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托马斯·阿奎那的道德神学思想代表中世纪道德神学发展的高峰,其良心观念是其道德神学思想中的组成部分,并在《神学大全》和《论真理》中有充分的说明和阐述。《神学大全》大体上是对《论真理》的总结,本文将以《神学大全》为主要材料分析阿奎那的良心观,主要内容包括人的理智、自然法、良心和良知、服从良心的义务等。良心被认为是伦理道德判断的一种机制,对良心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自然本性的目的,规范人们的世俗道德生活,引导人们行善避恶。  相似文献   

2.
张清 《宗教学研究》2005,58(2):167-170
阿奎那的幸福观是一种神学目的论幸福观,以幸福作为人生的最终目的.幸福分为可以凭借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在现世获得的不完满幸福和只能凭借恩典和神学德性在来世获得的完满幸福--看见上帝的本质.因此,阿奎那的幸福观归根结底是一种神学幸福观,但他对理性和现世生活还是有相当程度的肯定.此外,阿奎那认为幸福是人的本质属性的实现而不是主观的快乐感,他的幸福观是一种客观的幸福观.阿奎那的幸福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对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的调和.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阿奎那与阿维洛伊的理智学说之争是中世纪神哲学史上的一场极其重要的学术之争。本文是阿奎那对阿维洛伊理智学说的一次清算。阿维洛伊不仅将亚里士多德的可能理智称作物质理智,宣布理智是一种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实体,而且还宣布这种可能理智为全人类所共有的独一的理智。阿奎那则依据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物理学》和《论动物的产生》等论著,针对阿维洛伊的上述观点,强调指出"理智是灵魂的一种能力,而灵魂则是身体的形式或现实",从而昭示出他们两个的理智学说在神学信仰和"哲学原则"方面的根本对立。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晚期的重要神学家和伦理学家。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与神学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有特色的德性伦理思想。阿奎那的德性伦理对于习惯十分重视,强调习惯就是德性,其次,阿奎那对于德性的本质以及理智德性、道德德性和神性德性都有理论上独到观点和分析。尤其是,阿奎那对于神性德目之间的秩序分析,体现了他的世俗精神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波那文图拉是和托马斯·阿奎那齐名的中世纪的大神学家和哲学家。面对新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 ,他在神学上坚持传统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 ,并将其发展到顶峰。《心向上帝的旅程》是波那文图拉最著名的作品 ,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不朽名篇  相似文献   

6.
溥林 《宗教学研究》2002,(3):136-141
波那文图拉是和托马斯·阿奎那齐名的中世纪的大神学家和哲学家。面对新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他在神学上坚持传统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并将其发展到顶峰。《心向上帝的旅程》是波那文图拉最著名的作品,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不朽名篇。  相似文献   

7.
根特的亨利是13世纪拉丁世界伟大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之一。在当时横扫拉丁世界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潮流中,奥古斯丁主义光照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亨利力图调和亚里士多德经验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柏拉图主义范型论和奥古斯丁主义光照论,形成了一种精巧复杂且极具创新的认识论体系。亨利的光照论经历了早期典型奥古斯丁主义范式、中期亚里士多德主义转向和晚期对奥古斯丁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精巧的融合,提供了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融合的范例,改变了对于中世纪中晚期奥古斯丁主义和亚里士多德主义非此即彼二分的历史叙事。亨利的光照论思想是中世纪晚期经院哲学的典范,也是光照论思想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这个世界是本身就包含目的性的理性根据,还是依赖于不可把握的偶然性?该问题在基督教思想史上,以及在早期现代哲学家们那里引发了争辩。著名经院哲学家邓·司各脱是理解这一问题的枢纽。在其先驱亚里士多德、阿奎那等人那里,偶然性被理解为历时性的,而司各脱创造性地提出共时的偶然性理论。该理论指出,某一事件于现在发生之时,其相反者同时也是可能的,偶然性的根源在于上帝的意志。司各脱这一理论强化了世界的偶然性、神圣意志的决定性与优先性。这使他不但成为中世纪晚期应对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拉丁阿维罗伊主义挑战的重要神学家,同时也成为笛卡尔意志论学说的先驱,并为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提供了必要准备。  相似文献   

