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司马承祯(639~735),字子微,盛唐时期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著有《坐忘论》《天隐子》《服气精义论》等。司马承祯既是文学素养颇高的文人,又是精通音律的音乐家,《琴书大全》中说他"尝著《坐忘论》,因援琴而作《坐忘引》,又每调弦爱作商声,以其清泛疏越,故歌《白云引》,明其道号尔"~1。可见,司马承祯偏爱清素空灵之乐,弹琴奏乐也与其修仙之道相连。素琴之艺术性《素琴传》开篇按照为人立传的体例,明确指出素琴的出处、材料:"桐琴,字清素,临海桐柏山灵墟之木也。"~2字典中解释"传"为"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或"以演述历史和人物故事为中心的文学作品",有为他人作传者,也有作自传者。  相似文献   

2.
正古琴音乐作为传统文人音乐的一种重要形态,经过历代的创作,逐步形成了大量的古代琴曲作品,其艺术内涵极为丰富,就存世琴曲的表现题材来说,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儒、释三家密切相关,而现存的3000余首琴曲作品中,又以表现道家文化内涵的作品数量最多。琴曲《神游六合》即是现存琴曲中的一首典型的道家风格作品,成曲年代及创作者均已无从考证。因其曲意深奥并在传承中受到人为秘藏、篡改等影响,所以流传极少。这首历史久远的琴乐作品蕴含了深刻的道家思想,明代朱权(1378-1448)评价说:"其曲弥高而和弥寡,是以鼓之者少而听之者稀。"通过现存谱本的比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司马承祯的代表作《坐忘论》和《天隐子》的剖析 ,阐释了他的修道思想。认为 :《坐忘论》所说的“安心坐忘”修炼方法 ,其中心思想是守静去欲 ;《天隐子》的中心思想是论述长生成仙的可能和怎样长生成仙。二文互为表里 ,有不少一致之处。  相似文献   

4.
养生是道家黄老之学的一个重要面向。《管子》中的黄老道家篇章,蕴含着丰富而深致的养生理论,其思想要点是:一、"精气"本源论;二、形神交养的养生论;三、养生必且体道;四、养生通于治国。从以上方面出发进行考察,《管子》诸篇所表述的养生思想,较为全面地反映了战国及秦汉之际黄老养生之学的理论结构和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5.
先秦道家美学人格论转变为魏晋道教“神仙”美学思想,其间最具代表性的文献是《老子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它们在人(仙)格美的内在与外在、凡人仙人人格对比、神仙审美心理、道家道教人格修炼与艺术美之关系等四个方面,展示了道教美学人格思想的嬗变过程,再次证明了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与后世道教美学思想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证明道教美学思想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6.
司马承祯(公元646-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司马承祯为上清派茅山宗开创人陶弘景的四传弟子,师事潘师正,遂成为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传其符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享年八十九岁。一生历经唐代太宗、高宗、中宗、武后、睿宗、玄宗六朝,颇受唐代帝王礼遇,赠银青光禄大夫,谥“贞一先生”,玄宗亲为制碑文。司马承祯是道教学者,也是养生家。他精通医理,对养生有精到的论述,撰写了《坐忘论》、《修真秘旨》、《修生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天隐子》等养生专著,创建了一套以三戒、五渐、七阶为核心的养生理论。尤其在《坐忘…  相似文献   

7.
箴言     
《中国宗教》2012,(2):46+50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庄生尝论坐忘之道。天隐子司马承祯据之而赋《坐忘论》,其言玄理甚精要。坐忘之说遂广为人知。今有良友刘奕君名书斋曰"坐忘堂",以感悟坐忘之深意。是作《坐忘铭》,以记之。  相似文献   

8.
明初正一道第43代天师张宇初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他自幼嗜琴,喜与琴士交,凡遇操缦者必登门叩访。出于对琴的喜爱,张宇初积极思索其哲学意义与文化内涵,形成颇具特色的琴学思想,即弹琴要在"得性情之正",琴有修身立德、怡情养性的乐教功用。基于此,他将弹琴作为道教徒修身、悟道的应修技艺之一,在《道门十规》中要求门人弟子在闲暇时抚琴自娱。这一规定促使能琴的道士不断增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家琴"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王真的道家用兵之道何建明王真是唐代后期的一位政治思想家,他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一部道家军事政治学的名著,先后收入明《正统道藏》和新编《道藏》等重要道家和道教丛书之中,其中所阐述的“用其所不用”、“权与道合”的用兵之道,不仅反映出他在当时思想的进...  相似文献   

10.
李裴 《中国道教》2003,(4):19-23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人(今河南温县),为唐代著名道士,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自号“白云子”或“白云道士”,又号“天台白云”。作为上清派第十二代传人和有道高士,司马承祯受到历代唐帝王如武则天、睿宗、玄宗的优宠,被尊为帝王之师。他一生著述颇多,其中主要包括《坐忘论》,《天隐子》8篇,《修真秘旨》12篇,《修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修真秘旨事目历》,《修真精义杂论》。其中,主要代表作为《坐忘论》和《天隐子》,蕴含了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他对审美判断的主观性特点及“道”美的肯定和追求,“坐忘”修心的审美…  相似文献   

