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宗教热”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分为接触基督教、皈信基督教和信仰的稳定三个阶段。社会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个体需求在教会中得到的满足是推动大学生皈信基督教的重要力量,而认知上对基督教教义的反复论证与探索会暂时性地阻碍大学生皈信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和礼仪对于信徒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进入到信仰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2.
陈宁 《宗教学研究》2012,(3):220-224
国内基督徒皈信研究大体有两个取向:一是通过对小群体的调查来分析基督徒皈信的原因,二是从身份认同出发来理解基督徒皈信的过程与障碍。这两类研究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学术兴趣上,同时也蕴涵着对待基督教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要深入理解我国基督徒皈信问题,就要兼顾这两个研究传统。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年初,陈纳老师翻译的《宗教皈信》(Understanding Religious Conversion,1993)一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了。该书是由美国宗教社会学家刘易斯·兰博教授撰写的经典著作之一,曾被翻译为西班牙文和日文。在其出版30年之后被译为中文出版,这种“跨越时空”学术研究成果的推出,要归因于兰博教授中国情结,更离不开陈纳教授的不懈努力。该书深入探讨了宗教皈信与情境、危机、遭遇、个体追寻和人际互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关注了皈信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旨在了解和解释人们为何选择宗教信仰以及皈信的过程和后果。作者通过大量的个案分析和调查研究,揭示了宗教皈信的多重动机、个人信仰转变的过程和影响。该书的学术贡献在于,作者指出了个体信仰转变的多重因素和复杂过程,同时也为理解宗教在个人和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宗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寓于各个文化部类的深处。基督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中国的基督教文化建设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文化的要求,这也是目前中国基督教自身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从人类文化发展史来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可能没有宗教思想根源。这是由于文化的缘起是以原始宗教为表达的重要方式。就基督教而言,无论从教堂建筑、圣咏圣乐、雕塑绘画、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人类文明的成果,成为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其文化蕴涵的伟大精神早已超出了宗教本身。但是我们不要忘记:“只有民族的,…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传入后,其跨境互动作为历史事实一直存在于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对民族文化发展、国家边疆稳定以及地缘政治关系等持续产生影响。本文拟在文献分析及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整体的宏观背景出发,分阶段描述中缅跨境民族地区基督教跨境互动的历史与事实,剖析影响基督教跨境互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归纳基督教在不同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跨境互动的形态与特征。  相似文献   

6.
欧洲基督教新动向●卓新平作为西方文化形式的基督教,其根源和大本营在欧洲。欧洲基督教以其发展延续文化积淀的存在而为西方思想观念、哲学理论、社会文化意识提供着重要的传统依据和认知内容。在当代欧洲,基督教仍在其社会结构的深层次、人们思想意识的深处起着或颇为...  相似文献   

7.
正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国家的基督教会开始争取摆脱西方传教差会的控制,建立适应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教会,采取与本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各种主张和实践,体现其民族意识和地方特色。在这些国家的基督教新教教会中,产生了以民族传统观念和形式来表现基督教教义与礼仪的种种改革。同时,在这些  相似文献   

8.
崛起的中国以更加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走向世界的舞台,展示着大国的担当和责任,为世界所瞩目。而古老的基督教以永恒的价值追求和深邃文化底蕴不断融入中国社会,并在中国的特定处境中阐释其经典及教义,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本文直面当下基督教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立足处境反思中国基督教发展历程,并将基督教植根于中国文化土壤,构建崇尚真理、经世济民的中国神学为导向,引导基督教在发展中不断与处境对话,认同国家、民族、政治、历史和文化,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凸显自身存在价值,作为基督教中国化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
利百加 《中国宗教》2022,(12):62-63
一、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自觉1.“中国化”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督宗教每到一处都有“在地化”的过程,这既符合基督教教义,也秉承了教会传统经验。“在地化”要积极适应区域文化,才能做到实际意义上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让基督教在中国社会成为一种良性、和谐的存在,并力求将至今还存在于基督教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身份之间的隔阂清零,这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中缅跨境民族地区的一个佤族村寨为田野点,通过对南传佛教、基督教在丙叶社会的具体实践过程的观察,关注制度性宗教与本土民族文化在接触、碰撞、冲突、融合等互动后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因宗教间的系统差异以及佤族文化面对不同的信仰冲击而表现出的差异性反应与实践,导致南传佛教与基督教所展开的文化重构技术是各异的,南传佛教积极吸纳佤族传统中优秀的文化特质,在重构中实现佤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延续,而基督教作为绝对的一神信仰,全面深刻地改造佤族传统文化,型构的崭新的文化形态更多强调其文化中心主义的优越性。最终丙叶佤族文化在南传佛教与基督教的改造与引领下采取不同的发展路径,面对不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陈永涛 《天风》2018,(10):33-33
如前所述,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构建,一方面需要基督教深深扎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以使在中国的基督教于形式与内容上都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基督教,这是基督教中国化努力的核心和根本。另一方面,一个真正的中国基督教可以像中国的佛教那样,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能更新中国文化,使其焕发生机,充满活力。因此,在处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既不是单纯的求同,也不是单纯的求异。  相似文献   