9.
徐弢 《宗教学研究》2004,(2):142-146
托马斯·阿奎那虽然不是第一位以"自由抉择"为题来讨论人的自由的经院哲学家,但是在基督教哲学史上,他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最为全面和完整,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通过对这一概念的意义拓展和创造性发挥,他不仅有效地调和了当时经院哲学内部的意志主义与理智主义之争,而且成功地从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论中引申出自由的判断与自由的选择相结合的"理性意欲说",从而使人的自由"在内容上成为意志的行为,在形式上成为理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秉承亚里士多德和波埃修等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存在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学说。阿奎那首先界定了"存在"的含义及其在对存在者的认识中所具有的首要的和基础性的地位;进而对"存在"和"本质"做出了明确的区分,认为它们是构成不同存在者的基本原则,是区分存在者(实体)三种基本类型——复合实体、受造的理智实体和第一存在——所赖以展开的基础。阿奎那的形而上学存在论虽然在中世纪的语境中具有明显的神学意蕴,但他关于存在与本质真实区分的观点、关于存在先于本质的看法,则对以往的形而上学认识模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变革作用,并对随后的形而上学存在论思想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大学在欧洲的出现,修道院的圣言诵读逐渐被学院的神学课程所取代,这使中世纪成为圣经诠释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本文以中世纪基督教神哲学家圣维克多的休、阿奎那与波纳文图拉为代表人物,综述他们对教父释经传统的继承,包括评注圣经书卷的原则和方法。他们的圣经诠释显然是围绕神学框架而展开,但是,随着亚里士多德哲学与阿拉伯思潮的引入,以及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系统化,圣经诠释亦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是13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神学家。其学说在1879年被教皇利奥十三世正式定为天主教的官方神学和哲学,他本人被尊为“天使博士”。对于托马斯这样一位在哲学史和神学史上有如此重要地位的人物,面对他所留下的卷帙浩繁的著作,后世学者倾注了大量心力,研究成果可谓是汗牛充栋。一中国大陆对托马斯·阿奎那研究可以分成三大部分也可称为三个角度:其一是有关著作的翻译;其二是中世纪哲学神学研究中包含的阿奎那研究;其三是单独对阿奎那本人的研究。1 有关著作的翻译中国人最早认识托马斯·阿奎那得益于来华传教士对…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难题:宗教信念的认知合理性是否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宗教产生以来,有关其信念的知识地位与认知合理性问题,在西方哲学和文化的历史处境中逐步突显出来。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建构起了一个体系庞大的自然神学学说,试图对这个问题做出较为全面的解答。然而内在于其思想体系中的自然神学与启示神学之间的二元对立,使得他的理性化尝试遇到了不可克服的硬核而难以贯彻到底。阿奎那的信念理性化难题可说是基督宗教解决其信念认知合理性问题的一个基本难题。这一难题虽说在近代哲学家的宗教批判与质疑中被充分地揭示出来,但在基督宗教的背景中,解决这一难题的努力则不可能被彻底放弃。它构成了一种长期的历史过程,一种如何在处理哲学与基督宗教关系中阐释宗教信念认知合理性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爱克哈特生活的中世纪晚期(13-14世纪),阿奎那为代表的经院神学达到高峰、已近没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爱克哈特作为多明我会的神秘主义者,将希腊哲学、基督教神学和新柏拉图主义融会一体,创造出自己独特而高度灵性化的、以"成形-教化"思想为基础的"神人合一"的神秘主义神学。在源远流长的精神历史里,爱克哈特的灵魂火花、教化循环和神人合一的构想,是德国早期教化观念起源和转化的重要背景。他的教化观念蕴含着一种时代精神的转变,架起了中世纪基督教神秘主义到德国古典观念论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15.
雷思温 《哲学研究》2022,(5):106-117
自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主义系统地整合入基督教神学后,基督教神学与存在论的类比学说就发生了整体性融合。相比新柏拉图主义的太一论与基督教神学的融合,这一基督教的“存在论神学”具有更深的危机和张力,并产生了存在论系统中上帝的超越性与内在性无法整合的困境。这一困境在14世纪造成了“类比的崩溃”,致使存在的类比学说分裂成两条单义性道路:埃克哈特、库萨等依据神性单义性所建构的一本之路,以及司各脱、奥卡姆等凭借心灵内在单义性所建构的二元之路。这一分裂意味着基督教语境中的“存在论神学”在一本与二元关系上的无法调和,从而塑造了路德、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思想前提。此外,中世纪晚期发生的这一崩溃还造成了深刻的思想革命与近代效应。  相似文献   

