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钰(1123-1183),山东宁海(今山东烟台牟平)人,原名从义,字宜甫。师从王重阳后,王重阳为之改名钰,道号丹阳子,又称山侗。在全真教中,王重阳创其始,至丘处机而达鼎盛。而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的就是马钰。马钰在全真教中的作用与地位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论述。一马钰在王重阳逝世后,赴长安打开局面,开创了陕西基地,奠定了全真教在整个西北地区的基础。王重阳在1167年(金世宗大定七年)七月创立全真教,1170年(金世宗大定十年)正月在回陕西的路上仙逝于南京(今河南开封),那时,全真教创立仅两年多,陕西的局面尚未打开,全真教能否兴…  相似文献   

2.
陇县药王洞     
在陕甘交界的陕西省陇县城北一里多的北坡村后,有一座青竹翠柏掩映着幢幢殿宇的道观,这就是久负盛名的陇县药王洞。陇县药王洞始建于唐代,原名谷神观。“谷神”是“道”的形容之称,“谷”象征空虚,“神”有变化莫测之意。《老子》中即有“谷神不死”之说。宋、金时,名医马钰(1123—1183)曾隐居于此。马钰擅长针灸,于金大定七年(1167)师事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后开创道教全真遇仙派。元世祖赐号“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世称马丹阳,谷神观随之改为丹阳洞。大定二十年(1180),道教龙门派鼻祖丘处机云游到陕西,初在宝鸡磻溪隐居,后栖居陇县龙门洞,发展道教龙门派。为扩大教派,发展道徒,丘真人又在与古陇  相似文献   

3.
崂山之行,山居六日,得暇访问了邱长春真人在崂山留下的遗迹。经过实地考察和书本资料参看比较,访得邱真人摩崖石刻诗四十首、词一首、圣旨刻石两方,其由来一一考之于下。据《元史》与《甘水仙源录》载: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全真道祖师王重阳至山东宁海州(今牟平县),邱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钰、郝太古、王处一、孙不二师从王重阳,学习道法,后为“七真”。《太清宫志》说:“南宋庆元元年乙卯(1195年)邱长春与刘长生同其他道侣五人,由宁海崑嵛来游崂山,止于本宫,讲道传玄,宏闻教义,道众大悦,各受戒律。”“邱长春这次来崂山留诗二十一首,改‘牢山’为‘鳌山’。(见《崂山餐  相似文献   

4.
全真道是大金定间成阳人王喆(号重阳)所创立的一个道教派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甘水仙源录》云:金大定中,王重阳“聚徒宁海州,立三教平等会,以《孝经》、《心经》、《老子》教人讽诵,而自名其教曰‘全真’。”王喆的七位弟子:马钰(丹阳)、谭处端(长真)、刘处玄(长生)、邱处机(长春)、王处一(玉阳)、郝大通(广宁)、孙仙姑(马钰之妻,号清静散人)合称“七真人”,亦即“北七真”。元初,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汉族的统治,大力扶持全真道,邱处机又仿效佛教,建立了全真丛林制度。  相似文献   

5.
三、金元两代的慈恩宗其次,以守千对后世的影响为主,来探讨一下金、元两代华北慈恩宗的发展动向。因为《通照大师碑》上没有记载守千的法统,所以他的法系怎样传承后世不明。大约立此碑的时间为至正六年(1346年),离守千去世已经过了220年。因为在至大初年  相似文献   

6.
1982年11月13日,交城县进行文物普查和“四有”建档工作中,在县保文物单位王山圆明寺遗址发现了一通垒砌在墙中的残破碑石,一碑二文。其碑阳为撰文于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立石于金明昌元年(1190)的《太原交城县王山修建十方圆明禅院记》(以  相似文献   

7.
<正>丘处机带领十八弟子离开山东后,在留守山东的全真高道中,最著名的就是郝大通高徒普照真人玄通子范圆曦。范圆曦,号玄通子,宁海人,生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他幼时即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品格,据宋子贞撰《普照真人玄通  相似文献   