11.
石刻《坐忘论》原刻于河南王屋山最高处天坛,后拓至中岩台紫微宫。曾慥《道枢》所收录版本应得自于江西庐山太平兴国宫道士刘虚谷。石刻《坐忘论》多处与吴筠《神仙可学论》文句相同,主旨思想也契合,但篇章有拼凑的嫌疑,或为吴筠后辈弟子所撰。石刻《坐忘论》为研究《云笈七籤》本《坐忘论》提供了线索,丰富了道教"坐忘"理论内涵,有助于深化唐代道教炼养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2.
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马钰在家乡宁海三教堂与众人相会时有感而作《归山操》。此诗成文之初即竞相传颂,影响广泛,不仅道家典籍对其全文载录,相关人士还将其刻石以传不朽。山东流传至近现代的《归山操》石刻共发现三例:其一为青岛崂山华楼宫碧落岩处的《丹阳真人归山操》题刻,由元代崂山道人云岩子刘志坚刻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其二为潍县玉清宫《昆嵛山马真人琴曲归山操碑》,丘处机书,金代都尉唐括元义立石,前定海军节度副使吴似之作跋,立于金大定戊申年(1188);其三为烟台市牟平区范园遗址的《琴操归山操》碑,由马钰故友州学正范怿主持镌刻并作跋,立于金大定甲辰年(1184),最为古老。马钰作《归山操》寓有归真之意,此诗既是他晚年对人间世事的深沉思考与忧虑,又是他对道术修行的真切感悟和对修道成真的憧憬。  相似文献   

13.
叶适在释读《论语》时,注意扬弃前人思想,注重推陈出新。在诠释《论语》中,他采用了经与史、义理与史实结合的解经方法,提出了事功与德性统一,事功与践行统一的主张。他否定了曾子独得从尧到孔子的一脉相承之道而传之的说法,认为曾子把一贯之道简化成了"忠恕之道",仅保留了"止于其身"之道,因此他不是独得孔子之传而又传之后人的关键人物。叶适的上述做法,一方面丰富了《论语》学的解经方法,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故无论是在《论语》学史上,还是在当时的学界,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道家黄老学“天、地、人”一体观的思想内涵颇为丰富,包容在《管子》、帛书《黄帝四经》、《易传·系辞》、《■冠子》、《文子》及《吕氏春秋》等文献之内;不仅如此,其影响所及,又扩展到先秦儒学《孟子》、《荀子》等著作中,因而形成了对文化传承及民族心理具有深层的渗透力。一、“天、地、人”一体与《荀子·礼论》道家“天、地、人”一体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推天道以言人事。儒家荀况长期生活于道家相对集中的稷下,因而深受这种影响,屡言“天、地、人”一体,如:“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  相似文献   

15.
“独”观念是道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庄子》中蕴含着丰富的“独”观念,尤其是在境界论方面,“独”可谓是老庄生命、精神境界的另一种概括,这主要体现在老子的“我独”,庄子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见独”等内容上,老庄的“独”之境界论始终蕴含着人“法”道的思想理路.境界论又与践行密切相关,老子的“隐”是对精神境界较为彻底的践行,庄子则更为复杂,他面向的是世俗生活,在从至高精神境界向世俗生活践行的过程中一方面“不谴是非”,在另一方面又“谴是非”.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作为秦汉时期新道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笼络万有,博采百家,对后世学术多有影响。以《淮南子》为主要思想体系所形成的黄老道家,在汉中期以后,逐渐成为了早期道教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黄老道成为了早期道教的前身。因此,《淮南子》所具有的思想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被早期道教所吸收。特别是《淮南子》在宇宙论、天人同构论、形神论、重人贵生论等思想方面对早期道经如《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易传》对先秦尤其是战国时期儒家争辩愈来愈激烈的性命论这一哲学主题,给予了积极、正面的理论回应。《易传》确立的以"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为标识的性命合一论,既是对先秦儒家性命论的一次全面、深刻的理论整合与开新,同时对后世儒家性命之学的演变与发展,具有范导性的哲学意义。本文从性命范畴内涵的确立、性命合一论的理论建构等方面,分析、揭示了《易传》性命之学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18.
"坐忘"一词只在《庄子·大宗师》中出现过,却成为后世修行论的重要观念。历代注庄者大多接受崔譔、成玄英的训释,将"坐忘"训为"端坐而忘"。笔者认为这是受了早期小乘佛教的"坐禅"与道教的静坐等修行功夫论的影响所致,与庄子本义不甚相合。实际上,"坐忘"与人的坐姿无关,它是庄子用来描述人在"忘"的精神现象上所达至的一种状态,其意思应是"无故而忘""不待而忘",亦即"自然而然的忘",描绘的是一种与道相通、自由自在的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19.
三代以礼治天下,礼治是其基本的治国模式。春秋中后期以来,礼崩乐坏,社会失序。儒家试图恢复礼治,重树礼的权威,论证礼的价值,从正面建构了其礼学体系;道家则反思礼治传统,揭露礼治弊端,从道的高度批评和解构礼,由此而从反面建构了其礼学体系。在道家学说中,庄子的礼学思想最为丰厚,甚至可以说,庄子礼学即是道家礼学的代表。一、以道批礼:礼是乱之源道家以道为宇宙的本原和最高主宰,视道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列道为治理天下的唯一准则。老子曰:“以道莅天下”(《老子》六十章),即是要求圣王遵守道的原则,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相似文献   

20.
正王卡先生在道教文献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向来为学界推重,但他同时重视道家思想、道教义理的研究,所著《道教经史论丛》(巴蜀书社,2007年)可见他深厚的学术功力和敏锐的学术思想,而他的遗著《道家与道教思想简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19年)亦是一部侧重思想义理的著作。该著从老子创立道家开篇,由此论及杨朱、庄子、黄老等道家学派的分化,出土文献所见道家思想,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哲学的发展,道教流派的传衍及其思想特征,现代新道家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