16.
本质与存在     
阿维森纳是中世纪东方著名伊斯兰哲学家,其代表作《治疗论》是古代形而上学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的《形而上学(神学)》卷是哲学史上的经典文本,它的第一论第五章是全书最关键的部分之一。在该章,阿氏立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阿尔法拉比等人的思想,在形而上学史中首次系统精确地区分了本质与存在两个维度,奠定了影响深远的存在论路径。  相似文献   

17.
《学海》2016,(5):100-104
中世纪犹太思想家迈蒙尼德在其两部主要的哲学-神学著作《迷途指津》和《律法再述》中,就宇宙生成论和先知论问题作出了两种相互歧异的观点表述。就前者论,《律法再述》持宇宙永恒观,而《迷途指津》则系统批判宇宙永恒论而支持从虚无创世说;就后者看,《律法再述》暗示先知是人类理智与道德德性完善的自然结果,《迷途指津》则着重指出神握有阻止具备资质之人成为先知的否决权。实际上,两书的宇宙生成论-先知论表述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分别代表阿拉伯亚里士多德主义和一神论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理论立场。迈蒙尼德为何在两部著作中持不同观点,他究竟倾向于何种立场,则成为中世纪哲学研究界长期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古希腊流传下来的决定论难题,在奥古斯丁那里体现为上帝之预知和预见与人的自由意志之间的兼容性问题。中世纪哲学家们试图从哲学上来阐述此兼容性,奥卡姆则在逻辑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自由意志的内在偶然因果性为核心的解决方案。这建立在他关于自由意志的形而上立场之上,他认为自由意志是一种理性行动者所拥有的以偶然的方式进行运作的能力。他关于自由意志的这一观点,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古代的亚里士多德诠释传统、中世纪方济各哲学家们对奥古斯丁关于自由意志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司各脱关于自由意志的针对相反事件的能力的学说。司各脱的意志之偶然性的学说在奥卡姆那里得到保留,但在逻辑分析上,他驳斥司各脱的"本性的瞬间"的概念。通过对这几条发展线索的分析,可以更充分地理解奥卡姆关于决定论难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溥林 《宗教学研究》2004,(3):104-108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从虚无中创造了世界,世界万物对上帝有着绝对的依赖性.范型论是基督教的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的一种独特理论,其主旨就在于理解创造的本质,理解受造物与上帝的关系.波纳文图拉是中世纪与托马斯·阿奎那齐名的大神学家和哲学家,他将范型论作为理解创造本质的钥匙,将它看作是整个形而上学的核心.在思想上他对当时新兴的亚里士多德主义持批判接受的态度,而追随柏拉图-奥古斯丁主义路线;他通过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改造,将奥古斯丁主义的范型理论发展到顶峰.  相似文献   

20.
路德的救赎学关注的问题是:人如何可以得到施行恩典的神?他最初经由认识论转向完成神学思想上的蜕变.路德的十架神学以保罗神学为出发点,在救赎学上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自然神学及其荣耀神学,颠倒自然神学与道德行动主义的根基,终结人类理性以及道德在救赎上的作用与地位.路德的救赎学以十架神学为自己的理论根基,由此而发动一场范式转换,并主要通过一个拉丁文单词solum(惟独)而完成.路德的神学革命,在教改之初就已经辐射到西欧社会的各个方面,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诸多方面或多或少可以追溯到路德神学蝴蝶煽起的头脑风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