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开 《天风》2023,(2):58-59
<正>人生在世,难免会经历挚爱之人离世。丧亲所带来的哀伤是最严重的心理伤痛之一,常常给人的生理、心理和灵性带来强烈冲击。那么,面对丧亲哀伤,基督徒应该有怎样的认识,又当如何应对丧亲哀伤呢?一、认识哀伤首先,我们需要对哀伤有基本的认识。哀伤是由于生命中的亲密关系消失或改变而产生的情绪反应。这些亲密关系可以是亲人、婚姻关系、宠物等。例如,当亲人去世时,人们通常都会经历强烈的哀伤。在哀伤时,个体常常伴随哭泣、绝望、愤怒和沮丧等感受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通过19次个体箱庭和2次家庭箱庭治疗,对一名12岁复杂哀伤的丧亲女孩W进行了个案研究。发现:(1)箱庭治疗能提高丧亲青少年的个体和家庭功能,促进青少年个体和家庭哀伤任务的完成;(2)W的个体箱庭经历了在混乱重复中寻找秩序、重建自我、转化与整合、自我治愈力展现四个阶段;(3)W的哀伤经验经历了在治疗者促进下分享—象征性表达—主动地象征性表达—直接而主动地表达哀伤经验最终获得哀伤任务完成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丧亲是悲伤辅导中常见的临床问题。介绍了国外学者有关丧亲的意义重构理论研究与策略运用,国外学者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提出通过意义建构、获益发现和身份改变的途径进行丧亲的意义重构,促使居丧者对丧亲进行归因和诠释,寻找丧亲后的意义,从丧亲中发现潜在的获益,认同自我的现状和身份,形成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模式应对丧亲,减少复杂悲伤的不良影响。以期为我国的丧亲理论和悲伤辅导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更好地为丧亲群体提供心理服务。  相似文献   

4.
李梅  李洁  时勘 《心理科学》2017,40(4):961-966
本研究通过对28位丧亲者进行深度访谈,使用解释现象学分析法对质性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中国丧亲个体的社会支持体验。结果显示,丧亲社会支持的内容包括后事处理、情感支持、生活恢复帮助,经济与物资支持等。支持来源除家人和朋友之外,还包括同事、相同经历者,以及相关机构等。社会支持通过调节情绪、改变认知等方式促进个体对丧亲的适应。本研究结果为最新丧亲社会支持模型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社会对丧亲人群的社会支持特色。  相似文献   

5.
生者与逝者的关系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在逝者离世之后, 生者可能继续与逝者保持持续的、内在的联结, 这被称为“持续性联结”。持续性联结在不同文化中均普遍存在, 已有研究从联结控制点、联结的引发者等维度对其进行分类, 近年来, 持续性联结对丧亲后适应的影响成为丧亲及哀伤研究中的热点。持续性联结与丧亲后适应的关系呈现出复杂且不一致的研究结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本土文化背景下去探索持续性联结的表现及特定意义, 思考持续性联结的分类并编制本土化的测量工具, 与此同时, 应该在理论驱动下去开展持续性联结与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6.
程瑞  卢克龙郝宁 《心理科学》2021,44(6):1336-1345
个体的恶意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伤害、欺骗与捉弄他人三方面。本研究旨在考察愤怒情绪对上述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设计了愤怒、恐惧和中性三种情绪诱发条件(后两者分别作为愤怒情绪的消极和中性情绪对照),以考察不同情绪状态下个体在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对于伤害和欺骗他人,愤怒情绪诱发组在观点流畅性、新颖性和伤害性上均高于中性情绪诱发组;而对于捉弄他人,愤怒情绪诱发组仅在观点流畅性和新颖性上高于中性情绪诱发组。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情绪对三类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而情绪唤醒度仅中介了愤怒情绪对伤害他人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内隐攻击性是愤怒情绪促进不同类型恶意创造力的通用路径,而情绪唤醒度是愤怒情绪促进伤害他人恶意创造力的特异路径。  相似文献   

