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开 《天风》2023,(8):59-60
<正>愤怒是丧亲哀伤中常见的情绪。对基督徒来说,丧亲哀伤的愤怒可能指向逝者、自己、他人或上帝。直面愤怒、正确认识愤怒、合宜表达愤怒有助于减少愤怒情绪对丧亲者身心灵健康的侵害。一、丧亲哀伤中的愤怒情绪根据丧亲哀伤的研究,一般来说,人们面对丧亲事件的最初反应是拒绝接受现实,接着是哀伤和愤怒,最后是重新建立自我,并开始走出哀伤。  相似文献   

2.
通过19次个体箱庭和2次家庭箱庭治疗,对一名12岁复杂哀伤的丧亲女孩W进行了个案研究。发现:(1)箱庭治疗能提高丧亲青少年的个体和家庭功能,促进青少年个体和家庭哀伤任务的完成;(2)W的个体箱庭经历了在混乱重复中寻找秩序、重建自我、转化与整合、自我治愈力展现四个阶段;(3)W的哀伤经验经历了在治疗者促进下分享—象征性表达—主动地象征性表达—直接而主动地表达哀伤经验最终获得哀伤任务完成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灾后青少年的丧恸是其生活中较为严重的危机之一,丧恸青少年一般会表现出:"对于死亡亲人的印记"、"自我罪疚感的萌生"、"心理麻木和冷漠"、"对于他人关爱的逆反和厌烦"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等特征,对此我们尝试采取哀伤辅导的一些策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4.
灾后青少年的丧恸是其生活中较为严重的危机之一,丧恸青少年一般会表现出:“对于死亡亲人的印记”、“自我罪疚感的萌生”、“心理麻木和冷漠”、“对于他人关爱的逆反和厌烦”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等特征,对此我们尝试采取哀伤辅导的一些策略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5.
李梅  李洁  时勘 《心理科学》2017,40(4):961-966
本研究通过对28位丧亲者进行深度访谈,使用解释现象学分析法对质性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中国丧亲个体的社会支持体验。结果显示,丧亲社会支持的内容包括后事处理、情感支持、生活恢复帮助,经济与物资支持等。支持来源除家人和朋友之外,还包括同事、相同经历者,以及相关机构等。社会支持通过调节情绪、改变认知等方式促进个体对丧亲的适应。本研究结果为最新丧亲社会支持模型提供了支持,同时也反映出中国社会对丧亲人群的社会支持特色。  相似文献   

6.
丧亲是悲伤辅导中常见的临床问题。介绍了国外学者有关丧亲的意义重构理论研究与策略运用,国外学者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提出通过意义建构、获益发现和身份改变的途径进行丧亲的意义重构,促使居丧者对丧亲进行归因和诠释,寻找丧亲后的意义,从丧亲中发现潜在的获益,认同自我的现状和身份,形成积极的认知、情绪和行为模式应对丧亲,减少复杂悲伤的不良影响。以期为我国的丧亲理论和悲伤辅导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更好地为丧亲群体提供心理服务。  相似文献   

7.
喜怒哀乐就如同五谷杂粮一样,于人总是相随相伴须臾离不开的。七情六欲中最伤人的莫过于失去亲人所引起的难以抑制的悲伤了。 世界医学界近年来在人的身心健康的综合研究中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长期的悲伤对健康有很大的杀伤力。特别是当自己的亲人不幸丧生时,对人的打击就更大了。如果不能尽快地从“丧亲”的悲伤中解脱出来,就如同掉进了泥沼中,会越陷越深,甚至把自己淹没。  相似文献   

8.
喜怒哀乐就如同五谷杂粮一样,于人总是相随相伴须臾离不开的。七情六欲中最伤人的莫过于失去亲人所引起的难以抑制的悲伤了。 世界医学界近年来在人的身心健康的综合研究中发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长期的悲伤对健康有很大的杀伤力。特别是当自己的亲人不幸丧生时,对人的打击就更大了。如果不能尽快地从“丧亲”的悲伤中解脱出来,就如同掉进了泥沼中,会越陷越深,甚至把自己淹没。  相似文献   

9.
生者与逝者的关系不会因为死亡而终止, 在逝者离世之后, 生者可能继续与逝者保持持续的、内在的联结, 这被称为“持续性联结”。持续性联结在不同文化中均普遍存在, 已有研究从联结控制点、联结的引发者等维度对其进行分类, 近年来, 持续性联结对丧亲后适应的影响成为丧亲及哀伤研究中的热点。持续性联结与丧亲后适应的关系呈现出复杂且不一致的研究结论。未来的研究应该在本土文化背景下去探索持续性联结的表现及特定意义, 思考持续性联结的分类并编制本土化的测量工具, 与此同时, 应该在理论驱动下去开展持续性联结与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临终个体照顾者的经历进行叙述,尝试通过"叙事医学"实践深入认识、吸收、解释和回应临终个体照顾者的故事,聆听临终个体照顾者被科学话语所排斥的声音,通过交流加强临终个体照顾者的优质体验。关注癌症晚期病人家属的问题。基于对癌症临终病人家属的深度访谈后发现,对这些个体经历分析发现,癌症晚期病人家属经历了5个阶段的哀伤旅程:宣判癌症晚期、癌症病人的病情告知、临近死亡、亲人死亡、复杂的哀伤。  相似文献   

