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山教在西南少数民族中的长期传播,形成南岭走廊以梅山教信仰为特征的宗教文化圈。本文通过梅山教文化圈历史文化地理、梅山教文化圈与南岭走廊关系及南岭走廊各族群梅山教信仰的考察,以分析梅山教文化圈的形成及梅山教的特质。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中,有着广阔地域和多元族群影响的梅山教最具典型性。梅山教从湘中向西南地区辐射并传承至今,说明梅山教是适应南岭走廊文化生态的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2.
陈青荣 《管子学刊》2009,(2):115-120
“危”是殷晚期征夷方往来均路过的一处地名,学界对其方位所在地一直存有较大的分歧。实际上传世文献明确记载了历史上危地的具体方位,早在远古时代危就是齐的分野。山东危山的位置,与卜辞征夷方经过的危方地理位置相符,危族器《卣》在山东长山出土,佐证商代危方的地域当以齐地为是。  相似文献   

3.
民间信仰中巫师身份及其构成的经典论述,大致有源自于私人膜拜、社会交换或神明灵验等类型,如涂尔干的"私人膜拜"、莫斯的"礼物模式"与桑高仁的"灵验模式"。本文基于广东民间巫师的田野调研,发现民间巫师的身份及其神圣性构成既不局限于私人领域,亦不局限于交换关系。巫师身份的神圣性来自于私人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建构,其"身份"的神圣性构成的核心是民间传说的所谓"神圣能力";而巫师通神的灵验效果即通过这种"神圣能力"来表达。此可称为巫术身份的"通神模式",经由私人性和社会性双重逻辑构成。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具体身份,集中体现在仪式场域和信奉者的私人交往秩序中。  相似文献   

4.
羌族丧葬礼仪传承一种文化,保持一种传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一个古老民族悠久的信仰习俗和文化特质.简而言之,火葬方式是古羌文化之遗风在今天羌族社会生活习俗中的表现,而土葬方式却是一种输入文化.考察这两种丧葬习俗,可以窥视羌族社会历史的变迁趋势,把握一个民族从远古保持至今的历史足迹和传统风貌.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彝族丧葬、火把节、酒文化以及虎崇拜的分析研究,认为在彝族各种丧葬中火葬历时最久、影响最深·彝族火把节是受彝族火葬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传统节日,彝人认为酒可以"通神",虎崇拜是因为彝族先民认为虎既是万物的起源又是人死后的归属.彝族火葬、火把节和酒文化的目的指向是死后变成虎,在祖先地享受幸福生活.彝族火葬、火把节、酒文化和虎崇拜都包含了"火信仰".  相似文献   

6.
论瑶族道教的教派及其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瑶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越南、泰国、缅甸、老挝等国,约有300多万人。瑶族中的蓝靛瑶、过山瑶和茶山瑶等支系至今仍虔诚地信仰道教。瑶族道教因来源于早晚不同时期而形成不同的教派,道教传入瑶族各支系后,又与其原始宗教信仰融合,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不同教派。本文将据其来源、教义、道法科仪、神灵系统、经书等各方面的差异,讨论瑶族道教的教派分野及各派的特点。一、梅山派及其特点梅山派是道教在中国南方的一个支派,尤其在南方少数民族中流传甚广。梅山派之名并不见于中原道教经典,而是…  相似文献   

7.
湖南江永勾蓝瑶与广西恭城山水相连,同为平地瑶族属。勾蓝瑶水龙祠壁画与恭城的"梅山图"都属于瑶族梅山教美术作品。笔者通过比较"梅山图"中猖兵的形象对水龙祠壁画梅山猖兵身份进行了考证。水龙祠壁画的九位梅山猖兵处于非常突出的位置,动作夸张、形象独特,与民间认知的猖兵形象有某些类似但又有不同,这与瑶族梅山教信仰有着必然的渊源关系。在瑶族梅山教信仰中,梅山猖兵已经成为瑶族的民族之神,猖兵统领张五郎亦被称为"梅山",代表瑶族宗教记忆中的"故里"。毋庸置疑,梅山猖兵在瑶族信仰中比其他民族有更深刻的情感,对他们的尊奉寄托着瑶族民众死后魂归梅山故里、成为家神的真切愿望,这也成为他们追求的人生终极宗教信仰目标。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中的烧头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烧头香是民间特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固有其存在的根基,从中可窥见人们的独特心理和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9.
抢烧头香是民间特有习俗,一直流传至今。作为一种民间风俗,固有其存在的根基,从中可窥见人们的独特心理和信仰观念。  相似文献   

10.
倪彩霞 《世界宗教研究》2011,(1):97-105,194
20世纪30年代,在瑶族传抄文献中发现"梅山教"的存在,由此展开了梅山教的研究。湘中雪峰山脉,古梅山地,是苗瑶祖居地之一,梅山教的发源地。魏晋以来,这里生活着荆蛮部落,巫信仰盛行。唐宋之际,梅山猎人张五郎到龙虎山学习道法,开创"梅山教"。宋熙宁间,朝廷开发梅山,汉族大批移居梅山,梅山蛮主体逐渐迁离梅山,梅山教随之流播各地。在梅山地区,梅山教奉地方神祇张五郎为教主,到了广东瑶区,奉应三郎、黄三郎、李三郎为"三元法主",进入广西十万大山以后,奉道教神"三元将军"为祖师神。梅山教在族群迁徙过程中,逐渐在南方山地民族地区发展成为民间道教的一个流派。而另一方面,在汉人佛、道、民间宗教的影响下,梅山地区的宗教信仰在数百年间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梅山师公教已经迥异于"梅山教",而是以汉族宗教信仰为主,留存了"梅山教"部分成分的民间宗教。  相似文献   

