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全节在元代文坛是个特具意义的存在。他身为高道而有儒者风范,以忠孝立身,好善而不居功,为士林所敬重,于多族士人间颇有凝聚力。他乐于结交文人雅士,以诗文作为交流工具,有意识地引导不同文化群体进行良好沟通,在多族士人间具有重要联结作用,有力促进了元代多族士人的和谐交流和儒道二家的共同发展。以之为代表的正一教道士,是元代作家队伍中的重要一支。他们的创作成就和文化贡献突出,值得深入关注。  相似文献   

2.
山东沂山东镇庙最晚从金元时期开始便由道士打理日常运作。这些守庙道士肩负看护庙产和协同官员祭祀等职责,其政治身份在元代和明初相对较高,而后不断跌落。元代以降仅靠官方无法维持东镇庙的基本存续。面对这一情况,守庙道士和当地民间力量共同肩负起部分修缮责任,进一步介入东镇庙的管理和运作,导致东镇庙不局限于充当官方祭告场所,同时还获得了明显的道教宫观和民间庙宇功能。  相似文献   

3.
黄石翁是元代著名道士,他在当时享有盛誉,却鲜为后人所知.今人对其生平描述疏落而有误.经考证,其生年应不早于1258年,卒于1317年正月,寿近60.他是朱熹门人黄灏的曾孙,为人狷介超逸,舂容正大,学问博洽,贯儒、名、老而同归,所作诗文为时人称赏.他喜好收藏、品鉴古物,乐于参加雅集唱和,反映了元代不同文化、地位的文人之间突破藩篱、积极互动的和谐氛围.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元代道士杜道坚的生平及思想学说作了综合考察,指出其是以道家思想为中心,合儒老之学以阐述其皇道帝德论,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修持理论。指出了其政治学说和修持理论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煮茶图》是元末明初著名道士画家王蒙唯一存世的茶主题绘画。作为王蒙晚年由沉郁隐晦转变为开阔雄浑的代表作,《煮茶图》代表了元代文人画的艺术水平,表达了王蒙与好友陈汝言共同的归隐志趣。王蒙是元末明初著名道士画家,《煮茶图》是他存世的唯一茶主题绘画。  相似文献   

6.
吕伟涛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86-87
《煮茶图》是元末明初著名道士画家王蒙唯一存世的茶主题绘画。作为王蒙晚年由沉郁隐晦转变为开阔雄浑的代表作,《煮茶图》代表了元代文人画的艺术水平,表达了王蒙与好友陈汝言共同的归隐志趣。王蒙是元末明初著名道士画家,《煮茶图》是他存世的唯一茶主题绘画。  相似文献   

7.
正黄公望,是元代的著名画家。在元代画坛中,山水画成就极丰富,艺术品格也高,对后世影响巨大,而黄公望正是元代画坛的领军人物之一。画史上称元代成就高者有四家,公望为其首,且与其他三位关系密切。如果谈到传世名画,《富春山居图》自然不能不提,其作者,正是黄公望。黄公望既是善画的道士,又是把道教精神贯穿于绘画的大家。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考证了明末道士马真一的生平行迹,认为马真一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是一位佯装疯颠却修炼深厚、预言奇中的道士。他曾经在华山等地修炼,灵异传说颇多。他又多次往返于辽东军事前线,与明末重臣袁崇焕、张可大、梁廷栋等交往密切。而作为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道士,马真一的传承系统主要来自王刁山,其嫡系传人王清正曾住持北京白云观,对清初白云观的修复贡献颇大。  相似文献   

9.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元初,蒙古族统治者以武力占领中原,对汉地实行统治;又因为是游牧部落,与中原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有很大不同,各种矛盾均很尖锐。当时很多汉族知识分子抱着与蒙古族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或隐逸山林,寄情于山川自然之间,或以文学书画遣兴抒情,或遁入释道,寻求精神解脱。金、元时兴起的全真道教更成为部分知识分子躲避战乱,寻求精神安慰的出路。所以元代善画的道士非常多,上至天师,下至一般道徒,有史料记载的就不下四十人,其中有些是我国美术史上有杰出成就的画家。元代的山水画十分兴盛,它是人们藉以使心灵获得解脱,从而达到静美境界的手段。中国的山水画与道教所追求的清静、自然,顺应自然之道,师自然之法,寻求心灵与肉体得到自由的思想有着不解之缘。大多数的山水画家都受到道家和道教的影响,非常崇尚大自然之美,所以历代善画山水的道士画家很多,元代也一样。元代山水画四  相似文献   