8.
正嘉靖三十五年(1556),由皇家拨库银三万余两,敕建宫殿,嘉靖皇帝改白岳为"齐云山",御赐观名为"玄天太素宫",并亲撰《御制齐云山玄天太素宫之碑》立于宫内。安徽省休宁县境内的齐云山与武当山、龙虎山、青城山并称中国道教四大名山,道教玄天大帝的道场玄天太素宫即坐落于此。  相似文献   

9.
保定是《无上秘要》中尊为上元天官赐福大帝唐尧的故乡 ,已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在这历史的长河中 ,涌现出许多神仙高道 ,蔡真人可谓佼佼者。蔡真人 ,满城贤召人氏 ,生于金大定十八年 (1178年 ) ,其母王氏梦白鹤飞入寝室而有妊遂生真人。六岁始能言 ,七岁在满城岗头村玉清观出家。大安元年(12 0 9年 ) ,31岁时为玉清观主 ,闻道教全真七子之一的邱长春祖师在涞水县娄村上清宫传道 ,虔诚拜谒邱祖 ,祖师授以道诀 ,使她深悟真谛 ,成为今保定辖区的高道名师 ,其门徒有悟真子苑至果等。兴定二年 (12 18年 )成吉思汗率蒙古军越五回岭 ,与金将张柔战于…  相似文献   

10.
北七真     
道教全真道尊奉的北方七位真人,均系王重阳嫡传弟子。因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贡献,被尊为真人,并得列元世祖的诏封。他们是:马钰,字玄宝,号丹阳,原名从义、字宜甫。山东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创全真遇仙派。著有《洞玄金玉集》,《神光灿》《渐悟集》等。谭处端,字通正,号长真。原名玉、字伯玉。山东宁海人。创全真南无派。著有《水云集》等。  相似文献   

11.
王艺 《法音》2023,(9):53-62
据现有文献记载,我国放生建碑肇始于萧绎《荆州放生亭碑》(以下简称《放生碑》),后世还有颜真卿《放生池碑》、刘筠《敕延庆院放生池碑铭(并序)》、张端《放生池碑》等。《放生碑》对六朝以降放生碑、记与其他诸文体的写作,具有一定的先导意义。目前学界对于《放生碑》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佛教放生、宗教民俗、动物保护等领域。然而,在此之中,《放生碑》多以文献例证的形式出现,用以说明当时已经出现放生现象,一些认识甚至存在讹误。[1]这表明对于《放生碑》的理解尚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正按:河南省朱仙镇清真寺南碑亭现存阿拉伯文《朱仙镇清真寺遵行旧规》碑,碑身高200cm,宽80cm,碑文创作于伊斯兰教历1111年(公元1699年),清嘉庆十年(1805年)刻立。此外,开封清真北大寺和临颍县繁城清真寺也有内容基本相同的阿拉伯文碑铭《计开十三件》和《遵古圣行—新刻古行碑记经文十三条》,分别刻立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和同治六年(1867年)。《朱仙镇清真寺遵行旧规》主要记述了朱仙镇穆斯林遵行的教  相似文献   

13.
山东长清灵岩寺大元国师法旨碑是元代现存唯一一面藏汉双语国师法旨碑刻。此碑单以辰属纪年的立碑年代引后世学者对其诸多考证,分别有沙畹、王尧、祖生利、中村淳的1341年说,冯承钧、蔡美彪的1305年说,常凤玄的1365年说,清代金棨《泰山志》以及《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的不确定年代之说。碑文落款蛇年与定岩长老是判定年代的两个依据。通过灵岩寺墓塔林所立的《慧公禅师道行之碑》与《方山璧公禅师寿碑》,可以推知定岩1335-1348年间住持灵岩寺,据此断定大元国师法旨碑立于1341年。文章首次提出定岩长老住持年代的下限,从而补证沙畹等人主张的1341年立碑之说。  相似文献   

