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十年代“文化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在国学之中,热门的热门是儒学。孔府家酒。孔府地毯。孔府糕点。孔府圣烛。孔府菜谱。三孔啤酒。驱车游曲阜,但闻萧韶袅袅,金声玉振。举目四顾,可见《论语》碑苑,鲁国斗鸡,古代婚俗……好不热闹。如果运气好,眼前还可重现两千多年前“八情舞于庭”的盛况。“儒学热”又在去年金秋达到了高潮。先后在北京和岳阳举行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不仅对已故两千五百年的“至圣先师”表示了真诚的忆念,而且瞻望了本世纪末乃至二十一世纪儒学的灿烂前景:原有的社会信仰体系动摇了吗?可以用儒家学说…  相似文献   

2.
<正> 孔府档案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整、最重要的一批私家档案,它起始于明代中期(明世宗嘉靖十二年,1534年).终止于1948年曲阜解放。其中保存了大量明、清、民国时期的原始资料,不少为国家档案馆所无。这批珍贵的历史档案真实记载了孔府四百多年的各方面的活动,为研究孔府及明、清、民国社会史提供了丰富生动、详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3.
田语 《宗教学研究》2020,(1):240-245
1830年,美部会开辟了美国基督新教在中国的第一个传教站。作为美国首个派遣传教士来华的海外传教机构,美部会是中美早期文化交流的主要推动者。这一组织的旨趣根植于美国深厚的社会文化土壤之中:它是美国本土对印第安人传教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同时又受到了以爱德华兹、霍普金斯等宗教神学家为代表的新神学派的影响。在教会长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经营广州同孚行的美国商人奥利芬的呼吁成为美部会派遣对华传教士的直接诱因,裨治文来华则正式拉开了美部会在华传教活动的序幕。  相似文献   

4.
袁琴 《宗教学研究》2024,(1):200-208
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初期,受禁教政策的限制,大量活动于中国的边陲地区。经过雅裨理的考察,美部会开教于东南亚,主要包括暹罗、新加坡、爪哇岛及婆罗洲等地。美部会通过印发宗教书籍和册子、开办诊所施药治病、聚集民众宣讲福音以及开办教会学校等方式,传教于东南亚以及当地的华人移民,以期间接对中国施加基督教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上述传教方式均遭遇了困境,传教活动未能达到预期。鸦片战争后,美部会逐渐将传教力量转移至中国本地,其对华传教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东南亚地区是美部会乃至整个基督教团体早期对华传教的跳板和后方基地,在中国基督教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美部会针对东南亚华人移民的传教策略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5.
1862年,巴黎外方传教会西藏传教区首任主教杜多明辞任,并提名丁盛荣作为第二任主教人选。围绕丁盛荣的选立问题,巴黎外方传教会总部、罗马传信部、丁盛荣本人等各方态度不一、表现各异,以致从丁盛荣被提名为西藏代牧主教人选到其最终确定就任,前后耗时5年之久。出于对教会工作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丁盛荣最终决定赴任打箭炉,并根据当时进藏传教活动所面临的艰巨困难,对西藏传教区的传教策略进行了根本性调整。这一举措最终挽救了陷入困境的西藏传教区,奠定了此后该会在川滇藏区传教活动的基本格局,使得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交流得以在汉藏交界地带维系近百年。  相似文献   

6.
从基督教形成之初,就有传教士的活动,如使徒时代的保罗、巴拿巴等人在基督教的发源地小亚细亚传教。但形成大规模、有组织、跨洲际的群众性传教活动还是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当时欧洲处于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欧洲经济强国找到了海外资源和新的市场,同时也为更大范围的传教提供了历史的机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纷纷向北美、非洲和亚洲拓展殖民地,传教运动也就是在这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而开始的。近代以前的一些传教士如利玛窦(PMatteo Ricci)、汤若望(…  相似文献   

