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梳理了明清两朝奥古斯丁传记的东渐史,分为天主教和新教两个部分。天主教的奥古斯丁传记受圣人传(Hagiography)文体影响,一般将奥古斯丁作为圣人来纪念,作为教会圣师来阅读。新教的奥古斯丁接近于现代人物传记,但亦受撰译者传教立场的影响,侧重于其传教的目的和语境,在译介何种内容时选择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周伟驰所著的《记忆与光照——奥古斯丁神哲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紧扣“认识人”与“认识上帝”的主题,凸显奥古斯丁“由外(物)而内(心)而上(帝)”的认识进路,不只从记忆的仓库寻找知识的来源,而且蒙受光照进入对上帝的认  相似文献   

3.
奥古斯丁探讨人的生存境域的出发点是人与上帝的关系,而在他看来,这种关系主要是一种创造与受造、拯救与得救的关系.他认为,人虽然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但并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主体,而是一个需要仰赖神圣的眷顾的客体.为了澄清他的生存哲学对基督教伦理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的影响,我们结合他的神学背景,着重分析了他对人的"种质"及其与人的现实处境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实现等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4.
周伟驰 《现代哲学》2004,(3):98-111
本文分析奥古斯丁三一神学中人的“是”的来源、方式、内容和品质。(1)人的“是”来源于创造主,上帝作为“我正是我所正是”的“正是者”,创造了人的“是”,故而人的“是”是“正是”。(2)由于上帝是一而不是多,上帝有其固有的“同一性”,故而人亦有其“同一性”。(3)但由于人不是上帝,而是介于上帝与虚无之间,因此人“是”的方式不是“永恒”,而是作为“永恒”尘世形象的“时间”。(4)人的时间之“是”中,集中体现了上帝形象的,乃是“现在”或“正是”,作为“活生生的现在”,“正是”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统一在一起,构成人的活生生的同一性。(5)奥古斯丁对“活生生的现在”分析是与意识分析结合在一起的,过去一记忆、现在一理解、将来一预期。(6)人“正是”的内容主要是“思”。(7)决定“正是”的品质的,是与“思”紧密连结在一起的“爱”。  相似文献   

5.
奥古斯丁在《忏悔录》第十二卷和第十三卷中对原始质料的论述,被认为是基督教对原始质料的经典论述。通过分析、比较柏拉图和奥古斯丁的相关文本,一方面揭示出奥古斯丁的原始质料在形质论的层面上延续了柏拉图的“载体”概念,由此确立形质论在基督教宇宙论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表明奥古斯丁在创世论的层面上用无中造有的原始质料取代始终存在着的载体,由此塑造出基督教的创造宇宙论。  相似文献   

6.
奥古斯丁对灵魂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从“物质主义”到“精神性的”重大转变,这一转变的出现离不开“柏拉图学派的书籍”(libri Platonicorum)的影响.在此之前,奥古斯丁认为天主和灵魂都是物质.主要在普罗提诺的影响下,奥古斯丁认识到灵魂是无形的、精神性的,灵魂赋有理性并且不朽.与普罗提诺不同的是,奥古斯丁认为灵魂不具有神圣本性,同万物一样是被造物.对灵魂本质认识的转变,使其灵魂思想乃至其个人的信仰发生了重大转向.  相似文献   

7.
黄裕生 《世界哲学》2009,(2):104-114
两性之爱,是人类个体间激发起来的一种最为激情澎湃的情感。它在实质上是两个异性个体追求作为全位格而全身心地相互投入与相互担当,直至互为唯一地共在。因为作为全位格出场而淡化、隐去了各种功能角色与社会身份;因为相互全身心的投入与承担而进入“革新了”的自己,也就是所谓“第三位格”。作为第三位格存在,不仅是与看得见的唯一者即心上人共在,而且也是与看不见的绝对唯一者共在。因此,爱情并不只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间的关系,而且也是人与绝对者的关系。爱情之所以能够超越世俗功利与世俗关系,就在于爱情能够打开一个神圣维度而具有超越一解放的力量。这也是爱情的神圣性所在。而爱情的危险也就在于忘却了看不见的唯一者而关闭了神圣维度。  相似文献   