14.
元代全真道最后一位有明确记载的掌教为完颜德明,学界一般认为他自1335年起担任掌教,至迟1362年仍在任上.本文通过对《井公道行碑》及相关文献的研究,认为完颜德明应与其师苗道一一样,曾两度担任全真道掌教.在其两度任职中间,应该还有一位掌教“关真人”,而这位“关真人”应该就是前住持大都大长春宫提点关德昌.  相似文献   

15.
王重阳其人其作,在正史中所记甚少。本文选取了王重阳悟道前尚存争议的出生年、籍贯、应举问题进行考辨,得出结论:他生于宋徽宗政和二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1113年1月11日),卒于金大定十年庚寅正月初四日(1170年1月22日);是陕西咸阳大魏村人,曾于阜昌四年参加伪齐政权的科考,可惜功名脱落;皇统元年以后,凭借军功获得了甘河镇酒监的职务。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王重阳创立了将儒释道兼容并蓄的全真道,融合四海教风,在当时的乱世,为许多人提供了心灵的避难所。  相似文献   

16.
罗隐是一位“诗名满天下”(《旧五代史·罗隐传》)的唐末诗人,他早年服膺儒术,希望由学入仕,“佐国是而惠残黎”(《重刻罗昭谏集跋言》),建德立功;然而他天生一副与世多乖的性格,对统治者总是冷嘲热讽,竟至于科场屡踬,白头蹉跎;这种主观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迫使罗隐遁入山林,过起炼丹养性的道士生活。在罗隐身上,不仅能看到古代失意知识分子的不幸遭遇,而且还能清楚地体现出儒、道二教对  相似文献   

17.
宗仰(1861-1921年),江苏常熟人,俗姓黄,原名浩舜,又名用仁。1880年入常熟清凉寺为僧,1884年至镇江金山寺依大定法师受具足戒,法名印楞,别号乌目山僧。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佛教界有一位被誉为天下奇僧的爱国志士。他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爱国教育和推翻清朝为宗旨的革命团体——中国教育会,并任会长;他组织出版邹容的《革命军》  相似文献   

18.
石堂山碑林位于河南省内乡县昨蛐乡大窑店西约1.5公里处的普济宫遗址上,现存元明清碑刻14通,碑文内容较为详细地记载了晋代著名道人麻衣子的修真经历和普济宫的历史沿革,是研究豫西南道教历史发展的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以保护。其中幸存的主要碑刻有:元《普济宫重建麻衣子词碑铭》、《麻衣子道场重建十方普济宫碑》、《成吉思汗手诏碑》、《紫清白真人无极图碑》、明《李荫诗词碑》等。《普济官重建麻农子祠碑铭》由元朝右司员外郎勃术鲁撰文并于大德十年(1306)年丙午重建。碑文记述了麻衣子的修真经…  相似文献   

19.
明清以来,全真道教在山东济南章丘境内盛传,道教宫观遍布,碑文石刻众多。自雍正十三年(1735)至民国初年,龙门派曾在锦屏山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代表人物有韩阳成、刘来广、王复昌、李合林、孙永平、李永传、张元珠、杨至绪等。锦屏山道教碑刻也多为首次发现,如乾隆二年《重修锦屏山朝阳洞老君堂碑》、乾隆八年(1743)《锦屏山记》、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山碑》、嘉庆四年(1799)《重修老君堂碑》、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锦屏山庙宇碑》、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同治六年(1867)《重修老君堂碑》、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昌阁碑》、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碧霞祠老君堂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老君堂碑》等。查阅王昶《金石萃编》、陈垣《道家金石略》等相关碑刻文献则疏于收录。锦屏山碑刻内容详尽,文辞朴实,文章完整,篆刻精美,对清代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封面说明     
石竹 《中国道教》2008,(3):23-23
老子像碑此碑高1.8米,宽0.91米,现立于苏州玄妙观三清殿西楹。据传,此画像出自唐代"画圣"吴道子的手笔,画像上方的文字为唐玄宗所题御赞,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手书,文曰:"爰有上德,生而长年。白发垂相,紫气浮天。含光默默,永劫绵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