7.
从基督教形成之初,就有传教士的活动,如使徒时代的保罗、巴拿巴等人在基督教的发源地小亚细亚传教。但形成大规模、有组织、跨洲际的群众性传教活动还是在十五、十六世纪以后,当时欧洲处于封建制度衰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时期。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欧洲经济强国找到了海外资源和新的市场,同时也为更大范围的传教提供了历史的机遇。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等,纷纷向北美、非洲和亚洲拓展殖民地,传教运动也就是在这时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主义的扩张而开始的。近代以前的一些传教士如利玛窦(P.Matteo Ricci)…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英国圣公会在华西教区初创期的传教策略调适。华西教区首任会督—"剑桥七杰"之一盖世利对圣公会原初"贺氏方案"的传教策略进行大胆调适,以应对时代变局。他兴办神学学校,大力培养并聘用中国教牧助手;为教区厘章建制,使之发展规范化;注重巡回布道的同时,逐步投入高等教育事工,参与华西协合大学的联合办学。正是因为盖世利对传教策略的调适,圣公会从一个巡游布道团逐渐转变为一个有高度组织系统化、有强烈合作意识的大型差会,在四川的基督教事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文化名人。孔子的思想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而且在国际上也发生过广泛深刻的影响。总结和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去粗取精,古为今用,不仅将对中国的四化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会对世界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孔子的故乡曲阜,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一座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一个拥有大量珍贵文物的宝库。孔林、孔庙、孔府、鲁国故城遗址和少吴陵、周公庙、颜庙、梁公林、孔子出生地尼山建筑群以及夫子洞(坤灵洞)等,均系稀世文化古迹;数十万计的孔府档案以及历代碑碣和汉画像石刻、出土文物,也是世间瑰宝。因此,曲阜是研究孔子,考察东方文明的天然博物馆。有鉴于此,本会本着扎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史实为依据,力图对全真道“三州五会”之建立、构成、影响等诸方面作一番考察。全文共分七个部分一、筹会;二、立会;三、会名;四、会疏;五、会众;六、会首;七、子会。作者结合早期全真道传教情况对这七部分展开分析,对继续深入研究全真道,尤其是对厘清早期全真道的兴起与发展等问题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巴黎外方西藏传教会在藏区近现代涉外关系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从宗教传播的角度看,西藏传教会无疑是不成功的,因为其始终未能实现最初设定的"进驻拉萨、归化西藏"的传教目标。西藏传教会成立之初,巴黎外方传教会总会和罗马教皇"钦定"的西藏传教会筹建者——巴黎外方四川传教会主教马伯乐之间就进藏困难、路线、西藏教务归属等问题曾产生过巨大分歧并展开激烈的争论。二者的分歧和争论从某种意义上是教会内部上、下层之间矛盾的一种体现。揭示这段历史,不仅有助于厘清近代天主教藏区传教活动失败的原因,对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西方宗教在藏区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与无神论》2021,(2):49-55
自韩朝分治之后,源于对共产主义、朝鲜社会制度的否定和对朝鲜宗教政策的不满,韩国基督教界随即开始通过对朝传教进行自我主张的表达。其传教理论主要历经北进统一论、对话型传教论、吸收型统一论与共存型社会福祉传教论4个阶段,通过广播传教、建立专门针对对朝鲜的传教组织、气球传教、脱北者传教及经第三国传教等手段,至今为止已达70年之久。总的来说,韩国基督教界的对朝传教不仅无视朝鲜的宗教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响朝鲜半岛局势走向的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孔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景观。孔子殁后,首先立庙于今山东曲阜孔子故里,为本庙。汉代以后,又相继在京都及地方学校、书院等立庙。由于朝代更换等原因,为都之地屡有变迁,然孔庙之设相沿不断,且建制规格越来越高。地方体制在汉魏时期为郡(国)县二级或州郡县三级,隋唐时期为州县二级,宋元以后为府(路)州县三级,各级治所相对稳定,孔庙之设多带有连续性,形成了许多千年古庙,各具特色。本人曾对曲阜孔庙予以探讨(见《汉魏鲁城孔庙考》,载《史学集刊》1994年第1期;《曲阜历代孔庙考述》,载《孔子研究》1993年第3期),这里拟…  相似文献   

14.
<正> 孔子故里曲阜,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古称“少吴之虚”,商奄故址,是西周以来鲁国的故都。这里,地上和地下埋藏的文物古迹极为丰富。1961年国务院公布孔庙及孔府、孔林,鲁国故城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一处。一、孔庙公元前478年,即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立为庙,以“岁时奉祀”。当时仅有“庙屋三间”。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第一次下诏建庙。此后近两千年间,先后修建六十多次。其中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叶拉萨宗座代牧区的成立是近代西方天主教藏区传教活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前承17世纪以来天主教在藏区早期传教事业之余晖,后启此后一百余年传教活动的新局面。它的成立是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各方积极协调的一个结果,使得西藏教务的管理权完成了由卡普清修会到巴黎外方传教会的转移,体现了新形势下天主教集团内部对西藏教务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6.
国内学界对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来华传教活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对巴黎外方传教会在四川(含重庆)、云南、贵州传教活动的相关文献做一述评,以方便学界开展深入研究.内容包括中外档案、教会历史文献、资料汇编.结语中对中外文献的整理、翻译和利用发表了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天风》2020,(5)
正花之安(Ernst Faber,1839-1899)出生于德国一犹太人家庭。1858年加入礼贤会(Rhenish Miss ionary Society,RMG),接受传教培训。礼贤会是德国新教最早在中国传教的差会之一,该会于1846年即向中国派出传教士。花之安接受了长达6年的培训,于1864年启程东来,1865年4月26日抵达香港,旋即赴广东内地传教。花之安一生的工作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18.
视界与先见     
视界与先见《明末儒学与基督教》等著评介何建明(华中师范大学)明末清初,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传教,开始了东西方文化的接触。虽然与传教士交往多为上层知识分子,但这种文化碰撞,已触及中西文化之核心。因此,长期以来,中外学者对之研究者很多,我们从...  相似文献   

19.
国际动态     
柬埔寨禁止当街传教 1月1日,柬埔寨宗教事务部最近发布公告,禁止基督教团体在柬埔寨当众进行散发宗教宣传品等传教活动,以避免发生宗教冲突,破坏社会安定。公告指出,一段时期来,一些基督教传教士到柬埔寨居民家叩门传教、散发宗教宣传品,并宣称“上帝来了”。这是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和对他们隐私权的侵犯,必须加以禁止。柬埔寨宗教事务大臣谢萨伦说,柬埔寨是个佛教国家,一些基督教组织派人在金边挨家挨户进行宣教活动,要求居民信仰基督教,这种行为已引起柬埔寨人的反感,容易引发宗教冲突。 …  相似文献   

20.
英国循道会是卫斯理兄弟于18世纪在英国创立的教会。19世纪中期,英籍牧师俾士来到中国香港,拉开了英国循道会在华传教活动的序幕。1897年,梧州开埠通商,英籍牧师麦路得被派往梧州开展传教活动。在麦路得等人的带领下,英国循道会在梧州地区开展了教务、医疗、办学、慈善等活动,积极推动了英国循道会在梧州地区的传教工作。本文结合《麦路得》回忆录,利用多方资料梳理英国循道会在梧州的医疗活动始末,再现了英国循道会在梧州地区传教发展的历史图景,并反思其对教会自身及梧州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