8.
不同年龄群体大五人格与幸福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毕生发展为研究视角,调查了3192位不同年龄群体被试,探讨不同年龄群体大五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结果发现:(1)各变量都存在显著的年龄效应,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相关显著;(2)在不同年龄群体里,神经质和开放性都能显著预测主观幸福感,且预测值随着年龄而增大,而外倾性、尽责性和宜人性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存在年龄差异;(3)大五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到60岁之后其解释率上升;(4)年龄在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了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单渭祥 《天风》2006,(24):34-36
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来4:13)。经文:来4:13中国人特别讲究“亲情”、“友情”、“人情”等人际间的“关系”,这与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并以“约”(法理)为其文化基础的一些西方民族是存在明显区别的。刚才我们所读的一节经文中提到了另外一种“关系”,就是人与神的关系。圣经特别说这位造天地万物的主是“与我们有关系的主”!一个人蒙恩得救,其实就是一种与神全新关系的开始;一  相似文献   

10.
罪恶与自由意志——奥古斯丁“原罪”理论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林 《世界哲学》2006,1(3):77-85
奥古斯丁是基督教“原罪”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明确地提出了自由意志是罪恶的原因。本文探讨了奥古斯丁“原罪”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奥古斯丁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和内在矛盾,并简要地说明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理论对于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张荣 《现代哲学》2005,3(3):98-106
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时间之间”受到后世哲学家们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但往往只重视其中“心灵的伸展”这一向度.而忽视上帝的创造这一向度,忽视了永恒之维。事实上,上帝的创造和心灵的伸展这两个向度不可分割.前者规定后者,阐明时间的起源;后者反映前者,说明时间的存在和本质。后者受前者的制约。也就是说,心灵的伸展有一个界限,是不可超越的。当文德尔班强调奥古斯丁的形而上学是“内在经验的形而上学”时,他确认了奥古斯丁时间观的心灵向度;当吉尔松称之为“皈依的形而上学”时,则是强调“心灵伸展的界限”,即永恒上帝的创造。  相似文献   

