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孙红忠 《天风》1994,(收录汇总):28-29
基督教神学的思考始终离不开神学的处境化.神学的理解需要通过特定的文化来表达,神学的阐释如果离开特定的文化处境,就很难让人理解其内在的精神实质.所以,神学思考必须处境化,基督教的信仰必须在地化,不能脱离当下的社会环境,必须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发展,与中华文化相融合.  相似文献   

2.
姜子金 《天风》2010,(7):22-22
<正>2010年4月18日,是我人生中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终于踏上了神赐给以色列的迦南地。当飞机  相似文献   

3.
徐瑞英 《天风》2001,(8):48-50
我们相信上帝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他不但掌管着宇宙而且也参与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每个时代都彰显着他的作为。他是时代的神,因此他的教训也具时代性,他的旨意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藉着不同的对象参透在各个时代中。 中国是一个向世界开放的多民族的大国,五十六个民族,十二亿有着不同信仰的人口融合在一个大家庭  相似文献   

4.
《天风》2020,(5)
正对基督信仰而言,婚姻具有超凡的意义,它是上帝造人时已设置的一种男女秩序,借此延续人的生命——上帝形象的具有者,并实现管理大地的托付;更以之象征上帝与其百姓的盟约关系;最后更通过基督,将婚姻关系作为他与教会关系的类比,以及预表在终末时基督及教会荣耀的合一。依据圣经的启示,婚姻绝不仅是人的事,它更关联于上帝的国度,关联到那看不见的属灵界域。因而婚姻实践乃是信仰实践重要且不可分割的部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回顾了《圣经》在华的理解及诠释历史,并从三个方面加以概述:"索隐派"圣经观在中国的"形象化"理解、《圣经》汉语翻译带来的语言变化和意义革命、汉语表述的全方位《圣经》研究。本文认为《圣经》中译史与中西思想文化的相互理解密切交织,这种经典解读与诠释是相关理解的不断调整、不断深化的过程,从而促进了不同语言、不同思想体系的彼此接近、相互认知,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会通"和"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沟通与更新的意义遂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6.
查尔斯·泰勒以世俗化研究而著称,他的世俗化理论的核心其实就是“框架理论”:“框架”是其核心范畴;“框架诠释”是其基本方法;“框架与信仰”是其逻辑展开。对于泰勒来说,宗教信仰与世俗化问题所首要关涉的并非既定社会事实,而是使得它们得以可能的条件。唯有从信仰条件入手,才能真正弄清宗教信仰何以可能、何以变迁、何以衰退的问题。“框架理论”就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框架”是意义理解的先验条件,信仰作为特殊的意义形态,需要以框架为基本条件;“超越性框架”支撑超越性意义,宗教信仰作为超越性意义之信仰,需要超越性框架的支撑作用;“框架转型”引动意义转型,世俗化转型作为意义理解模式的转型,也需要“框架内在化”的引动作用。从静态的视角看,“超越性框架”可以解释信仰的可能条件、意义来源与稳定形态;从动态的视角看,“框架内在化”可以解释超越性的隐退与内在性的出场,进而解释宗教信仰的式微与世俗化的兴起。一言以蔽之,从框架出发,我们可以从“事实陈述”切入“意义理解”、从“现实性”转入“可能性”,最终洞见到信仰的语境条件与变动缘由。  相似文献   

7.
正前言陈泽民教授是金陵协和神学院的副院长,长期从事神学教育和神学研究,桃李满天下,深受爱戴。今年10月15日是他的百岁生日,本院的几位老师写了文章讨论其神学教育和神学研究的成果,以示庆贺。陈泽民教授是我的恩师,我从他那里学习了神学教育和神学研究的理论。我不能错失机会,自当写个小文参与讨论,以表庆贺,同时对基督教中国化做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再思奉献     
陈巧凤 《天风》2007,(22):21
儿子已经甜甜地入睡了,压得我的胳膊酸痛酸痛的!可是我还是舍不得放下他……左手抱着孩子.右手拿着书本.我想谁看了都会发笑.这哪像是在学习啊!是啊.但也只有如此,因为儿子还太小.每天一到晚上他就只要妈妈抱.看着书.偶尔瞧眼儿子.多美!以前听人说.母亲的心与上帝很近,我不是太理解.现在懂了。上帝不也正是这样怀抱着我们吗?再累也不觉得苦,因为心甘情愿!  相似文献   

9.
再思和谐     
邓艳英 《天风》2010,(1):24-25
<正>电影《逃离苏比波》中,有这样一幅画面:集中营焚尸炉的烟囱矗立在美丽的田野上,背景是绚丽的太阳,天空是那么透明清新……假如烟囱前面的定语不是"集中营焚尸炉",那该是多么美丽的画面!但此  相似文献   