10.
隋炀帝与道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炀帝对于道教多半是抱着功利主义目的。他关注道教,一是欲借助于道教为其政权效力,故想方设法拉拢延揽高道,给予其较高的政治地位,又调解缓和道佛关系,使道教不至于在政治上特别地感到压抑,然而他对道教的利用最终是失败的,道教中人积极参加了隋末改朝换代的政治活动,为其政权的崩溃作了大量的舆论宣传。二是大业中期,乃他崇重道术的高峰期,他借助于道教方术填补荒唐无耻的私生活,把道士作为宫廷的点缀品,任用道士作斋醮科仪为其祈福。但对于道教文化事业的建设特别是道经的搜集整理,他还是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11.
入道     
正观音庵躺在静谧的山林中。一个年轻的道士愁容满面,他心中满是埋怨:"为什么和我一起来的人都入‘道’了,而我还不被师父接纳,他是不是偏袒别人呢?"带着疑问和不满,小道士敲响了老道士的房门。老道士在室内应答一声,小道士推门而入,迎面而来的是沁人心脾的茶香。只见老道士坐在书桌旁,手中握着紫砂壶,茶香袅袅弥漫。他正翻动一本书,人在茶雾中氤氲着,眼睛在书本世界遨游。老道士抬眼开了口:"你今天来,满脸忧色,一定有什  相似文献   

12.
宋代民间道士徐守信,经过从师受道、道士和民间俗士附会、文人士大夫品题、帝王召见赐号等环节,神化为具有神异功能且被世人广泛信仰的“徐神翁”。徐神翁信仰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他写字、作诗占卜的崇信和对其画像的崇拜。徐神翁信仰在泰州本地及东南沿海一带影响颇大,圣迹崇拜较为兴盛。宋代诗文、笔记对其神异事迹的载录以及道教、民间信仰对徐神翁的吸纳,使其成为八仙早期成员之一,广泛出现于元明“八仙戏”中。  相似文献   

13.
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1950-1990)[选译六][法]安娜·赛德尔著吕鹏志陈平译陈霞校7、仪式用道教的教义来定义道教,即便不无效果,也是困难的,因为该宗教的本质在于其方法,技术,实践和仪式。决定道士等级的并非其教义知识,而是他在掌握其所属特定教派的...  相似文献   

14.
趣说思维     
一天,有三个赶考的考生在街上闲逛,忽见前面有一个道士在那里算卦,于是他们三人就走上前去,请道士给算一下,看看他们是否能考中。这个道士收完钱后,伸出一指头,三个考生都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问这个道士,道士也不回答他们。三个考生见问不出个结果,只好走了。  相似文献   

15.
陈致虚     
(1289—?) 元代道士和道教学者。字观吾,号上阳子。江右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见《金丹大要》。  相似文献   

16.
吴筠师承考     
吴筠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道士,但他到底于何时正式加入道教组织?他的老师是谁?现有文献说法不一。《旧唐书》本传云:筠“性高洁,不奈流俗,乃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又《新唐书》卷一九六《吴筠传》称:“天宝(公元742—755年)初,召(筠)至京师。请隶道士籍,乃入嵩山,依潘师正究其术。”  相似文献   

17.
元代有两个首都,一个是大都,一个是上都。元世祖在两个都城分别建立崇真宫作为道士活动的场所。崇真宫即崇真万寿宫,是元世祖赦建的。  相似文献   

18.
张留孙     
(1248—1321) 元代道士。字师汉,信州贵溪(今属江西)人。少入龙虎山为道士,传正一符箓、祠祭天地百神之法。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从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入朝,得元世祖宠信,遂留阙下;号为上卿,命尚方铸宝剑刻文以赐,于两京建崇真宫居之,专掌祠事。至元十五年授教玄大宗师,赐银印。及世祖不豫,谕隆福宫曰:“张上卿事朕岁久,始终一德,宜令诸皇孙尊信其道。”又谕留孙:“善事嗣皇帝”。成  相似文献   

19.
陈玲 《中国道教》2005,(6):33-36
一、道教学者:李淳风李淳风是唐朝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是道士之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道教学者。他的父亲李播曾出家为道士,据《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方技》记载:“李淳风,岐州雍人。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以论撰自见”。这么说来,“李淳风出身于道士之  相似文献   

20.
青州驼山昊天宫由全真道士李守正创立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之前,元代昊天宫道士皆属丘处机一系传承。明代昊天宫虽有道士居住,但根据现存碑刻中的道士题名,难以确定他们的宗派归属,考虑到明代道教的通常情况,他们极有可能属于正一道士。自清初至民国期间,昊天宫道士一直属于全真道龙门派,而且传承有续,246年间传承了15代,但与明代青州修真宫龙门派并非一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