12.
文艺复兴晚期的三元人论之争既是昔日奥古斯丁与佩拉纠的自由意志之争的延续,更反映了当时人文主义与新教思想之间相互促进又彼此矛盾的关系。伊拉斯谟在劳伦佐·瓦拉引入"受造之灵"概念论证人的自由和价值的基础上,借用长期遭弃用的三元人论来论证其人文主义的自由意志论,从而突破了以"魂"与"体"的二元对立为特征的中世纪人学观念。其思想虽有助否定中世纪的善功说和炼狱说,却终因难以同奥古斯丁式的原罪说和恩典说相兼容,而被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新教领袖视为一种有"半佩拉纠主义"倾向的理论而拒斥。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在研究有关神国度的课题时,会遇到有关神国与教会之间关系的探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早在初期教会时就已经开始,由于“在保罗死后的那一个世纪中,末世论的主题,仍然保持相当显著的地位。”因此,在最初的三百年,流行于教会中的观点是:教会与神国不是同一件事物。时光的流逝冲淡了基督徒对耶稣即刻再临的渴望,他们观念中末世观的地位逐渐降低,终于在奥古斯丁时代接受了神国也具有现世性的现实,承认了教会与撞人历史的神国之间有千丝万缕的关联。甚至,“从奥古斯丁到改革宗信徒,曾经普遍认为神国和教会大致上是同一件事。”但是,经过了中世纪漫长的沉思后,对神国与教会的关系又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因为单方面强调末世性或是现世性已被认为是不符合《圣经》的,基于此,在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自然就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健康环境悖论”是指在总体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环境中, 受欺负的个体会表现出更多适应问题。本研究以来自47个班级的1764名5年级到8年级学生为被试(男生956人, 平均年龄14.46岁), 考察了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在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间的调节作用及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关系存在“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即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能调节个体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系, 在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较低的班级中受欺负经历与外化问题的关联更强; (2)班级平均受欺负水平对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调节作用通过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实现。本研究证实了受欺负与外化问题的健康环境悖论现象, 并首次揭示了敌意性归因的中介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大五人格量表、创业意向量表和创业自我效能感量表对216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采用回归分析及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考察大五人格和创业意向之间的关系和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大五人格中外向性、宜人性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神经质、严谨性对创业执行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创业自我效能感对创业意向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大五人格中外向性、严谨性、宜人性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3)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外向性与创业意向之间、宜人性与创业意向之间、严谨性与创业执行意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创业自我效能感在严谨性与创业目标意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和谐的关系     
王聪渊 《天风》2005,(10):42-44
上帝所创造的宇宙万物,各行其道,周而复始,彼此和谐,相辅相成,神以和谐立定自然,真是“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诗19∶1)。和谐是神的心意,也是他的属性。“三位一体”的真理向我们显明和谐关系的奇妙,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合而为一,虽各有位格,却不分彼此,同质、同尊、同荣,一而三,三而一,这是何等奥妙,何等和谐,“三”这数目最难保持合一,二人较易合作,当三个人在一起,关系最脆弱,而我们所信的三位一体的上帝,就是对我们见证和谐关系的重要性。世界以和谐而维系,万物按定律而运行,牛顿敬畏神,领悟神在自然界所设立的规则,为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作出重大的贡献,牛顿去世不久,十八世纪伟大的诗人亚历山大·薄柏总结了世人对牛顿的评价:自然和自然规则在黑夜中躲藏,主说,让人类有牛顿,于是一切被光照亮。这句诗仍铭刻于牛顿的墓碑上。神在宇宙中立定规则,万物因此而相维,世界因此这样和谐而美丽。可是,自从伊甸园起了凉风“一切所造的都甚好”的环境遭破坏,和谐的关系受威胁……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采用小五人格问卷、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和人际关系能力问卷,以784名青少年为被试,考察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五因素、人际关系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孤独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显著高于女生;(2)在孤独感各维度中,除同伴关系评价与开放性的相关不显著外,其他维度与人格各维度及人际关系能力间均相关显著;(3)人格的情绪性和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外向性、宜人性和人际关系能力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4)在外向性、情绪性及开放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中,人际关系能力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宜人性与孤独感的关系中,人际关系能力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Si fallor,ergo Sum”──奥古斯丁对希腊哲学的批判和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古斯丁在西方哲学史上是一位颇具个性的思想家。然而,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他并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和深入探讨。本文从他的一个重要命题“我错误,所以我存在”入手,着重分析奥古斯丁对希腊哲学的批判和改造,进而指出这种批判所独具的深刻意义。一、希腊理智主义的局限性应当指出,奥古斯丁这一命题的提出有其认识背景。首先与希腊理智主义独断论有关。在希腊哲学,尤其是亚里土多德以前的哲学传统中,理智主义独断论居主流地位。自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以来,先哲们对人的理智能力寄予厚望。无论是理智主义还是感觉主义,都以认识的确定性为…  相似文献   

19.
《圣经》启示了天主对人的爱。“天主在古时曾多次并以多种方式借着先知对我们祖先说过话,但在末期内他藉着自己的儿子对我们说了话。”(希1:1——2) 在整个救恩史中,不但“天主所拣选的圣作者受天主默感,为教训、为督责、为矫正、为教导人学习正义。”(弟后3:16)天使的受造也是被派遣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基督教传统的人性观进行了概括,简要梳理了现代基督教人观的发展。本文中名为"奥古斯丁—阿奎那传统"的传统人观强调人内在与外在的区别,认为"上帝的形象"体现在无性别的单一灵魂或者理性中,这种实在的理性将人与万物区别开来。与这种实体性的人观相反,现代基督教人观更强调人存在于与某种超越的终极实在的关系之中,以及人作为男性或女性与其他人形成的关系之中。人格的人是每个人发展这两个方面位格关系所有的结果。成为人首先意味着成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以此差别为基础反映了三位一体上帝的形象。现代基督教人观打破了自启蒙以来把人理解为"理性人"的抽象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