7.
愤怒是因愿望落空、目标受挫或边界被犯而产生的负性情绪, 指向他人的愤怒即为人际愤怒。人际愤怒对接收者的影响有争议, 有人认为人际愤怒弊端极大, 有人认为人际愤怒是可资利用的工具。这种分歧可能源于评价指标、参照对象和应用场景的不同, 有必要用元分析系统考察人际愤怒的利与弊。本研究对67篇文献, 总样本量为15462人的185个效应值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人际愤怒会让接收者让步更多、亲社会行为减少、问题解决行为提升, 同时情境不公平感增加, 对愤怒表达者的态度和能力评价均降低, 这些效应受接收者文化背景和相对权力大小的调节。这提示人际愤怒利弊相依, 能改变愤怒接收者的某些行为, 却增加对表达者的消极评价, 应视情景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8.
睡眠不足会对人的认知、情感和人际交互产生诸多影响。这种影响在社会情绪层面表现为个体情绪共情和认知共情的减少,易激惹性与愤怒情绪的增加;在社会行为层面则表现为亲社会行为的减少和攻击行为的增加。在睡眠不足状态下,情绪系统和认知系统功能连接的减弱可能是这些变化的潜在机制。未来应结合生态效度较高的睡眠操作手段,系统考察睡眠不足如何导致各种高级社会情绪的改变,以及这些社会情绪的变化如何导致社会行为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灾后青少年的丧恸是其生活中较为严重的危机之一,丧恸青少年一般会表现出:“对于死亡亲人的印记”、“自我罪疚感的萌生”、“心理麻木和冷漠”、“对于他人关爱的逆反和厌烦”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等特征,对此我们尝试采取哀伤辅导的一些策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10.
哀伤辅导能缓解哀伤者无助、恐惧等负面情绪并帮助他们重新投入生活。在总结哀伤辅导发展的基础上,比较了香港哀伤辅导发展及服务内容与中国大陆情况的差别。结合我国哀伤辅导的需求,建议增设哀伤辅导机构,提供特别的援助方式并使其专业化发展;丰富从业人员的类别,构建以心理辅导人员为主,特聘精神科医生、健康管理师、社工团体为辅的人员架构;加强宣传力度,加大公众对哀伤辅导的认识,借此为中国大陆地区哀伤辅导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1.
领导表达愤怒情绪一定不好吗?最近研究发现,领导表达愤怒情绪对领导绩效(任务绩效和关系绩效)存在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的不一致结论。文章尝试使用双阈限模型揭示领导的愤怒情绪产生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的边界条件。进一步明确领导表达愤怒情绪的阈限是影响领导绩效的关键因素,拓展了双阈限模型对领导愤怒情绪影响其领导绩效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2.
程瑞  卢克龙  郝宁 《心理学报》2021,53(8):847-860
以两个实验考察愤怒情绪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及作用路径, 并探究调节愤怒情绪对削弱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效应。实验1比较愤怒、悲伤、中性情绪下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差异, 发现愤怒情绪下个体生成更多、更新颖的恶意观点,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愤怒对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实验2探究不同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如何影响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 发现认知重评组和表达抑制组的恶意创造力表现比无策略的控制组水平更低, 情绪唤醒度和内隐攻击性中介了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 愤怒情绪通过提升内隐攻击性和情绪唤醒度进而促进个体恶意创造力表现, 而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策略可作为削弱愤怒个体的恶意创造力表现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采用类别知觉情绪识别范式,考察高、低羞怯儿童对快乐-愤怒和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的知觉偏差和知觉敏感性。结果发现:(1)相对于低羞怯儿童,高羞怯儿童倾向于将快乐-愤怒模糊情绪面孔知觉为愤怒,将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知觉为悲伤;(2)两组儿童在快乐-愤怒、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类别界线处的斜率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高羞怯儿童具有敌意归因偏向和更高的悲伤共情反应,而对快乐-愤怒和快乐-悲伤表情的类别转变不敏感。  相似文献   