11.
哀伤辅导能缓解哀伤者无助、恐惧等负面情绪并帮助他们重新投入生活。在总结哀伤辅导发展的基础上,比较了香港哀伤辅导发展及服务内容与中国大陆情况的差别。结合我国哀伤辅导的需求,建议增设哀伤辅导机构,提供特别的援助方式并使其专业化发展;丰富从业人员的类别,构建以心理辅导人员为主,特聘精神科医生、健康管理师、社工团体为辅的人员架构;加强宣传力度,加大公众对哀伤辅导的认识,借此为中国大陆地区哀伤辅导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5,(5)
<正>几个月前,惊闻一位挚友痛失亲人。当清晨我们得知此消息,电话确认的时候,电话那头传来的声音让人心碎。尽管整夜未眠,处理着许多事务,心理上经历迷茫痛苦,她仍旧用轻柔的声音简单告知我们情况。放下电话的那一刻,我的眼泪不禁落下。曾经我们是那么要好的同学,但现如今她所遭遇的,我知道多少?又关怀过多少?我不禁想到,在教会服侍中,我们每个人也都有各自的难处。牧者常常按着信徒的状况给予安慰关怀,可是又有多  相似文献   

13.
吴银志 《天风》2010,(3):44-45
<正>圣经说:"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传7:2)又说:"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传7:4)特别是在农村,一些人对基督教的信仰认识不清楚,造成一些误会。例如:有的人说基督徒亲人离世不能哭,基督徒不要祖宗等……因此,把基督教看成不近人情的宗教而远之。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丧失与哀伤辅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丧失与个体成长共存,丧失发生给个体带来影响。哀伤是丧失发生后个体必经的过程,哀伤辅导是个体从丧失中恢复过来的有利促进措施。本文简要介绍了丧失定义及类型,探讨丧失发生对个体心理感受上造成的影响,同时提出丧失应对的哀伤辅导策略。  相似文献   

15.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是指亲密关系中的一方改变另一方的思想、情感和/或行为以使其与自己的偏爱相符合的能力或潜能,以及抵抗另一方施加影响企图的能力或潜能。二元权力——社会影响模型和权力的关系阶段模型是关于亲密关系中的权力的最新理论进展。研究者通常使用自评法、观察编码法和实验操纵法对亲密关系中的权力进行测量。亲密关系中的权力能够对认知、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性行为产生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意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待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并探讨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与一般权力的关系、亲密程度对亲密关系中权力效应的影响、以及关系阶段对亲密关系中权力影响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亲密关系中的日常冲突及其解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亲密关系中的日常冲突常常会影响关系的质量,解决不好可能会导致关系恶化。本文回顾了亲密关系冲突研究的进程,特别对亲密关系日常冲突产生的原因、发展过程、冲突中的行为、解决冲突的方式等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心理承受力是指一个人对外界刺激的承受或抵抗能力,它表明了一个人的心理容量和坚韧程度。因为心理承受力的不同,各人对来自外界强烈刺激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如亲人亡故,有人悲痛欲绝,嚎啕大哭;有人则可能立刻进入休克状态,不省人事;有人虽受到强烈的情感打击仍可泰然处之,有人则可能诱发反应性精神障碍或身心疾病,有人则可以耐受短暂的强烈刺激,但在慢性而持久的精神折磨下可能出现心理异常,精神萎靡,出现人格障碍;有人虽终生伴随种种精神压力但并不导致心理上的严重问题。凡此种种,均是源于各人的心理承受力的强弱程度不等而已。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从小到大一直在经历心理危机,几乎都是从危机当中成长起来的。那究竟什么是心理危机,哀伤与危机存在怎样的关系,遭遇突然的心理危机后会出现什么应激反应,又该怎样处理心理危机、进行危机干预?本文结合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和实践,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本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心理援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压力是现代社会人们最普遍的心理和情绪上的体验。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谁的人生,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坎坷挫折时有发生,面对种种不如意,人们常常会焦虑不安,内心体验到巨大的压力。压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人都经历过。例如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求职面试、亲人患病或死亡、工作变动或丧失。承受压力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20.
黄幸平  吴新望 《天风》2018,(3):8-10
在信仰生活中,你有困惑吗,你有不解吗?坦白说,我有。在牧会经历中,比如当我为亲人、为会友的病得痊愈恳切祈祷未蒙应允时,我会难过,会有很深的无力感。我会不解地问:上帝,为什么?对此有人说,不要问,只要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