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沅是清中后期蜀中著名的思想家,《槐轩全书》体现着他的总体思想。通常认为刘沅是一位典型的儒家学者,但考察刘沅之人生历程和思想发展以及他的著作,独特的经历使他与道结缘且发生观念改变,后又写作和注释了许多道学著述。老子授道、道者性也、道者天理、道在伦常等均是刘沅对老子及道家之"道"的认识。就具体实践而言,刘沅以"道"为核心创立了刘门科仪、丹法及槐轩医道。这充分体现了刘沅与道家、道教深刻的渊源。  相似文献   

2.
法言坛是川西地区传承久远的火居道坛,刊行于清代中晚期的《法言会纂》是该道坛的科仪本。法言坛从清代中晚期流传至今,具有地方道教的鲜明特色。本文根据对什邡大王庙法言坛中元法会的田野调查,对法言坛的传衍及刘门概况、法言坛中元法会的坛场及法师、法言坛科仪的仪格程式等进行考察研究。  相似文献   

3.
《法言会纂》是四川火居道派"法言坛"所常用的一部大型道教科仪书合集,由晚清四川地方社会中著名的文人团体"刘门"编印。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梳理了《法言会纂》的编纂历史,认为法言坛的形成与刘门及《法言会纂》的影响密不可分;又介绍了法言坛的科仪活动与道脉传承,认为其中所反映的"道"与"法"的分工结构是儒家与道教两大文化传统在近现代四川地方社会中相互影响、共同合作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刘门是"川西夫子"刘沅(1768—1856)创立,并由其部分子孙继任掌管的融合三教的学术性和宗教性团体。本文在简述刘门教育的特色之后,着重介绍了刘门历代祖师、刘门的组织结构及其在成都的主要活动场所,从而勾勒了从晚清到民国刘门作为一个公民社会团体的主要特征。需要指出的是,法言坛是在刘门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两者在当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一点也在文中得到体现。最后,本文还简述了失去组织依托的刘门文化在当今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李翚 《法音》2023,(1):65-69
<正>东南亚各国是华人的主要迁徙、聚居之地,也是民族与信仰多元化的复杂地区。华人迁居到东南亚各国后,在主动融入当地宗教信仰体系的同时,又保有、传承着中华文化的传统,无论是在泰国、缅甸等以崇信佛教为主的国家,还是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伊斯兰教国家,亦或是菲律宾等基督教国家,中国式佛教都随着华人在各地流传、扎根。  相似文献   

6.
通过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多方面的考察调研,介绍了巴蜀的地理与文化特点,详细梳理了餐饮空间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巴蜀地区餐饮空间的发展现状以及餐饮空间设计与巴蜀城市发展效应,概括了餐饮空间的设计原则,呈现了巴蜀地域文化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表现手法,旨在探究餐饮空间设计中巴蜀地域文化的表达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7.
万法宗坛昭示着中国道教发展的历史,它背后蕴藏的古老的东方智慧,值得人们去不断挖掘、整合、传承,以使其能够在新的时代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一众所周知,张陵在龙虎山修道,后闻故地巴蜀人民为疹气害,遂以近60的高龄带弟子入蜀医病医心,创立五斗米道。传至张鲁已成二十四治,分设治首(又称祭酒),使民诚信不欺,乐善好生,带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五年一月廿七日下午,在上海徐家汇大堂里,举行了祝圣上海教区两位主教的盛大典礼。受祝圣的是李思德主教和金鲁贤主教。行祝圣主礼的是中国天主教教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宗怀德主教;襄礼是汉口教区的董光清主教和南京教区的钱惠民主教。参礼的主教除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团长、全国教务委员会主任、上海教区正权主教九二高龄的张家树主教外,还有北京市和华东六省,广东、湖北、云南省等地区的二十位主教。与礼的神父教友,除本教区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共二千余人,真是济济一堂,盛况空前。上海各地还有不少教友要求来参与祝圣主教的典礼,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主教》2008,(3):I0002-I0002
2008年4月30日和5月1日,全国各地各教区、堂区就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为顺利、成功举办奥运会举行感恩祭和祈祷”的号召,在奥运倒计时100天之际,各地堂区纷纷响应,为圆百年来中华艮族实现奥运梦想举行感恩圣祭。  相似文献   