14.
采用类别知觉情绪识别范式,考察高、低羞怯儿童对快乐-愤怒和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的知觉偏差和知觉敏感性。结果发现:(1)相对于低羞怯儿童,高羞怯儿童倾向于将快乐-愤怒模糊情绪面孔知觉为愤怒,将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知觉为悲伤;(2)两组儿童在快乐-愤怒、快乐-悲伤模糊情绪面孔类别界线处的斜率差异均不显著。研究表明高羞怯儿童具有敌意归因偏向和更高的悲伤共情反应,而对快乐-愤怒和快乐-悲伤表情的类别转变不敏感。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具体情绪理论——评价倾向框架理论(ATF),采用两项研究考察负性情绪愤怒和悲伤对助人决策的影响,并探究人际责任归因在这一关系中的作用。两项研究均采用自传体情绪记忆任务诱发情绪,研究一中自变量情绪为组间变量,包括愤怒、悲伤和中性三个水平,因变量助人决策操作为为他人花费时间;研究二中自变量1为组间变量情绪,包括愤怒和悲伤,自变量2为组内变量人际责任归因,操作为模糊归因、不可控的情景归因、可控的自我归因三种情境,因变量助人决策操作为为他人花费金钱。结果发现:(1)与愤怒情绪相比,悲伤情绪下个体为他人花费的时间和捐助的金钱更多;(2)在模糊的人际责任归因条件下,悲伤个体会比愤怒个体捐助更多的钱。研究表明:同为负性情绪的愤怒和悲伤在助人决策上的作用不同,悲伤个体比愤怒个体做出更多的助人决策;人际责任性归因会影响附带情绪和助人决策的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理解附带情绪对助人决策的影响,进一步丰富并延伸ATF理论的证据和领域,对发挥情境中人际责任归因在助人决策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受欺负对于个体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反刍这一认知因素在其中的作用与性别差异,采用受欺负问卷、儿童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悲伤反刍分量表、愤怒反刍问卷、儿童抑郁量表对2582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男生1328人,女生1254人;平均年龄13.95岁,SD=0.60)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悲伤反刍、愤怒反刍、抑郁情绪均呈显著正相关;(2)受欺负、悲伤反刍、愤怒反刍均可显著正向预测个体的抑郁情绪,且悲伤反刍和愤怒反刍在受欺负和抑郁情绪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3)该模型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悲伤反刍对抑郁情绪的预测作用显著大于男生。研究从悲伤反刍和愤怒反刍的角度揭示了受欺负对青少年抑郁情绪的作用机制,为从认知水平上干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主观情绪唤醒度、正负性和分化情绪量表对FilmStim大型情绪影片数据库进行本土化评定。研究发现,所有情绪影片唤醒水平均显著高于中性影片;正、负性情绪影片诱发相应效价的情绪;悲伤、恐惧、厌恶和中性影片成功诱发目标情绪,愤怒、温和和愉快影片同时诱发同效价的其他情绪。结果表明:FilmStim中的中性影片可作为其他情绪的控制条件;除愤怒外的负性影片可有效诱发目标情绪;正性情绪影片没有有效诱发目标情绪,存在较大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8.
渊声 《天风》2015,(2):36
<正>问:说起来真难以启齿,我被解雇了,这令我难以接受。对我这个靠工资养家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不小的灾难。虽然我是基督徒,但我真的感到难过和恐慌,我当怎么办?肢体:小美答:小美姊妹,你好!你的遭遇我十分同情,你的难受我也理解。人生难免会有波澜与曲折,工作变动也是常有之事,所以你不必感觉羞耻、困惑、自责或哀伤,更不要因此愤怒。负面情绪不但无助于你目前困境的解决,相反可能带出新的问题与麻烦。  相似文献   

19.
之前的研究表明权力能够影响愤怒表情的加工,但是并不清楚当愤怒刺激是非目标任务刺激时(非任务相关条件下),权力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愤怒表情的加工。本研究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首先操纵情绪观察者(被试)和情绪表达者(目标)的权力水平(高VS 低),之后采用修正的oddball范式考察当愤怒刺激是非目标任务刺激时,情绪观察者和表达者的权力水平对愤怒情绪加工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与高权力个体相比,低权力个体在识别年老面孔目标时成绩更低。脑电结果发现,与高权力个体相比,低权力个体对中性目标刺激和愤怒的非目标刺激均产生了更强的N170波幅,表现出更强的敏感性。该研究结果说明,高权力个体的行为成绩优于低权力个体的行为成绩,即使在非任务相关条件下,与高权力个体相比,低权力个体对愤怒情绪刺激的早期敏感性仍然更强。  相似文献   

20.
初中生情绪反应、表达及其与攻击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自编的《中学生情绪评定问卷》和修订的Spielberger《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对833名普通中学初中生进行了测试,并用同伴提名的方法把学生分为普通组、身体攻击组和关系攻击组,探讨了初中生情绪反应、表达的特点和攻击行为学生情绪反应、表达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女生报告的恐惧感、悲伤感高于男生,女生报告的愤怒表达也显著高于男生;但在特质愤怒方面,男生报告的特质愤怒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在情绪表达与反应的大多数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只在负性情绪表达方面初二女生报告了比初一、初三女生更高的负性情绪表达。(2)被同伴提名为身体攻击学生在状态愤怒、特质愤怒、愤怒表达方面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被同伴提名为关系攻击的学生在特质愤怒、愤怒表达方面也显著高于普通学生。攻击行为学生的愤怒情绪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