11.
正东岳庙会作为江苏省昆山市东岳信仰的主要体现形式,历久弥新,既是宗教信仰和民间习俗的结合,也是道教在当代民间社会丰厚生命力的生动体现。江南是东岳庙分布范围广、数量多、密集程度高的地区,其信仰风俗流传至今,形成了独特的祠庙活动——东岳庙会。自古以来,苏州地区的东岳信仰就十分盛行。其中的昆山,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今,其东岳信仰都具有一定典型  相似文献   

12.
土家族还傩愿与祭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还傩愿是土家族民间普遍流行的文化现象,至今还残存于边远的土家山寨.土家族民间还傩愿与祭虎往往联系在一起,还傩愿时所敬奉的罗神公公和罗神娘娘就是虎的化身;跳摆手舞和玩茅谷斯等祭祀活动也有祭虎的内容.土家族还傩愿祭虎与彝族的"跳老虎"、土族的"跳於兔"一脉相承.此种文化现象缘于史前西北崇虎的氐羌族群的信仰.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具有多元信仰的特质,其多元神灵系统受儒释道三教影响颇深。论文通过对梅山教的三峒梅山、梅山法主、梅山教的民间土俗神、梅山教神坛的道教神祇的考察,认为西南少数民族梅山教多元神灵系统的形成,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政治格局下文化涵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信仰与习俗、传统与现代、现实与想象,所有这些都交融、呈现于古老的冰雹会。在历史的曲折变迁中,大义店村的冰雹会能留传至今可谓历久弥坚。村落生活经验中保留着关于神灵信仰的集体记忆,记忆使得信仰仪式能够恢复和传承,传承中又不断丰富着集体记忆。在记忆与传承的历史演进中,民间信仰衍变为一种民俗,于村落之中建构和谐的空间。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信仰既有稳定的内在系统,也蕴含着和谐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瑶族游梅山书是送亡灵回归梅山祖地的经书,是瑶人在丧葬仪式中使用的科仪本。笔者通过收集的国内外九种游梅山书文本的比较,尝试解读瑶族游梅山书宗教叙事与族群记忆的文化内涵。游梅山书的宗教叙事具有表现族群迁徙、祖先崇拜、圣地崇拜的多重内涵和价值。瑶族游梅山书的梅山为祖先居住之地,作为瑶人集体记忆的梅山"神圣历史",也显示深受道教、佛教思想的浸润影响,此"小传统"的民间手抄本是瑶族先民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16.
夏竦(985-1051),字子乔,宋朝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夏竦出任洪州知州。洪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巫风相当盛行的地方,也是宋代巫风最为炽盛的地区之一。 当时,洪州活动着一支数量多达1900余户(因为巫师的巫术一般只秘密传授给家人,世代相传,形成了不少巫师世家,故宋人对巫师称“户”或“家”而不称“口”或“人”)的巫师队伍。在洪州各地,到处是巫师的“神坛”,神坛内矗立的鬼神塑像和四周布满的幡旗,使整个神坛显得神秘莫测、阴森恐怖。而当地民众,十分迷信,举凡婚丧嫁娶、修房造坟、生病患疾等,无不求助巫师。在民众的心目中,巫师具有沟通鬼神的“特异功能”,拥有祈福禳祸、治病疗疾、预测人生未来的能力。所以在当地社会中,巫师权比官吏大、话如神旨,无人敢违背,没  相似文献   

17.
马来西亚马来人的习俗具有多种信仰和宗教元素,同时也受到多个同马来人有着互动的族群的影响。马来人接受伊斯兰教之后,其习俗存在风俗化了的宗教功修和神圣化了的社会规范在长期传承过程中相混淆的事实,这种模糊的实践被底层民众当作宗教功修,并赋予符合宗教教义的解释。伊斯兰化了的马来人习俗,或者马来化了的伊斯兰实践,框定着马来人的族群认同,影响着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俗教概念不清晰和俗教边界的模糊性,是认识马来人认同,进而观察和分析马来西亚社会复杂性的一种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8.
跽的姿势,虽然与跪相似,但它具有神秘仪式的意味,一般用于甚为神圣的祭祀仪式空间里。三星堆文化中的古蜀国祭祀仪式由巫师主持,巫师祭献神灵的姿势可以称为跽。考古资料中的跽式人像表明,在巫王时代,巫师以"跽"通神,表达出敬忌不安、严肃神秘的内心情态。跽式体姿是三星堆古蜀国巫师完成天人通达与融合的重要仪式,是巫术信仰的身体表达。  相似文献   

19.
张远来 《天风》2016,(2):15-16
正我们需要开放而谨慎地面对不同的习俗。对于不违背教义、法徨和伦理的习俗,要尽可能接受、尽可能融合、尽可能得人。基督教信仰与中国传统习俗之间存在着张力,作为基督徒,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尝试从圣经的立场做一点探讨性分析。一、一个目的——荣神得人。基督徒行事为人的唯一目的就是荣神与得人。"你们或吃或喝,无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国家的形成与祭祀的集中密切相关--或者说,通过对祭祀对象的掌握而掌握对不同民族的权力,这是中国国家形成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人与神的关系既体现为人与祭祀对象的关系,也体现为人与神的代言人-巫师集团的关系,它使中国的王权与神权一直存在着某种紧张关系,这在中国商代有着鲜明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