10.
许维维 《天风》2003,(8):47-47
“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弗6:1-3) 曾经读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儿子因为母亲病重,急于回家探亲。由于当时正值春运高峰,买不到票,儿子就骑着摩托车带着妻子回家探望母亲。儿子骑车4500里,4天3夜跨越4省,历经艰辛,终于赶到家,只求见娘一面。殷殷孝子情,拳拳赤子心,他做人的真情孝心,实在是值得我们今天效  相似文献   

11.
再思复活节     
薛静 《天风》2017,(3):17-17
记忆中,我参加过的复活节,其庆祝形式相对简单,非礼仪式(仪文式)而更带有中国本土特色(表演式)。一般来说,复活节的程序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常规的主日崇拜程序;第二部分为节目表演。在许多农村教会中,东北的传统表演形式“大秧歌”被充分运用在庆祝复活节的节目编排中。  相似文献   

12.
再思侍奉     
刘美纯 《天风》2018,(3):28-28
笔者做了多年神学院的老师,看到许许多多的同学毕业后按立了牧师,这实在是做老师的开心事。最近又有同学按立牧师了,祝贺之余,问到其做牧师的感觉,回答却是“更孤独”。这确实有点出乎意外,但又似乎是意料之中。  相似文献   

13.
<正>~~  相似文献   

14.
陈培德 《天风》2006,(22):33
1947年,一个牧童在基伯昆兰(Khirbet Qumran)偶然发现古籍残卷,成为惊世的死海古卷大发现。死海古卷是泛称自1947至1956年间,在死海西北昆兰旷野之山洞发现的大量古代文献,文献大约是主前二、三世纪到主后70年间写成的。发现死海古巷的地方,主要有五处,大多数古卷都是残破不全,约有五百多卷:其中一百卷是圣经抄本,除了以斯帖记外,全部的希伯来文圣经都有。此外,还有些圣经注释、次经、伪经、论礼仪的、历法的、生活守则,以及启示文学等。发现的文献似乎属于一个犹太宗教社团的图书馆,比当时最早的马所拉抄本(Masoretic text)还要推前了一千年,为研究希伯来文圣经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献。  相似文献   

15.
提起旷野,城市里人的印象是荒无人烟,野兽出没,令人毛骨悚然。而乡村里的人,则认为旷野平凡无奇,不值一提。 但是,我们手中所捧读的圣经中,却常常提到旷野,并赋予它很多属灵的意义。从旧约到新约,古圣先贤大都有过走旷野之路的经历。比如以色  相似文献   

16.
显然亚当在神所创造的万物中没有遇到配偶。虽然他没有主动去寻找,但神了解他的孤单和需要,于是神就为亚当造一个配偶。很奇怪,神并不是直接从泥土中造出夏娃,却是从亚当身上取一条肋骨去造夏娃。由此可见“美满的婚姻是互相配搭的”。兹以三点作解释: 1、在次序上来说,亚当是首先被造,然后夏娃才被造的。据创世记及其他经文(如林前11:  相似文献   

17.
上帝存在证明是笛卡尔实现由我思转向外部世界的关键,但其论证可能存在的循环嫌疑,一直使得他的认识论陷入需要或者不需要上帝的争论。尽管存在不同版本的为其辩护的解释,但由于文本的复杂性使得此类辩护亦处于被质疑的状态。本文将通过对第三沉思中上帝存在证明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从符合论真理观、知性自身的可靠性及认知秩序与存在秩序的区分三个角度出发,尝试为笛卡尔进行辩护。  相似文献   

18.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又将到来,它是全世界的基督徒庆祝耶稣降生的欢乐节日,它也是关乎万民的大喜信息。使徒约翰告诉我们:“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1:14)神学家奥福(Stephen Olford)曾正确地解释说:“基督的道成肉身,是将人类最初无罪的本质集中在他身上,因此,  相似文献   

19.
刘振义 《天风》2013,(9):14-15
在《彼得前书》5章1节至4节,彼得总结了他一生的经历,把他的“教会牧养经验”向我们阐明:“你们中间与我同作长老的人,务要牧养在你们中间神的群羊,按着神旨意照管他们。不是出于勉强,乃是出于甘心;也不是因为贪财,乃是出于乐意;也不是辖制所托付你们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样。”以下从三方面探讨牧养工作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是由男女两性构成的,女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女性和男性一同缔造着人类文明。有史以来,人要么是女人,要么是男人,在各个民族的神话和宗教传说中,她既是美、爱情、丰饶的象征,又是诱惑、罪恶、堕落的象征。她时而被神化,时而被妖化,诗人们讴歌她,又诅咒她,她长久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