12.
韩思艺 《天风》2022,(5):31-33
基督教的中国化有三重含义:当代性、历史性与内在且超越性.其当代含义是,在保持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不变的前提下,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服务于社会.其历史含义是,不同历史时期基督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处境化发展.其内在且超越性的基础是"道成肉身":超越的上帝在时空中显现,在历史中生活,将迥然相异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存在"结合于一身,使基督教信仰可以突破几千年犹太民族文化传统的束缚,将罗马帝国对于耶稣基督及其犹太民族的暴力统治转化为基督教普世化的契机,并在之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中,不断地实现其本土化和现代化."道成肉身"的基督教在与文化的冲突融合中,产生了基督教的核心教义"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中的传播和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和作者的实地调查材料 ,分析了基督教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中传播、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历史与文化、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并力图揭示近代以来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 ,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冲突和互动 ,在适应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的过程中逐渐本土化的社会文化特征。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云南少数民族信仰基督教的历史过程描述和社会结构分析 ;第二、三部分运用文化的社会互动理论 ,分析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社会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调适 ,阐述了基督教对少数民族的社会文化变迁、道德价值观念变化的影响 ,以及对基督教的民族化、本土化和当代少数民族基督教信仰中的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张远来 《天风》2013,(5):22-23
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是基督教文化一个重要的范畴,在西方教会,社区服务是基督教会一项常规性事工,几乎每一间教会,无论大小,无一例外,均具备社会服务事工。但在中国,由于教会自身服务意识的淡薄及过去社会空间相对狭小,教会的社区服务还基本是一个新鲜词。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在要求基督教回归其原本的信仰和组织理念,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包括社区服务),本文尝试从基督教文化中的社区服务理念、社区服务的意义及参与社区服务的途径三个方面,浅谈基督教文化与社区服务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卓新平 《天风》2014,(9):13-14
基督教的在华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适应与融合,以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是中国宗教探究中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在今天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东西方文化的相遇及交流中,基督教具有典型意义。基督教的本源在亚洲,其文化元素本来属于东方文化范围,但因其在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生存与扩展,使之得以沟通东西方文化元素,结合古希腊思想精神和古罗马社会处境而铸就了西方自中古以来的文化模式及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迎来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全新发展。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基督教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也逐渐得以彰显。因此,对中国基督宗教现状的了解,实际上包括了两个层面,一为基督宗教在中国现代社会处境中自身的发展变迁,二为基督宗教对于中国现...  相似文献   

17.
过往的多数研究认为,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是对其原生宗教的否定与取代。通过对基督教传入前后中缅北界怒族支系怒苏人的信仰观念、仪式主持者与丧葬仪式的历时性变迁的考察、比较,发现基督教在该区域的本土化,实质上是新生代教牧人员引领信众在对其原有文化传统进行选择性扬弃基础上的基督教文化重构式的中国化。从基督教与民族原生宗教关系切入对怒苏人基督教中国化背景、动因、表现与功能、影响的系统研究,可以发现基督教通过对民族原生宗教的扬弃而形塑其民族文化特性的过程,实际上是从“洋教”到“云南边境少数民族基督教”转型的中国化实践。  相似文献   

18.
傈僳族是跨中国、缅甸、泰国、印度而居的跨界民族,在19世纪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面对帝国主义威胁并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的历史背景下,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先后接踵在中国与缅甸傈僳族中传播基督教,从此,两国傈僳族之间又增加了基督教文化互动的内容。本文重点探讨20世纪前半期处于不同国家政治场域与文化场域中的傈僳族基督教发展的背景、特点,并以傈僳族为个案说明宗教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以及基督教在重构区域文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是基督教在中国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基督教亦概莫能外。因族源、地缘与文化跨境共享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织,基督教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的中国化呈现出历时性与共时性差异。从认同与交融角度切入基督教在云南跨境民族地区中国化实践的研究,可为今后中国边疆民族地区基督教的进一步中国化提供历史经验,也可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理论对话。  相似文献   

20.
俄罗斯东正教探源——罗斯接受基督教的原因与后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俄罗斯最大的宗教派别东正教源于古罗斯时期。10世纪末,罗斯完成了由多神教向基督教的历史转变。定希腊正教为国教既反映了罗斯统治阶级的主观愿望,也符合其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罗斯国际国内环境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基督教的引入对罗斯的政治体制、传统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正教信仰是俄罗斯历史上专制政治、具有近东特色的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在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构成中它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