10.
<正>长期以来,整体性视野的佛教通史研究一直占据佛教研究的主体,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区域性视野的佛教通史随后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客观来讲,仍然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巴蜀地区作为佛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已经被文献记载和后来不断出土的考古文物所证实。早在东汉中后期,佛教即已传入,并对丧葬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魏晋以降,巴蜀地区佛教义学飞速发展,至隋唐更是成为全国著名的佛教义学中心之一。而至今仍存的众多千年古寺与壁画造像则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巴蜀佛教的悠久与厚重。质言之,巴蜀佛教文化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非常遗憾的是,学术界关于巴蜀佛教文化的研究至今仍停留在单篇或专题性的研究上,系统而全面的巴蜀佛教文化研究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1.
经堂教育基础课的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堂教育自从胡登洲(1522—1597)创办以来,为中国各地的伊斯兰教培养了不少讲经传道的学者阿訇。到了他的“四传门人周老爷”时代,经堂教育体系包括师资、教材、管理和经费等,皆趋于完备。但是,应当指出,这个时代的教材以及教学,采取阿、波原著,用汉语口头语译述,既不借鉴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梳理华北地区弘阳教创教背景、药王信仰特征以及弘阳教新发现药方、《救苦忠孝药王宝卷》与弘阳教等方面内容,探讨药王信仰在弘阳教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见华北弘阳教药方是明清道医文化的重要内容,值得深究。《救苦忠孝药王宝卷》是道文化在民间的传承,渗入了百姓的生老病死与日用伦常。华北是中国民间宗教的发祥地之一,药王信仰亦是考察道医文化在明清民间社会传衍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伊斯兰教经学教育在继承传统经学和近代新式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之上,与当代院校教育相结合,不断适应时代发展,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作为一名经学院专业课教师,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以及对传统经堂教育的调查与研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现以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为例,从办学形式、教育体制等方面对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4.
96年10月18日,四川天主教神哲学院在郸县新院址礼堂举行隆重的开学典礼。来自全国各地教会的200多位代表参加了庆典。四川省人大。政协、统战部、宗教局及成都市、郸县等有学部门的领导到全权智_国务院宗教局、中国天主教“一团一会”、北京教区。上海教区等单位发来了贺电、  相似文献   

15.
万寿观是河州地区最为重要的道教宫观,通过对碑刻、方志等传世文献的梳理分析,发现元明之际全真教已在此传衍,然囿于文献之不足,仅能勾勒出从元末至民国年间全真龙门派发展的大致轮廓,这制约了对其宗派传承的认识。对新获教内文献的分析解读,使许多链条环节与相关信息得到补充,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河州地区道教宫观网络的图景。至迟于清中叶,全真龙门派以万寿观为中心已延伸到河州的部分地区,并通过法脉传承,与河州地区其它主要的道教宫观相连接,逐渐形成以万寿观为核心的教团组织和宫观网络系统,建立起一个较为庞大的全真教地理网络。  相似文献   

16.
灵宝派为中国道教三山符箓之一,是道教史上传承绵远的道派,随着道教在台湾的发展演进,灵宝派也传入台湾并逐渐发展。本文梳理台湾灵宝道坛的兴起、分布与传承延续,通过灵宝道教会团体组织在台湾地区的创立与推广历程,道教灵宝派法脉在台湾社会的传承,说明道教有联系大陆、台湾民众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7.
地处四川新津县境内的老君山属于早期道教的圣地,而且至今仍是颇有名气的道教名山。从清末到民国,山上的道观与一个被通称为"刘门"或"刘门教"的团体密切相关。刘门源于儒家学者刘沅(1768—1856)的思想体系与修炼方法,后逐渐发展为带有宗教色彩、提倡教育并开展慈善活动的民间团体。在刘门的倡导和支持下,老子曾隐居此山的古老传说便成为老君山在宗教地理中享有崇高地位之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河间市廿里铺清真寺经学班于9月5日隆重举行了首届学员毕业典礼,市宗教局负责人主持了仪式。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院长沈遐熙、省民委主任时振国、省伊协会长丁清轩、沧州地区民委主任吴洪滨等出席并讲了话;地区伊协会长白玉宽也参加了典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兴化人坛班的个案研究,探讨华南乩童仪式传统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兴化历史上的坛班,是经由"肃坛持戒"形成的乩童组织,分属于不同的庙宇或教派。兴化坛班传入新加坡之后,最初主要是教派组织,后来在同乡庙宇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兴化方言群的主要仪式团体。为了因应当地的特殊历史环境,兴化坛班的仪式传统不断创新,其组织形式也日益趋于多元化和国际化。新加坡兴化坛班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东南亚华人乩童仪式传统的能动性与生命力,同时也反映了仪式组织对海外华人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太谷学派是我国近代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个以儒学为中心的民间学术派别,是儒家思想留存在民间的不显传之学。太谷学派初无其名,学派取义《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称圣功弟子,其门人则自称门中人,意即某先生的及门弟子。由于太谷学派起自民间,传于民间,经清同治五年(1866)的“黄崖教案”劫后,学派活动矜秘莫测,遂使学派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外间不明真相者,肆为揣测,故世有所谓:太谷教、大成教、大学教,泰州教、圣人教、黄崖教、崆峒教、密密教、骷髅白骨教等种种名称。学派门人刘大绅(字季缨,习用季英,号贞观,《老残游记》作者刘鹗的第四子)在《关于<老残游记>》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