<正>《山海经》对神仙居住地有大量的描绘,但这些神仙胜境与后世道教的仙境相比显得相对原始、朴实和粗犷。《山海经》对仙境的描绘除了体现出人们对安乐、和谐的理想生活环境的憧憬和向往之外,实则反映出上古先民对自然力的畏惧、崇拜和对生命的渴望。道教中的仙境是指神仙居住的胜地。道教把仙境纳为自己神仙理论的核心内容,将其作为人们终极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在道教产生之前,仙境这一观念就已存在。仙境源于上古神话,作为先秦古籍中保存神话最丰富的《山海经》,对神仙居住地有大量的记载。《山海经》中描绘的  相似文献   

18.
论丘处机道教词的苦修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丘处机 (114 8 - 12 2 7) ,世称长春真人 ,是金、元之际最著名的全真道道士。据陶宗仪记载 ,丘处机“字通密 ,号长春子 ,(山东 )登州栖霞县滨都里人也……生而聪敏”① 。自幼聪明过人 ,日记千言 ,久而不忘 ,后被元太祖成吉思汗尊称为“丘神仙” ,是历史上有名的高道之一。丘氏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其道教词是同类中的上乘之作 ,前人对其评价甚高 ,唐圭璋先生的《全金元词》收入其词作的全部内容 ,顾嗣立编《元诗选》、陶湘补编《景宋金元明词》、周泳先编《唐宋金元词钩沉》、朱祖谋辑《村丛书》亦收入其诗词。然而 ,包括丘词在内的全真道…  相似文献   

19.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道教仙境观念世俗化的几种基本表现方式,如仙境地理观念的改变、仙境的象征化和美学化以及这类变化中的道教观念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留下的明显痕迹。通过这样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道教宗教观念在世俗化大趋势下所产生的种种演变以及随之而来所形成的巨大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秦汉时期的男女观和制度,“房中”词义的衍变,阴道著作和阴道家,阴道佚文的内容等四个方面,对西汉阴道作了考述。指出:乐而有节是阴道的主要原则,怡情养性,健康长寿是阴道的主要目的。而“房中术”一词不是道教创造的,也不为道教所垄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